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一個令人振奮的好消息:中國西北變“暖濕”?不要盲目興奮

西北變“暖濕”,為什麼隔段時間就變成了令人振奮的好消息?

西北變“暖濕”這個結論,的确流傳了不少看上去很有說服力的“證據”,包括“氣候臨界點要出現了”、“降水過秦嶺了”、“中國降水線正在北移”、“新疆植被每年狂奔150公裡”、“西北氣候将重回盛唐”等等。

一個令人振奮的好消息:中國西北變“暖濕”?不要盲目興奮

但是,可能很多人都不清楚,早在2002年和2003年的時候,中科院的院士們就研究過中國西北氣候,是否正在由“幹冷”向暖濕轉變。但當時得出的結論是這樣的:

西北地區的降水量,的确在過去幾十年有增加趨勢,但是如果與這些地方的蒸發量相比,那就顯得微不足道了。而且,由于增加絕對值本身也不大,是以,西北地區的水資源承載能力,也沒有在根本上突破質的飛躍,水資源緊缺和幹旱依然是中國西北暫時很難改變的現狀。

一個令人振奮的好消息:中國西北變“暖濕”?不要盲目興奮

也就是說,雖然大家可能隔段時間就會看到西北變“暖濕”的消息,但這個老話題還算不上是一個多令人振奮的好消息,不管是中國西北變暖濕,還是正在變暖濕,都還缺乏足夠的科學依據。

另外,一些論文裡面提到的“暖濕化”,也不是達到“暖濕”的意思,要知道“濕潤”和“幹旱”就像是氣候兩種極端狀态,兩者之間就像隔着有十萬八千裡的距離,不是多下幾場雨就能從幹旱變濕潤的。

一個令人振奮的好消息:中國西北變“暖濕”?不要盲目興奮

總而言之,看到中國西北變“暖濕”這樣的說法,不要盲目興奮地去建議如何大開發和利用。至少,到目前為止,科學家也沒得出西北部分地區降水量增多,意味着西北正在從“冷幹”變“暖濕”的結論,就連有沒有這樣的轉變迹象,也都還需要進行更深入地研究和探讨,中國西北地區本就是世界上最幹旱的地區之一,很多地方降水稀少是因為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地形影響。

判斷中國西北的幹濕狀況,除了降雨量大小,還有哪些依據?

這個問題,其實就是弄清楚中國西北為什麼會幹冷,在前面也簡單提到了地理位置的影響,因為西北本來就在亞洲大陸内部,這裡和海洋水汽源距離較遠,北有阿爾泰山脈和天山山脈,南有西藏高原,東有黃土高原和蒙古高原,西邊又隔了亞歐大陸和帕米爾高原,是以才會經過漫長的演變形成那麼大面積的戈壁和沙漠,這可以說是西北幹冷的自然因素。

一個令人振奮的好消息:中國西北變“暖濕”?不要盲目興奮

另外,對比一下西北過去幾百年的變化就不難發現,人類活動的确也對這些地方的荒漠化起到加劇作用,比如過度開發地下水,大量植被被砍伐破壞,當地生态環境在土壤水分進一步減少的情況下更加惡化了。說到這裡,大家就該明白為什麼要退耕還林、還草和植樹造林了吧,這不是逆天而為,很大程度上其實是在“亡羊補牢”。

中科院院士們最早提出中國西北是否變“暖濕”,的确也是因為他們觀察到了一些令人欣喜的現象,比如:西北的一些地方有降水量連年增加的情況,有的湖泊湖面面積持續增大,部分河流發生洪水的頻率增加,在荒漠化嚴重的前提下有的地方竟然植被變多……

一個令人振奮的好消息:中國西北變“暖濕”?不要盲目興奮

但是,科學研究就是這樣,得出一個結論需要充分的依據,包括一個地區的幹濕狀況,同樣有嚴格的判斷條件,而大家關心的中國西北是否變“暖濕”,同樣也要嚴謹對待!

要準确分析中國西北的幹濕狀況,一定要盯緊蒸發量和降水量這兩個重要名額,隻要一個地方的蒸發量比降水量多,那這個地區的氣候就依然是幹旱狀态。也就是說,西北部分地區降水量雖然在增加,但我們還要去看這些地方的蒸發量有多大,因為,幹濕變化是蒸發和降水兩者作用的結果。

一個令人振奮的好消息:中國西北變“暖濕”?不要盲目興奮

而且,西北地區的不少地方,不僅自然降水量較小,而且潛在蒸發量還很大,有的地方可能一年都沒有100毫米的降水量,但卻可以每年蒸發掉2000毫米,這就是典型的入不敷出了。由于這些地方的日照和輻射都比較強,是以,哪怕是長江流域很多地方每年有一千多毫米的降水量,如果把這些雨都下到中國西北,實際上也很難應對如此大的蒸發量,這也是西北缺水的主要原因。

我們可以看到部分時段西北地區增加的降水量:1987年到2009年,西北47個氣象觀測點測量出年平均降水量為134毫米,對比一下1960年到1986年這段時間110毫米的年平均降水量,的确增加了大約20%的降水量。

一個令人振奮的好消息:中國西北變“暖濕”?不要盲目興奮

但是,西北地區在降水量增加的同時,溫度也升高了,且增加幅度還超過世界平均水準。1997年到2009年是8.69度的平均溫度,而1960年到1976年隻有7.33度的平均溫度,雖然看上去隻是1.36度的差距,但蒸發量卻在90年代中期前後表現出不小的差距,增加的二十多毫米降水量,相當于多出來的蒸發量的一半。

一個令人振奮的好消息:中國西北變“暖濕”?不要盲目興奮

也就是說,增加的降水量,根本不足以讓西北從“幹”變“濕”,因為這裡的蒸發量依然還遠遠大于實際降水量,增加的這部分降水,隻能說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當時的幹旱現狀,但這和“暖濕”還有很遙遠的距離。

倘若真的想要西北地區發生幹濕狀況的話,那一年的降水量怎麼也得超過500毫米才有可能。但是,尚且沒有一個研究結論可以得出,西北地區的降水量能在短期内實作如此大的變化。

一個令人振奮的好消息:中國西北變“暖濕”?不要盲目興奮

“由黃變綠”的中國西北-治沙人:甯肯治沙累死,也不能讓風沙欺負死!

衆所周知,中國很大一部分荒漠化和沙化土地,實際上就集中在西北地區,這些地方的生态治理工作也已經開始了幾十年時間,是以大家才能看到西北地區由黃變綠,因為這裡的沙化土地和荒漠化土地一年比一年少。

一個令人振奮的好消息:中國西北變“暖濕”?不要盲目興奮
一個令人振奮的好消息:中國西北變“暖濕”?不要盲目興奮

雖然中國西北暫時還沒變“暖濕”,但很多地方生态環境正在逐漸變好卻是不争的事實。應該沒有幾個人沒聽說過毛烏素沙漠吧?當地治沙人有這麼一句話:這輩子甯肯治沙累死,也不能讓風沙給欺負死,正是一代又一代治沙人的付出,西北地區的生态環境才能恢複到如今大家看到的樣子。

總而言之:西北地區的植被覆寫情況變好,不排除降雨量增加帶來影響,但很大程度上都取決于大陸實施的退耕還林還草措施,而且這一實施就是幾十年時間,投入的成本也很高,比如僅僅是塔裡木河治理就超過了100億。

一個令人振奮的好消息:中國西北變“暖濕”?不要盲目興奮

另外,在全球變暖的大背景下,冰雪消融帶來的水資源也比以前變多了,這就與生态環境的改善和降水量變多無關了,因為冰川融化加劇是冰凍圈衰退的表現,不具有可持續性。而且,隻要詳細觀察西北多出來的降水量就會發現,并不是真的下雨的次數明顯變多,而是單次降水的強度在增大,這有可能是因為全球變暖導緻的。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