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紅樹林之城的文化味道

紅樹林之城的文化味道

天南重地,南海明珠。2月24日,帶着一身倒春寒的陰雨味道,動車停靠在湛江西站。一出站,《南方》雜志記者一行就被雷州半島明媚的早春陽光灑了一身。

從“北部灣中心城市”到“省域副中心城市”,從“高鐵圓夢”到“五龍入湛”加快形成,從“超百億美元的重大産業項目落地”到“做優做大戰略性産業叢集”,不再偏、不再遠、不再慢的湛江,其背後的精神文化密碼是什麼?以海鮮味道著稱的湛江,它的文化味道又是什麼樣的呢?

“越是困難越向前”

湛江是一座海濱城市,空氣中彌漫着海水的味道,仿佛每一口吸進的空氣裡都有鹽分。湛江海産豐富、漁業興旺,“鹹”味十足。而湛江最獨特的“鹹”味卻在紮根于海水的紅樹林。

紅樹林之城的文化味道

湛江紅樹林自然保護區位于廉江市高橋鎮,面積達37500多畝,是大陸連片面積最大的紅樹林帶。保護區裡,遊客三五成群地在綠意盎然的紅樹林裡徜徉穿行。為什麼叫紅樹林?保護區從業人員解釋說,是因為“這種樹體内的單甯含量特别高,砍掉一根樹枝後,創口會立刻變紅。”

以傷痕得名的紅樹林,是森林中的“樹堅強”。它的生長環境惡劣到了極緻:不穩定的底泥、缺氧的土壤、高鹽度的海水、水位漲落變化大等。特殊的地理位置讓它們承受着陸地和海洋的雙重壓力,潮汐讓它們極度開放,也極易受傷。任何污染與砍伐都可能破壞它們盡力維持的生态環境和生物多樣性。但它們還是頑強地紮根,生存了下來。

經過千萬年與大自然的切磋磨合,紅樹林竟然生出一種類似“胎生”的繁殖本領。紡錘般的種子,長約十幾厘米,直徑約兩厘米。成熟後,種子并不急着離開母樹,而是挂在樹上,繼續從母體吸取營養,“十月懷胎、一朝分娩”時,小“紡錘”就脫離母樹,直直落下,插進腳下鹹澀的海水泥沼中,很快便可以生根成長。

紅樹林之城的文化味道

“紅樹林是天生的戰士,任憑風吹海打、勝似閑庭信步;紅樹林是無私的母親,包容孕育、慷慨奉獻;紅樹林深知團結的力量,總是手拉手、肩并肩地迎風戰浪,凝聚力極強。”湛江市委宣傳部相關負責人告訴《南方》雜志記者,鹹味是拼搏的汗水味道,充滿汗水味道的紅樹林也是以承載着“越是困難越向前”的精神特質。

不久前,湛江明确提出打造“紅樹林之城”,深入挖掘紅樹林精神,把其頑強不屈的意志、激濁揚清的正氣、勇于創新的品質、團結奮進的力量,展現在推動湛江發展的生動實踐中。

紅樹林與這座向海而生、因海而興、迎風搏浪的城市間,激蕩起一場觸及精神和靈魂的同頻共振。

“廣學開書院,崇儒引席珍”

香,是書香。

曆史上的湛江雖地處偏僻,卻崇文重教,具有曆史淵源的古書院遍布,形成了湛江獨特的書院文化。如今,湛江有廣東六大書院之一的雷陽書院、徐聞縣有明代戲劇家湯顯祖創立的貴生書院、遂溪縣有文明書院、吳川市有茂山書院……這些古書院曆經滄桑,雖已不複當年的輝煌,但書院裡的每個角落,仿佛都在訴說着當初學子們在此學習的過往,保留着一縷縷沁人心脾的書香。

“天地孰為貴,乾坤隻此生。”“天下之生皆當貴重。”“廣學開書院,崇儒引席珍。”湛江學風鼎盛背後是書院文化的經久不衰。

近年來,湛江重視書院文化的傳承,為挖掘、傳承湛江文脈,打造文化研究、學術交流和人文提升的載體和平台,建設了一批兼具古書院文脈又帶有新時代文明實踐血脈的新書院。

位于南國熱帶花園中心地帶的湛江市雷陽書院,是上承古雷陽書院文脈傾力打造的廣東十件民生實事的十個“嶺南書院”之一。

《南方》雜志記者在采訪中看到,書院與南國熱帶花園景觀有機融合,書院裡窗明幾淨、水榭遊廊、竹影掩映。相關負責人說,書院總占地面積8630平方米,目前已有藏書22104冊,書院涵蓋圖書閱覽、非遺文化展示、學術交流、文創、百姓舞台等多種功能,不定期舉行學術研讨、文化交流、公益講座、研學活動等,成為當地群衆的文化家園。

無獨有偶。在雷州市區,雷陽湖畔、茂德公鼓城旁,一座臨水而建的仿宋式紅木及仿木結構書院,已經臨近完工。這是雷州市興建的擎雷書院。

“雷州文化的形成都離不開雷州的曆代書院對文化的挖掘、整理、弘揚和豐富,如元代海康學宮和明清時期的雷陽書院、濬元書院等等”湛江市政協原主席、擎雷書院建設項目統籌策劃負責人鄧碧泉說,建成後的擎雷書院,将集研究、講學、藏書、祭祀、教育訓練、傳播于一身,開展文獻收集、史料辨析、民間調查、民俗考察、方言研究等具體工作。

書院不僅是傳統人文教育的基地,也是獨特的文化符号。上千年來,湛江古書院承前啟後、薪火相傳,孕育了多少人才大多已不可考,但雷州半島崇文重教的書院文化卻實實在在地傳承下來了,留下一片文韻無邊。

非遺裡的文化分量

春秋稱百越,戰國歸楚界,秦時屬象郡。曆經2000多年,雷州半島一直是多種文化的彙聚地,土著文化、中原文化、閩南文化、海洋文化在這裡碰撞融合,催生出獨具一格的雷州文化,成為嶺南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如此悠久的曆史、豐富的民俗資源和獨特的文化土壤,孕育出湛江一大批非物質文化遺産。由悠遠深厚的非遺文化所帶來的深沉醇厚,是湛江文化味道的又一種獨特滋味。

在湛江市南國熱帶花園,數根浮雕柱将東海人龍舞、遂溪醒獅、吳川飄色、廉江舞鷹雄、雷州石狗等湛江特色非遺展現得淋漓盡緻;在雷州市龍門鎮足榮村的手作博物館,将蒲織、灰雕、陶藝、蠟染、漆器等傳統手工藝和非遺技藝,一一陳列;在赤坎區的社群新時代文明實踐站,各種非遺展示和介紹也得到社群居民特别是孩子們的喜愛;在位于雷州市的茂德公鼓城,傩戲帶着“雷州換鼓”的神秘謎題傳遞着湛江人對先民智慧的敬畏;而久負盛名的湛江年例,也伴随着飄色、穿令箭等極具地方特色的活動,而令人贊歎不已……

“非物質文化遺産既是地方曆史文化淵源的見證,也是展現地方文化特色的重要形式。”上述負責人告訴記者。目前,湛江市已經建立國家級非遺名錄8項、省級非遺名錄41項、市級非遺名錄65項;有國家級項目代表性傳承人9名、省級48名、市級106名,建立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代表性傳承人扶持機制。

湛江非遺火了,火在傳承,火在創新。這一抹來自歲月深處的沉澱,正逐漸成為湛江文化的辨別,為以往所謂的“蠻夷之地”帶來沉甸甸的文化分量。

“德美湛江”

小遊園裡,黃發垂髫互相逗趣;城市書房中,讀者在沉浸式閱讀;馬路上,紅馬甲志願者為路人耐心指引方向……清雅淨美、修身養性,這些溫馨的場景如今在湛江時常可見,彙聚成一派文明的溫馨景象,恰恰構成了湛江文化裡的一抹甜潤之味。

在湛江,利用街頭巷尾、小區外圍等邊邊角角的閑置開放空間在群衆家門口建立起來的小遊園越來越多,推窗見綠成為群衆生活常态。除了茶餘飯後去小遊園散散心,随着湛江市民文化需求的提高,城市書房、圖書館、影劇院等公共文化場所亦成為他們的駐足之地。1430平方米,湛江每萬人擁有公共文化設施室内面積,成為湛江公共文化基礎紮實的最佳诠釋。

資料顯示,目前,湛江共建有縣級及以上公共圖書館12個、公共文化館11個、博物館13個;建有圖書館分館68個、服務點132個,建有文化館分館81個,服務點197個,進一步促進了城鄉公共文化服務資源均衡配置。1943個行政村(社群)采取“1+N”模式,以農村現有戲樓、文化樓等為主體,采用多點結合、資源共享的辦法,低成本打造具有湛江特色的多功能基層綜合性公共文化服務中心。

文以化人。随着公德心建設工作的深入開展,“湛江好人”成為湛江獨特的城市風景線。雷州鄉村醫生李桂連續35年看望孤寡老人,徐聞漁民簡學、胡嬌英、姚同、姚繼武在茫茫大海中冒着生命危險一舉救岀7名海上遇險漁民,硇洲島島民豆碧珍堅持誠信經營,熱心服務島民,積極參與各種公益事業……一個個善行義舉溫暖了這座吹着海風的港城,散發出平凡人身上的小城大愛精神,擦亮了“德美湛江”品牌。

【記者】蔣玉

【通訊員】遊海

【責編】曹建民

【文章來源】《南方》雜志2022年第5期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