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居家“虛拟養老院”試點 你願買單嗎

來源:解放日報

健康監測、智能報警、有求必應,老人在家中就享受到與現實養老院類似的全方位照護

居家“虛拟養老院”試點,你願買單嗎

本報記者 黃勇娣

初春,是老年人哮喘等基礎疾病多發的時節。幾天前,家住闵行區愛博四村的81歲老伯張連發感到呼吸困難,趕緊按了手環上的求助電話。幾分鐘後,結對的社群管家小顧和新虹街道綜合為老服務中心護士一同上門,協助做了吸氧操作、服藥等,使老人很快緩了過來。

這并不是個例。在新虹街道綜合為老服務中心,一塊資訊大屏上,實時“連結”着分布在街道各居委數百位居家老人的安全和健康狀況。老人是否卧床、睡眠情況如何、離開床位或離家有多久、心率血壓是否在正常範圍内,都在24小時監控中;老人在家出現突發情況或有求助需求,也會立刻有人響應,必要時快速上門服務。

“在家中安裝傳感裝置和智能産品,實作與家門口養老服務站的關聯,讓老人在家中就享受到與現實養老院類似的全方位照護”——這是闵行區正在新虹街道試點建設的居家“虛拟養老院”,目前已覆寫街道200多位空巢、高齡獨居、失能失智等老人,預計今年還将在莘莊鎮、七寶鎮、虹橋鎮等街鎮擴大試點範圍。

在本市“9073”養老服務格局中,絕大部分老人選擇居家養老。這樣的居家“虛拟養老院”,既能滿足“養老不離家”的心願,又能提高老年人的生活品質,減輕機構養老的壓力,可謂一舉多得。但記者采訪發現,雖然老百姓對這個新模式紛紛叫好,但要進一步推廣應用,并讓人們願意“買單”,還存在不小的難度。

子女不在身邊,或一個人居住,年紀越來越大,身體越來越力不從心……即使是平常相對健康的老人,居家養老也存在一定安全隐患。

“有一次,我吃藥時膠囊卡在喉嚨口,摔在地闆上暈了過去,醒來後發現頭上出血了。”89歲的蘇爺爺談起獨居在家的困境,直言真的有點後怕。

是以,在新虹街道推出居家“虛拟養老院”不久,蘇爺爺便主動配備了智能腕表和智能監護床墊等數字化裝置。如今,使用一年多,蘇爺爺有了安全感:“以前碰到急的事情,自己一個人沒什麼辦法;現在遇到緊急的事,腕表一按就可以直接呼叫社群管家,他們馬上就上門了,很可靠。”

智能監護床墊有啥功能?在張連發老伯的家裡,其老伴陳阿姨和社群管家小顧一起掀起床單,給記者看了一個長條狀的智能裝置,主要放置在老人躺下後的心髒位置,自動監測老人睡眠時的心率、離床情況等。張伯伯心髒不好,這個裝置十分必要,一旦監測資料出現異常,比如夜間起床後遲遲不回,存在摔倒、暈倒等風險,監控平台就會發出警報,背景管家會及時聯系老人或老人家屬。

據介紹,張伯伯家的床墊是一個基礎款産品,市場售價在兩三百元。還有功能更豐富的智能床墊,比如有電控三段升降,以及睡眠監測、一鍵呼叫等智能床控,價格在幾百、上千、上萬元不等。

“所有智能裝置都是我們千挑萬選出來的,必須在兼具所需功能的同時更适合老年人,還要成本效益高。”新虹街道智慧養老服務項目的第三方營運機關——上海恒研為老服務機構IT部經理楊華告訴記者,以智能監護床墊為例,最終呈現在樣闆間的床墊是他們從市場上300餘種監護床墊中篩選而出,具備自動監測老人心率、離床情況,每日生成睡眠報告等功能。

張伯伯家安裝的智能裝置是目前大多數老人選擇的“三件套”,包括門磁、智能手環、智能床墊。門磁安裝在入戶門上端,平時會監控老人的進出習慣,要是老人一整天或更長時間未出門,就會引起背景注意。

記者在新虹街道綜合為老服務中心采訪時,突見大螢幕上自動跳出一個紅色的“跌倒報警提醒”,上面顯示了老人的姓名、報警時間、報警裝置等。背景服務人員立刻打電話給老人,了解情況後,發現是虛驚一場。原來,老人正在廚房裡炒菜,由于手腕動作太迅猛,被智能手環通過姿态監控判斷為“加速度異常”,是以才發出摔倒的警報提醒。

也有老人家裡安裝了“四件套”,增加了瓦斯警報裝置。有的老人煮飯時常會忘了關火,到了臨界點,智能裝置就會發出警報,既提醒老人,也通知背景服務人員。要是出現瓦斯洩漏,更是會被及時發現。

“随着人口老齡化,特别是第一代獨生子女父母高齡化後,多層次、多樣化養老服務需求更為迫切。數字化轉型為提高居家養老服務能級帶來新機遇。”闵行區民政局養老服務科科長吳學年告訴記者,闵行試點的居家“虛拟養老院”主要通過采用政府引導、第三方組織運作的方式,建立起智慧養老服務平台,使家庭養老床位具備“類機構”功能。

據統計,新虹街道現有60歲以上老人12158人,已在空巢、高齡獨居、失能失智等老人家中試點安裝智能監護床墊208張、智能腕表323隻等,提供遠端服藥提醒、血壓心率測量、定位、監測長者睡眠品質及健康資料、離床未歸預警等24小時服務。迄今為止,新虹街道區域已實作居家“虛拟養老床位”106張,上門服務工單1.4萬多人次。

記者看到,在1.4萬多人次的服務工單裡,離床未歸報警占第一位;其次是血壓報警,占到40%以上;排在之後的,依次是手環SOS報警、門磁探測報警、圍欄報警、跌倒報警等,均占個位數的百分點。

“居家智慧養老是未來社會發展趨勢。今後,不管是高齡獨居、失能失智的老人,還是大量的普通健康老人,其實都希望能有更高品質、更多樣化的智能化養老服務。是以,我們希望把一些好的智慧化應用場景展示出來,讓越來越多的社群居民了解并接受這些服務項目。”新虹街道社群服務辦主任顧彬歡說。

如今,在新虹街道綜合為老服務中心内,打造了一個可以讓老人們參觀體驗的“樣闆間”,現場還原了一整套老年人居家智慧環境,包括客廳、卧室、廚房、玄關、衛生間等多個智慧場景,老年人通過智能語音控制系統,隻要掌握基本的密碼,就可以輕松操控裝置。

“打開窗簾”“關閉電視”“關燈”……每次,來“樣闆間”體驗參觀的老人都非常興奮,随着一句句密碼,房間裡“被點名”的智慧應用開始工作。

據了解,由于對價格和品質的雙重把控,闵行區在新虹街道試點的居家“虛拟養老院”基礎套餐價格并不貴,老年人每月支付598元,就可以享受到包含智慧守護、家政服務、養生保健、心靈慰藉等項目。當然,如果老人需要其他的個性化服務,比如清洗服務、助浴服務、助餐服務、代辦服務、陪護服務等,也可以在清單上劃出後自由組合,将會享受較市場價更優惠的服務價格。

新虹街道試點的居家“虛拟養老院”,結合了居家養老、社群養老、機構養老三種養老方式,努力探索托養、醫養、康養、文養、體養和智慧養老的“六養融合”,希望實作老年人原居安養、老有頤養。

比如張連發老伯,除了在家裡享受智慧養老服務之外,每天還去小區旁的日間照料中心聊天、休憩,還經常跟着護理人員做手工,中午在那裡吃一頓午飯。“隻要8元,今天的菜有茨菰燒肉、雞腳、山藥木耳,一大葷一小葷一素一湯一飯,我和老伴兩個人一起吃才能吃光;下午3時多,還要吃一次點心,有時是爛糊面,有時是菜粥或八寶粥。”張老伯說,這樣的日托服務,每月隻要交費300元。

前幾天張老伯的哮喘發作後,社群管家不僅上門為張老伯做了應急處理,還幫助預約了社群衛生服務中心第二天的門診。

“由此可見,居家醫養、社群嵌入式養老、機構養老三者并不是割裂的。”吳學年介紹,在新虹街道,第三方機構同時承擔了居家養老、社群養老、機構養老的營運任務,可以借助智慧養老服務平台,實作服務資源一體化統籌管理,而老年人則可根據自己的需求定制養老模式。

“這樣一來,我們可以就近派遣社群管家和護理人員,5分鐘—10分鐘就到達老人家中,老人需要打掃衛生、助浴、送餐等服務,也可以及時整合社會資源。”上海恒研為老服務機構副總庹欣泳介紹,如果老年人身體狀況允許居家,那麼可以選擇居家醫養;如果老人需要豐富的文化娛樂生活,可以來參加綜合為老服務中心、鄰裡中心的活動;當老年人身體出現問題,需要術後康複、長期照料,或子女需要喘息式服務時,恒研還可以幫忙轉介到醫院或養老機構。

87歲的杜奶奶和89歲的老伴一起在家養老。他們的生活中,就完美結合了居家養老與社群養老兩種模式。

兩位老人家中,配置了遠端監控、智能床墊、緊急呼叫、摔倒報警、水電煤報警等智慧居家照護系統。閑暇時間,他們會前往街道綜合為老服務中心,在多功能健身場所進行運動康養;在手工作坊,制作圍巾、背包、樂高等手工藝品;在家庭醫生養老顧問工作室,咨詢健康問題;在社群“智慧食堂”,享用适合老年人口味的膳食……

杜奶奶說:“我們現在很開心,兒子女兒經常打電話來問,我說家裡安裝智慧裝置後很安全,有問題從業人員會及時上門,還來送水果、打掃衛生,你們自己忙工作,就算不在身邊我們也很安心。”

為何推廣難?

■智慧養老在技術上不是問題,難在技術內建和背景服務

■不少老人比較節儉,他們的消費觀念還需要培育和引導

目前,闵行區已在各街鎮宣傳推介居家“虛拟養老院”。從業人員在一個個小區發放傳單、進行需求調研時,社群老人紛紛表示“有需求”,并對各種場景表現出極大興趣,但當問到他們是否會購買服務時,大家又紛紛搖頭。

記者了解到,目前,闵行區已為300名符合條件或有需求的老年人家庭配備了智能裝置,為3900名老年人配置了智能腕表。但其中大部分是由政府買單或補貼,隻有極個别家庭主動采購了服務。

“老人的消費觀念還需要培育和引導,有一個過程。”吳學年認為,不少老人比較節儉,在身體狀況良好時不會考慮太多,而且,他們并不太了解智能産品,甚至還有畏懼心理,是以需要進行先行試點、示範,做給大家看,再逐漸推向市場化,“随着時間的推移、消費觀念的更新以及新一代老年人的養成,智慧養老将是大勢所趨”。

對于業内人士來說,智慧養老在技術上早已不是問題,難的還是技術內建和背景服務。

庹欣泳坦言,現在,市場上有各種各樣的智慧産品,不過,高成本效益的産品并不多,适老化程度也不夠,“不智能沒有用,太智能不會用”,這就需要在應用中反複比對實驗,尋找到最經濟、最适合老人的內建方案。

背景服務,更是重中之重。否則,老人家中光安裝了智能裝置,但沒有人提供24小時響應和上門服務等,“虛拟養老院”就成了一句空話。是以,第三方公司除了要建構大資料平台,還要在區域内建構起5分鐘—10分鐘的應急響應圈,服務網絡的建構和人員布局就是一個難題。如果客戶群不夠龐大,營運成本就會居高不下。

在張連發老伯家,記者就看到,社群管家顧海燕一直與兩位老人聊個不停,全程笑聲不斷,老人一再感謝她推薦的一種米粉好吃,她臨走則叮囑老人“出門一定要戴好口罩,回家記得洗手”。這樣的服務“黏性”,是“虛拟養老院”最核心的賣點,也是最稀缺的。

另外,由于目前智慧養老的市場空間還很小,而智能化産品疊代太快,是以企業投入的積極性并不高,這導緻智慧養老的産品開發和內建研究會相對滞後,反過來又會影響它的推廣和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