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孩子社交能力差,多半是這4個原因導緻的,3種方法可解決

自家孩子在家活潑可愛,出門卻畏畏縮縮,喜歡的玩具被别的小朋友拿走,卻敢怒不敢言。

大家在一起玩,自家孩子卻一個人躲在牆角自己玩,稍有不注意還會小拳拳打向别人家孩子。

孩子社交能力差,多半是這4個原因導緻的,3種方法可解決

随着孩子年齡增長,社交能力的重要性一下子突顯出來。作為父母,你是否有過上述的困惑呢?

不是每一個孩子都能順利融入到集體之中,有的孩子性格内向,有的孩子不善言語,還有的孩子性格膽怯,不習慣應對複雜的社交場合。

孩子社交能力差,多半是這4個原因導緻的,3種方法可解決

孩子是否能從家庭順利過渡融入社會,影響着孩子的人格發展,同時這也是兒童社會性發展的重要過程。

父母想要幫助孩子提升社交能力,首先要了解是什麼影響了孩子的社交能力。

哪些因素影響了孩子的社交能力?

父母對孩子的消極評價

父母無意之中可能會這樣評價孩子,“你太害羞了,一點也不大方”、“你真沒禮貌,不和小朋友打招呼”等等。

這些評語對孩子來說是一個個負面标簽,不要以為孩子不明白大人在說什麼,其實孩子對大人的評價非常敏感。

這些評價不僅無法起到提示孩子的作用,還會讓孩子按照負面評價描述的方向發展。

孩子缺乏引導

很多時候,父母沒有把孩子當做一個”獨立的人“,他們照顧孩子飲食起居無微不至,但是缺少溝通。

這樣的陪伴就是典型的“安慰式”陪伴。他們對孩子想要表達的語言、情緒、行為都選擇性地屏蔽。

孩子社交能力差,多半是這4個原因導緻的,3種方法可解決

當孩子進入社交敏感期時,父母也不去引導孩子感受人與人之間的善意與美好,不帶他們感受别人的溫暖和善意。

孩子社交能力差,多半是這4個原因導緻的,3種方法可解決

孩子的性格就出現了偏執的端倪,漸漸失去了與人交往的興趣。

當孩子看到别的小朋友在一起玩耍,而自己卻無法融入其中,孤獨一人的時候,就會感到迷茫,不知道怎樣才能被群體接納,就會陷入惡性循環之中。

家庭環境影響

孩子成長在封建的、不與人交往的家庭中,孩子通常會在家人和外人之間劃上明顯的界限。

孩子社交能力差,多半是這4個原因導緻的,3種方法可解決

孩子最擅長的是觀察與模仿學習,如果他發現父母很少與人社交,孩子自然不敢上前去跟小夥伴交流。

這些孩子感到在他們的家庭和外部的世界格格不入,導緻他們看待外部世界時,會自然地用一種充滿敵意的态度看待,自然社交能力也會受到影響。

父母的過度保護

很多父母過度溺愛孩子,養成了孩子說一不二的習慣。

當孩子和其他小朋友在一起玩後,自然會發生磕磕絆絆。這時候父母若是一而再再而三地去插手孩子之間的小摩擦時,就影響到了孩子社交能力的發展,每一次沖突,都是孩子學習社交能力的好機會。

孩子社交能力差,多半是這4個原因導緻的,3種方法可解決

父母隻想着解決問題,剝奪了孩子嘗試的機會,讓孩子無法自己去學習如何應對。

如何提升孩子的社交能力?

引導孩子多說話

很多時候孩子社交能力差的根源在語言能力上,孩子說話都說不清,又如何和别的小朋友交流呢?

可以多教孩子一些朗朗上口的兒歌或者是一些簡單地看圖說話,借助講故事的形式培養孩子的語言能力。

孩子社交能力差,多半是這4個原因導緻的,3種方法可解決

父母在日常的生活中,多和孩子溝通,鼓勵孩子多講講和同學之間的交往、有趣的見聞、明天想要吃什麼等。

問的問題簡單有趣,孩子有話講,孩子才會願意說。

當孩子主動說話後,父母要及時給予表揚,讓孩子得到正向回報,進而喜歡上說話。

多帶孩子去人多的地方

孩子剛從家庭去到社會中,會覺得陌生惶恐,産生抵觸的心理,這時候父母不要當面嘲笑、指責孩子的膽怯心理。否則會增加孩子的心理壓力,讓孩子畏懼家外面的世界。

孩子社交能力差,多半是這4個原因導緻的,3種方法可解決

是以,在孩子一兩歲時,父母就可以有計劃地多帶孩子到人多的公共場所走走,讓孩子一點點地接觸各種環境,讓孩子感受不同人的聲音與面孔。

同時,在帶孩子參加集體活動的時候,最好提前帶孩子來到場地熟悉環境,陪在孩子身邊,讓孩子有安全感。

大部分情況下,孩子越早與人群接觸,接觸的人群越多,孩子的性格越開朗,适應環境的能力和長大後的社會交往能力就越強。

給孩子準備一些伴手禮

當孩子無法加入社交時,給孩子準備一些“幫手”是很好的選擇。

孩子社交能力差,多半是這4個原因導緻的,3種方法可解決

父母可以給孩子準備一些玩具、小零食,讓孩子帶着分給小朋友。一來二去,孩子很快就能和小朋友們搞好關系。

父母也可以組織一些玩具交換會之類的活動,讓孩子邀請玩得好的小朋友、一個小區的小朋友來家裡交換玩具玩。讓孩子成為主人公,盡情和别的孩子社交。

父母能給孩子最好的禮物,就是在孩子交往的道路上,尊重了解孩子,引導孩子正确地處理人際關系,用自己的方式解決問題。

學習社交,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希望父母能有足夠的耐心,引導孩子一步步走向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