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詩經-召南-野有死麕》—「有女懷春,吉士誘之 」

作者:席七月

野有死麕

野有死麕(jūn),白茅包之。有女懷春,吉士誘之。

林有樸(pú)樕(sù),野有死鹿。白茅純(tún)束,有女如玉。

舒而脫(tuì)脫兮,無感(hàn)我帨(shuì)兮,無使尨(máng)也吠。

《詩經-召南-野有死麕》—「有女懷春,吉士誘之 」

麕,即獐,偶蹄目,鹿科。栖息于河岸、湖邊、沼澤草灘,或茅草叢生的環境,行動靈敏,善跳躍,能遊泳,以灌木嫩葉及雜草為食。

《詩經-召南-野有死麕》—「有女懷春,吉士誘之 」

白茅,又名茅草,多年生草本。初生曰荑(如《衛風·碩人》“手如柔荑”),白而柔,茅芽可食。老化莖葉不易腐爛,古人常取用作建造屋頂的材料,所謂“茅屋”,也有着潔白柔順的象征意義。常用于各種慶典、祭祀等場合。

《詩經-召南-野有死麕》—「有女懷春,吉士誘之 」

尨,即長毛狗。狗是人類最早馴化的家畜之一,由古代某種狼演化而來。《齊風·盧令》中的“盧”,《小雅·巧言》中的“犬”,《秦風·驷驖》中的“猃”等皆指狗,可見當時大陸的馴化犬已有多個品種,“尨”這個品種目前已無法考證。

麕:獐子。鹿的一種,無角。

白茅:草名,有韌勁,此處白茅包鹿進獻女子以示尊重。

吉士:男子的美稱。

樸樕:叢生的小型灌木。

純束:捆紮。

舒而脫脫:緩慢而輕柔。

感:通“撼”,動搖。

帨:佩巾。

尨:多毛狗。

賞析

《野有死麕》是《詩經》中迄今為止争議最多的詩歌之一。

詩的首章,戴震《杲溪詩經補注》:“蓋獲麕于野,白茅可以包之;女子當春有懷,吉士宜若可誘之。設言之也。”

詩的第二章,将以白茅喻女子如玉。牛運震《詩志》:“隻‘如玉’二字,便有十分珍惜。”

詩的第三章,描寫了戀人之間的卿卿我我。王質《詩總聞》:“當是在野而又貧者。……取狩于野,包物以茅,護門有犬,皆鄉落氣象也。”

《詩經-召南-野有死麕》—「有女懷春,吉士誘之 」

近代白話文學、民間文學的倡導者顧颉剛說:“《召南·野有死麕》是一首情歌……可憐一班經學家的心給聖人之道迷蒙住了!”顧先生所指的是從漢代的鄭玄到宋代的朱熹,他們認為此乃“淫詩”,是惡行邪說,非聖人之訓。

顧先生的原話是這樣的:

(《野有死麕》第三章的)這三句話的意思是,“你慢慢兒的來,不要搖動我身上挂的東西(以緻發出聲音),不要使得狗叫(因為它聽見了聲音)。”這明明是一個女子為了得到性的滿足,對于異性說出的懇摯的叮囑。

可憐一班經學家的心給聖人之道迷蒙住了。(中略)經他們這樣一說,于是懷春之女就變成了貞女,吉士就變成了強暴之男,情投意合就變成了無禮劫脅,急迫的要求就變成了凜然不可犯之拒!最可怪的,既然作凜然不可犯之拒,何以又言姑徐徐而來?

——俞平伯《讀詩劄記》附錄:《野有死麕之讨論》

《詩經-召南-野有死麕》—「有女懷春,吉士誘之 」

而現代很多學者認為《野有死麕》隻是一首簡單而優美的愛情詩。詩篇所寫,是懷春的少女與殷勤的吉士相識、相知、相戀的過程。

古代周人婚禮中有“納徵”,即男方向女方交納禮品,所用即為鹿皮。有一說,詩中提到的白茅、死麕的意象,該不是寫實之語,而是一種比喻。

首章提到野麕已死,是暗指吉士已經俘獲了少女的芳心,少女懷春,也是吉士“誘之”的效果。最後寫少女的羞怯與恐慌,其中“尨”的出現,使得整個氣氛充滿了緊張和刺激。

《周禮·地官·媒氏》寫道:

媒氏:掌萬民之判。凡男女自成名以上,皆書年月日名焉。令男三十而娶,女二十而嫁。凡娶判妻入子者,皆書之。(中略)若無故而不用令者,罰之。

《野有死麕》描寫的男女結合既無媒妁之言,又無父母之命,學者們對照《周禮》中的規定,自然要判他們是野合。但是《周禮》的規定并非一成不變,它還有一種例外:仲春之月,令會男女。于是時也,奔者不禁。

《詩經-召南-野有死麕》—「有女懷春,吉士誘之 」

從這個角度看,詩人創作之大膽顯然大大超越了我們對《詩經》溫柔敦厚的固有印象。太史公在《屈原賈生列傳》中說,“《國風》好色而不淫”。這個評價,《野有死麕》洵足以當之。

男歡女愛,本是常情。

本文由三歲原創,歡迎關注,和您一起看好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