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書畫題跋越來越簡單,是學養不足還是審美趣味差所緻?

書畫題跋越來越簡單,是學養不足還是審美趣味差所緻?

不久前,有位擔任過大型展覽評委的書法家跟我聊起,近些年展覽層出不窮,投稿量驟增,在展出作品的初評中,評委們常常隻是看看題跋和印章便能夠篩選掉許多投稿。我問其緣由,書法家答道:“因為一看題款和印章就知道該作者的水準了。”

在當代中國書畫中,題跋好的作品猶如鳳毛麟角,書法不佳、爛題亂題的不在少數,隻落窮款、了無餘味的更是比比皆是。然而,近些年,中國書畫的“大師”“名家”輩出,“創新”之作疊出,不容忽視的是,他們的作品中題跋卻越來越少,越來越寡淡無味。當代書畫家為什麼怯于題跋?題跋在書畫中究竟還占有多大分量?題跋越來越少說明了怎樣的問題?

畫之不足題以發之

中國畫曆史上,最早的畫沒有題跋,北宋畫家範寬的畫就連名字也不寫,後人是從其他文獻資料中确定為他的作品。

考察中國書畫史,北宋以前的作品多是窮款,名字藏于樹石不易看到之處,完整的題跋始于北宋的文人書畫家,如蘇轼、文同、米芾。此後,書畫家在作品上不僅題款,且加詩跋,“題”在前,“跋”在後。而當時皇家書畫院中禦用書畫家的作品多是窮款。古代書畫家把詩文題在畫面上,使詩、書、畫三者之美巧妙結合,互相生發,畫面更富形式美感,逐漸形成了中國書畫的藝術特色。

“高情逸思,畫之不足,題以發之。” 清代方薰在《山靜居畫論》中強調題跋不僅可以補充畫面的構圖布局,寫出書畫家的畫外之意。題跋與畫面内容要互相補足、相得益彰才算完美。

中國書畫的題跋按字數長短,大緻可分為三類:長款、窮款和藏款。曆代在畫面上落長款的名家中不乏高手,他們不僅文采驚人,其書法更是了得。如明代徐渭畫了一幅寫意水墨葡萄圖,畫中題詩宣洩悲憤之情:“半生落魄已成翁,獨坐閑齋嘯晚風。筆底明珠無出賣,閑抛閑置野藤中。”近現代的吳昌碩、齊白石、黃賓虹、張大千等也都善于撰題長款。

過去的窮款和藏款常常是書畫家有意為之,對于一些作品而言,由于畫面構圖、章法布局已很完美,書畫家不容多寫而删繁就簡題寫了窮款。另有一些書畫家,由于書法功底淺薄,就直接題了窮款或藏款。這種做法也稱藏拙,說明書畫家有自知之明,一“窮”一“藏”之間,尚存君子之風。不同過去,當代有的書畫家書法很差而不自知,連打油詩也寫不好卻敢于題寫長款;有的書畫家自稱為“文人書畫家”,自己卻腹笥空空,亂題一氣,不知所雲,顯得不倫不類。

“文人書畫家的題跋好,并不代表他畫得或寫的同樣好。”中央美術學院國畫系教授畢建勳對于中國畫題跋有着自己的了解。他認為,元代以後,中國畫衍生出一種綜合性繪畫,它是由詩、書、畫、印四種形态綜合而成的。而最早的“中國畫”慢慢被邊緣化,甚至是被遮蔽了。但這并不等于文人畫就是正宗的中國畫。在文人畫中,與其造型能力相比,文人的詩歌、書法造詣普遍更高,題跋和印章也就成了他們顯示自身修養的方式。

書畫題跋越來越簡單,是學養不足還是審美趣味差所緻?

王顼齡跋顔真卿《祭侄文稿》

有無題跋 因畫而異

有人把中國書畫的傳統分為文人書畫和書畫家書畫,文人書畫,顧名思義就是文人畫的畫或書法,題跋較為豐富。書畫者首先是一個文人,在為官為文之餘弄幾筆,如董其昌。書畫家書畫是以書畫為生的人畫或寫的,它可能吸收了文人書畫的筆墨、表現手法或者意趣,但比不了文人書畫的題跋。畫家書畫與文人書畫的标準是不一樣的。近半個世紀以來,國人繼承的傳統不是文人書畫,而是畫家書畫。比如,在人民大會堂懸挂的《江山如此多嬌》,畫面上就隻有作者名和作品名。

當今中國書畫的窮款現象應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對于一些作品來說,如果它不屬于文人書畫一類的作品,比如寫實類、純創作類的作品,若在畫面上題詩跋文,反而會讓人覺得畫蛇添足。有些作品,畫面本身就很完整,題不題均可;如果書畫家本不擅長詩作,就更不必在作品上勉強題詩了。“目前詩歌界作古體詩的人較少,作得好的人更是少,現代人的古體詩與古人的作品無法比肩。畫面上的題詩,題的是人生境界,書畫家得有古詩修養和人文内涵。如果不具備這樣的境界,每天隻是坐在電腦前浏覽新聞,缺乏生活的閱曆和感悟,想要寫出可誦可讀的題詩是不可能的。

分析目前中國書畫窮款多的原因有三點:一是很多書畫家肚子裡墨水少,寫不出詩詞來,或者書法水準不行,有的甚至照抄唐詩宋詞都出錯,那還不如沒有題款。二是目前有一種比較時髦的弄法,就是畫面太滿、太黑,再題款就喘不過氣來了。有些人強題,是對畫面的一種破壞,還不如不題。三是新搞法,難用傳統的要求來衡量它,因為它的畫法寫法、構圖吸收了外來的東西,與大陸傳統的題款格格不入,反而不可題款。”

書畫題跋越來越簡單,是學養不足還是審美趣味差所緻?

王澍跋《寶晉齋法帖》

應從古文、詩詞、書法入手補課

中國書畫家題跋能力和水準越來越弱,是從何時出現端倪的呢?大約可以追溯到“五四”新文化運動,之後古體詩衰微,白話文流行,魯迅曾講過諸如“米芾山水畫毫無用處”的話,書畫家們從那時起已經出現不注重詩詞能力的傾向。如繪畫,畫家梅墨生認為,新興的中國畫在繼承古代傳統的中國畫技法之餘,西方繪畫對于新興中國畫的影響也不容小觑。這種變化将古今與中西合而為一,讓中國畫在現代重新再生、轉型、煥發,形成一個新的、非常複雜的繪畫類型——新文人畫。然而,由于很多畫家的目光短淺、修養淺薄,有的雖然技法爐火純青,卻達不到文人畫直抒胸臆的境界,東拼西湊的題跋更讓作品多了俗氣。

“文人”是一個很長的、随着曆史變化而變化的概念。但在這個急于求成、急于求名利的浮躁時代,更多的人是在利用‘文人書畫’來擡高自己的身價或是某種書法繪畫技術,“文人書畫”成為一個流于表面的形式。

30年前,當年的一幫年輕人提出了‘新文人書畫’的說法,并主張傳統文人書畫必須創新。而現在,有些人卻是照貓畫虎,老師怎麼畫他就怎麼畫,老師怎麼寫他就怎麼寫,這裡搬幾塊石頭,那裡點幾朵菊花,然後再從書中找幾首唐詩抄上去,陳陳相因,甚至還出現了專門教人為畫配詩的工具書。一些沒有文化的人通過‘文人書畫’的炒作,一個個都成了‘大師’,還把作品賣出很高的價格。”

除了書畫家的修養問題,可能是時代不同了,才導緻題跋品質參差不齊。現在是一個看圖的時代,不是詩的時代、書法的時代。整個社會沒有欣賞詩詞的氣氛,我們也不教授古典文學與詩詞。”

我了解到,現在院校的教學中,老師将重點放在教育學生掌握技法、關注現實上,他們的作品注重心靈的感受、境界的表達、形象的塑造。對于這類作品而言,許多老師和學生認為題跋并不重要。

書畫題跋越來越簡單,是學養不足還是審美趣味差所緻?

程瑤田跋顔真卿書《争座位帖》

這種流行的觀點雖不無道理,但是中國書畫畢竟不同于西方藝術,它是一種綜合的、豐富的、注重表意的藝術,有無題跋或題跋書法的好壞,往往反映着書畫家的文化素養。齊白石在一幅兩隻小雞争奪一條蚯蚓的畫中曾題‘他日相呼’,意思是過去沒有蚯蚓時親如兄弟,互相招呼,今日兩隻小雞為這蚯蚓而争奪。這顯然不是簡單表現小雞的内容,而是超以象外地反映社會人情。抗日戰争期間,齊白石在以螃蟹為題材的作品中曾題“看汝橫行到幾時”,通過畫與詩的結合宣洩心中憤怒之情。試想光畫幾隻螃蟹,而沒有這樣的題跋,怎麼能表達出如此看法呢?

當代書畫家普遍缺乏古典文化的修養,這是當下題跋少、爛的主要原因。近百年來中國社會發生巨變,國粹少有繼承,進入新時期,許多年輕人熟練掌握外語,卻不認識繁體字,讀不了古文,對于中國書畫的内在精神,對于文人書畫獨特的發展脈絡沒有清晰的認識。是以我建議,想要在書畫領域有所成就的年輕人,應該自覺從古文、詩詞、書法入手開始補課,加強文化修養,在題跋上也要下功夫。

文章來自網絡,為傳播而發,文中觀點不代表本号立場

翰墨視界◎整理釋出

發 現 書 法 的 美 好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