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全球農業文化遺産大觀之泰國農業文化遺産

作者:生活顧問魯大叔

“薩瓦迪卡!”在熟悉的問候中歡迎來到東南風情之都-泰國。這裡是廟宇林立的千佛之國,信仰為上的微笑之國;擁有浪漫熱鬧的海島、琳琅滿目的美食和熱情似火的人們。不僅如此,還有獨特的曆史文化值得你一探究竟,讓我們一起去看看吧!

班清考古遺址

班清遺址位于泰國的烏隆地區,自 20世紀60年代到70年代,青銅器在班清史前遺址的墓穴中被發掘出土,考古學家們開始思考東南亞發展紅銅和青銅制作技術的可能性,随着對班清研究的不斷深入, 班清被視為東南亞發掘地區最重要的史前聚居地,是人類文化、社會、科技進步的中心。

人們通過研究發現,約公元前2000年,班清一帶的居民已經掌握了青銅冶煉技術。公元前1000年左右是班清文化的繁榮期。在此時期,班清人制作了各種精緻的青銅手镯、項鍊、戒指和長柄勺。在一把長柄勺的勺把上刻有各種栩栩如生的動物。在晚期的青銅制品中,考古人員還出土了用含錫量高達20%的青銅鍛打成的頸圈。因為含錫量高很容易碎,是以制作時須鍛打成多股再扭曲而成。由此可以證明,此時的班清人已熟練地掌握了青銅的冶煉和制作技術。

全球農業文化遺産大觀之泰國農業文化遺産

班清遺址中出土有衆多形狀不一的陶器,在淺黃的底色上,繪着深紅色的圖案。這些圖案有些是古代藝術家們随心所欲、一揮而就的,有些則是經過深思熟慮而精心繪制的幾何圖形,如同古希臘的骨灰罐上的圖案。從制形上看,有些是頸部很細的高花瓶,這需要很高的制作技巧;有些是矮胖的大缸,上面卻有着極為精緻的圖案,顯得有些不太協調。此外,還出土了一些用象牙和骨頭雕刻的人像,用玻璃和瓷等寶石制作的光彩奪目的珠串。

班清是泰國東北部呵叻高原上的小鎮,多少年來一直鮮為人知,甚至連它的近鄰也不知道它的存在。但是,自從人們在其地下發現了一片史前墓地、大量的青銅器物和史前人類遺骸之後,這座過去默默無聞的小鎮突然引起了世人關注,成為泰國曆史中的重要一頁。

1992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将其作為人類文化遺産,列入《世界遺産名錄》。

阿瑜陀耶曆史遺迹公園

阿育他耶府,又稱大城府。它是泰國曆史上大城王朝曾經的國都所在,梵文裡“阿育他耶”有固若金湯、不可破滅的意思,但祝福并沒有給這座城市帶來好運。

1350年正式建立的大城王朝是繼高棉帝國之後的第二個東南亞超級大國,首都大城是當時最大的中心城市。當大城王朝達到鼎盛時期,它與緬甸之間的戰争卻綿延展開。這場拉鋸戰曠日持久,直至兩百多年前,大城國都被緬甸軍隊攻陷,全城居民慘遭殺戮,整座城市被付之一炬,宮廷、廟宇無一幸免。這個在泰王國曆史上最長的朝代,帶着她所有的風華和魅力,在公元1767年戛然而止。

整座遺址如今還頑強站立着的圓柱子,不知道是哪座宮殿曾經的支柱,顫巍巍地在驕陽下,被大火熏得半紅半黑。地基和城牆一起,在身邊化成一片暗紅色的海洋。這些說是暗紅色其實早已蒙塵的磚塊,表面凹凸不平,有的已經破損斷裂。沒有破損地長着顆粒狀的綠黑色的青苔,密密麻麻,蜿蜒而幹澀地爬滿了縫縫褶褶。一切都誠實地記載着大火的焚燒、烈日的烤炙和風雨的侵蝕。

全球農業文化遺産大觀之泰國農業文化遺産

在遺址中間坐落着的三座灰白色水泥佛塔,已經成為了大城府遺址的地标性建築,它們建于15世紀,時光還沒有把它摧殘殆盡。而旁邊的許多小塔則破敗嚴重,但依然高聳入雲端,像莊嚴守立的士兵,威武、挺拔、肅穆。

這裡的建築,因為被焚燒的緣故,很少有房頂,隻剩下低矮的磚牆和地基,破破爛爛地掩映在疏稀的樹林之中。廢墟中坐落着不同的佛像,它們都有不同程度的損毀。而在一間沒有磚牆,隻有基座的“房屋”裡,有許多排列整齊的佛像,它們卻無一例外地失去了頭部,很有可能是敵人蓄意割掉的,因為這些頭部都曾在外表貼有金箔。

明朝使臣鄭和下西洋時,曾到大城通路。而在明末清初,有一個來自波蘭名叫蔔彌格的男子,在從歐洲到中國的途中,曾在這些紅磚牆瓦之間停留。作為第一個将中國古代科學成果介紹給西方的歐洲人,他寫下了《中國植物志》及《醫學的鑰匙》等名著。那些曾經被他觸摸的磚石,見證了大城府在東西方文化交流與宗教活動方面起過的重要作用。

2021年,大城府遺址即将迎來它申遺成功30周年。它将所有的過往埋葬在時間的流沙之下,留給後代的不僅有現存獨特的文化韻味和遺産,更帶給泰國民族精神上的寄托和信仰,泰國人血液裡所流淌的那種平和與安甯,在這裡能找到答案。

玉佛寺

玉佛寺,位于泰國曼谷大王宮的東北角,是泰國最著名的佛寺,也是泰國三大國寶之一。

玉佛寺是泰國佛教最神聖的地方,是查庫裡王朝的守護寺和護國寺,建于1782年的玉佛寺是泰國大王宮的一部分,面積約占大王宮的1/4。玉佛寺是泰國王族供奉玉佛像和舉行宗教儀式的場所,因寺内供奉着玉佛而得名。

全球農業文化遺産大觀之泰國農業文化遺産

備受尊崇的玉佛就放在大雄寶殿中,每年夏季、雨季和冬季換季時分,國王都會親自來替玉佛更衣,佛前的兩尊佛像則分别代表一世皇與二世皇,每一尊所用的黃金重量為38公斤。殿内四面均繪有壁畫,前後為拉瑪一世時完成,左右兩面則是三世、四世時的作品,門、窗都是方形尖頂狀,框上并貼滿金箔與彩色玻璃,門闆及窗闆則是鑲嵌貝殼的精彩作品。

玉佛寺内的建築還有玉佛殿、先王殿、佛骨殿、藏經閣、鐘樓和金塔。

冬陰功湯

冬陰功湯可以說是最著名的泰國菜之一,以酸辣著稱,是泰國和寮國的一道富有特色的酸辣口味湯品,也叫東炎湯,在泰國非常普遍。

湯的材料包括甘草、檸檬、冬蔥、胡椒、魚露等,再配上各種海鮮,由一個金鼎炭爐奉上,感覺相當隆重。而且冬陰功湯極辣,其中還放有大量咖喱,一口下去,常常酸麻不已,一般還會放上幾隻“大蝦”,是以在酸酸辣辣的同時還有着刺激到舌根深處的鮮。

全球農業文化遺産大觀之泰國農業文化遺産

相傳在18世紀泰國的吞武裡王朝時期,華人鄭信王當政,當時的淼運公主生病了,什麼都不想吃,鄭信王就叫禦廚給公主做點開胃湯。想不到公主喝了這碗湯之後,通體舒暢,病情減輕。于是鄭信王将其名為冬陰功湯,并定為“國湯”。

至于它為什麼叫“冬陰功”湯,那是因為在泰語裡,“冬陰”是酸辣的意思,“功”是蝦的意思,是以“冬陰功湯”直譯過來的話就是“酸辣蝦湯”。

在中國,冬陰功被發掘出新吃法,比如與火鍋的結合,酸酸辣辣就是這個冬天的最佳拍檔了吧。

瑪哈泰寺

大城府最中心的寺廟,擁有“菩提抱佛”的奇觀——佛頭與大樹融為一體,讓人大呼奇妙。

全球農業文化遺産大觀之泰國農業文化遺産

瑪哈泰寺的主塔是一座上部呈含苞蓮花狀的純素可泰式佛塔,這是李泰王時重建的。原先,這是一座高棉式佛塔,但是由于李泰王不想受高棉影響,遂把原來的高棉塔包起來,外面蓋成純素可泰式的佛塔,這種不破壞前人(朝)作品的例子在泰國時時可見,因為泰人相信破壞廟宇或佛像是對神不尊敬的,是以都是用把建築物包起來或蓋起來,外面再建新的,是以建築物都會愈來愈“有容乃大”。

每年的水燈節,瑪哈泰寺是大城的“主舞台”,這裡會上演以古遺址為背景的,大型曆史劇及宮廷舞蹈表演等精彩精彩節目。這時的瑪哈泰寺燈火通明、熱鬧非凡。

崖差蒙空寺

該寺建于西元1592年時期,至今已有400餘年,為紀念納黎萱王擊敗緬甸軍隊而建。佛堂後方是這裡最高的八角鐘形佛塔,是大城府最古老的寺廟建築。

中央八角型佛塔結合錫蘭風格,以圓底尖塔的方式建立。周圍坐台上一樣圍着一排坐佛,莊嚴神聖。佛塔西邊有一座純白的佛像,是佛陀在講道的場景,身旁有衆佛環繞。

全球農業文化遺産大觀之泰國農業文化遺産

在入口處的左邊,有一座“卧佛”,是此處的著名之處。86年的《西遊記》及《泰囧》就取景于此。最值得一提的是,崖差蒙空在泰語的意思是“好運”,這裡流行将一進制硬币用力按壓在卧佛的腳底,如果成功黏住了沒有掉下來,代表會有好運氣哦!

帕那空奇裡 曆史遺迹公園

帕那空奇裡或稱拷汪行宮是泰國唯一一座建立在山上的宮殿,位于佛丕府城境内的山丘上。泰王拉瑪四世非常鐘愛這裡山陵的靈秀氣息,于是将行宮建于山巅之上,并命名為“帕那空奇裡”,意即“山中之城”。由泰王拉瑪四世建于1860年,是泰國的第一座夏日行宮,也是電影《安娜與國王》中國王行宮的原型。行宮地步山最高處的景色不錯,可以一覽美好風光。

全球農業文化遺産大觀之泰國農業文化遺産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