在古絲綢之路的交通樞紐吐魯番,坐落着一座具有鮮明地域特色的沙漠植物園。這裡生長着多種奇特的荒漠植物,它們面對缺水、高溫及強風等諸多不利環境因素,展現出頑強的生命力,形成了獨特的沙漠植物景觀。這裡便是世界上海拔最低的植物園——吐魯番沙漠植物園。

白皮沙拐棗果枝
喬木狀沙拐棗的花
漫步園中,随處可見沙拐棗的身影,枝條有的舒展,有的拐曲,花期開花朵朵,芳香濃郁;果期碩果累累,顔色豐富美麗,紅的、綠的、粉的果實如燈籠般挂在枝頭……果期從4月底持續到5月底,将植物園裝扮得十分美麗。
因其在防風固沙方面的卓越貢獻,沙拐棗也常出現在防護林和沙漠公路的沿線。它猶如散落在戈壁荒漠的明珠,被科研工作者帶了回去,在植物園裡安了家,繁衍不息,生機勃勃,也成為了吐魯番沙漠植物園的“鎮園植寶”。
自然生境遭到破壞
據了解,沙拐棗屬植物是幹旱區沙漠和戈壁上廣泛分布的強旱生或超旱生植物,主要分布在亞洲、歐洲南部和非洲北部。
頭狀沙拐棗花枝
吐魯番沙漠植物園的科研人員康曉珊告訴《中國花卉報》社記者,沙拐棗屬植物的分類主要根據果實外部的形态特征區分。分類學上幾經歸并,該屬保留了36 種和11 變種,中國有25 種,占全世界種類的2/3 以上,其中新疆最多,有22種。
沙拐棗屬植物起源于古地中海,其中廣布的有泡果沙拐棗和蒙古沙拐棗,狹域分布的大陸特有種有11個種。在大陸主要分布在新疆、内蒙古、甘肅、青海等地區,是沙質及部分礫質荒漠植被的重要建群種之一。
沙拐棗屬植物大多是優良固沙植物,被廣泛應用于生态建設方面。此外,因為當年生幹、鮮幼枝是駱駝和羊的良好飼料,同時具有薪柴、固沙、蜜源等經濟價值,很多自然分布的沙拐棗屬植物遭到破壞。
頭狀沙拐棗植株
“經過我們團隊連續多年的考察,發現很多原來标本上記錄的分布地點已經很難尋找到沙拐棗的蹤迹(如新疆的吉木乃、五台、博樂等地),現存的居群除了在沙漠深處人為破壞較輕外,在很多區域都由于放牧、開墾土地、開發旅遊、建立公路等原因遭到嚴重破壞。”康曉珊告訴記者。
由于沙拐棗多生長在幹旱荒漠地帶,風沙大、水文條件差、土壤貧瘠且多鹽漬化等惡劣的自然條件使得植物難以形成結構複雜、郁閉和富有多樣性的群落,使得群落結構非常脆弱,人為因素更是加劇了生境片斷化,是以保育工作刻不容緩。
收集及保育
據康曉珊介紹,自上世紀70 年代起,吐魯番沙漠植物園就開始了沙拐棗屬植物的專屬引種工作。現已完成了中國沙拐棗屬植物分布區近3/4 範圍野外引種,掌握了成熟的繁育、種植和造林技術。
研究團隊開展了長期的生物學及生态學特性定位研究工作,取得了重要的基礎和應用基礎研究成果,積累了較豐富的野外調查實踐經驗和豐厚的前期工作基礎。
喬木狀沙拐棗
同時,編制了《沙拐棗造林技術規程》(包括育苗),完成和參與了《中國植物志》和《新疆植物志》中沙拐棗屬的編寫。
建成了《中國植被》和《新疆植被及其利用》等專著記載的白皮沙拐棗、紅皮沙拐棗、南疆沙拐棗和泡果沙拐棗等群落樣地,并适度引入伴生的其他灌木和多年生草本植物,增加園景建設内容。
建成了以沙拐棗标本園、群落植被樣地、田間種質資源圃和資料庫(包括活植物資訊、苗圃管理資訊、定植資訊、臘葉标本資訊、種子标本資訊、活植物圖檔等)“四位一體”的沙拐棗專類園體系。
密刺沙拐棗
現已收集到90%的國産沙拐棗屬植物,引種定植了19 種(變種),結出的大量果實收集後可用于培育實生苗、科研實驗以及外機關引種。沙拐棗植物在植物園及其他生态建設上的應用推廣獲得了極大地成功,榮獲了多個省部級獎項。
“沙拐棗屬植物的分類及是否存在雜交問題是該屬研究面臨的最大挑戰。”康曉珊說,沙拐棗研究團隊從分類學、生态學、群落學、解剖學、繁殖生物學、分子生物學等方面進行了十幾年的研究。
她表示,專類園的建立,有效提升了沙漠植物園在專類植物研究方面的科技創新能力,為沙拐棗屬植物的分類和系統演化研究、多樣性保護研究和資源合理開發利用方面,提供了新的理論依據與植物種質資源儲備,同時也為深入開展分子生物學研究創造了條件。
頭狀沙拐棗
植物園仍在緻力于沙拐棗屬種質資源的收集和保育,計劃在收集全國種質資源的基礎上,逐漸收集全球的沙拐棗種質資源,建立世界沙拐棗研究中心。
(本報記者郭馨怡撰稿)
聲明:本文版權歸屬《中國花卉報》社,未經許可不得随意轉載、篡改,違者追究法律責任。若需轉載,請提前與本号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