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讀媽:作為父母,我們能給孩子最好的愛,就是讓孩子做自己世界的主角,舞台已搭好,不管精彩紛呈,還是孤芳自賞,我們都為孩子鼓掌。
作者:墨兒媽媽(爸媽精讀作者)
前段時間,熱播劇《開端》中,盧笛媽媽對盧笛密不透風的愛,令人窒息。
短短幾個鏡頭,已讓觀衆感到壓抑。
盧笛剛下班,媽媽就不停打電話催他回家。
無論盧笛怎麼勸說,不用等吃飯,但盧媽媽還是會一直等。
趁盧笛不在家,媽媽偷看他的日記,盧笛知道後,問媽媽:“為什麼看我的隐私?這樣是犯法的!”
媽媽卻反問道:“我看我自己兒子,犯什麼法?我是你媽,有什麼不能看的?”
這樣的話,是不是很熟悉?
生活中,很多父母“以愛之名,處以極刑”,這是多少父母的現狀!
打着愛的旗号,把孩子當作自己的附屬品。
緻使很多孩子,猶如活在愛的牢籠裡,一生都聽着這一句魔咒:你是我生的,你屬于我,就得聽我的。
武志紅老師說:“沒有一個靈魂,願意被别人的意志束縛,每個生命,生來要成為他自己。”
而被父母束縛了意志的孩子,一生都走不出無助和卑微的死循環,無法幸福。
控制欲強的父母,終将毀掉孩子一生
《積極心理學期刊》的一項研究發現:家長控制欲過強,對孩子幸福感造成的影響,與痛失至親,程度接近。
有一位知乎網友,分享被媽媽過度控制,始終走不出傷害的經曆。
女孩從小到大,除了校服之外,所有的貼身衣物都是媽媽選的,留什麼發型,紮馬尾還是短發,都是媽媽說了算。
女孩長大,掙錢了,媽媽擔心她亂花錢,要求她工資全部上交,幫她存着。
就連和男朋友約會,媽媽也要時刻緊盯,不停地打視訊電話,搞得自己和男朋友很不自在。
男朋友給她買貴重的禮物,她也想回送男友禮物,可媽媽卻死死管着她的工資不撒手。
她很疑惑,錢是自己掙的,為什麼要被媽媽牢牢管控?
可如果不聽媽媽的,媽媽就會用斷絕關系要挾。
女孩很糾結,覺得自己這種人不配享有愛情,媽媽的控制,猶如高壓網,蒙住了她的天空,逼得她生不如死。
她開始自殘,抑郁,甚至想自殺。她站在窗前,想一躍而下,媽媽不僅不攔她,還推搡她,拉着她,要和她一起死。
她很恐懼,又很沖突,她是媽媽,怎能讓媽媽陪着自己一起死?
父母的控制,讓女孩陷入絕望,想死,不能死,想活,又沒有活下去的力量,這種分裂,撕扯着女孩的心。
她說:“真的好累!”
一句話,道出萬千被父母控制的孩子心聲!
他們是被父母操縱的木偶人,父母“愛的魔掌”伸到他們人生的各個角落,讓他們的人生沒有一丁點自由可言,讓他們的人生陷入毀滅。
教育家蒙台梭利說,孩子從出生時,父母就開始管制、束縛,可悲的是,自己卻不自知。
父母把自己扮演成無所不能的上帝,殊不知,卻是本色出演了控制欲極強的暴君,這樣的暴君,毀了孩子一生。
有時,孩子越親的人,傷害他越深!
放手的父母,是孩子的幸運
高爾基的《在人間》主人公的外祖父說過一句話:你不是我脖子上的項鍊,必須要供着你,自己謀生去吧!
年齡最小的冬奧金牌獲得者蘇翊鳴,奪得金牌後哽咽着向父母鞠躬感謝。
蘇翊鳴的父母,是他滑雪路上的第一任老師,從小,爸爸一直帶着他滑雪。
“他站在我的闆子上,哪怕在家,也得在外面穿着雪闆,帶他出溜。”蘇爸爸說。
蘇翊鳴之是以“雪感好”,離不開小時候爸爸的陪練。
他說,最開心的是站在雪闆上,不管訓練多辛苦,對他來說都是享受。
可看到孩子受傷,爸爸媽媽卻很擔心,也很心疼。最終,還是選擇尊重孩子,相信孩子,并支援他的決定。
備戰冬奧會,蘇翊鳴暫停了其他工作,專心撲在滑雪事業上。他說,備戰奧運會,必須保持專注,不能分心。
如此冷靜、理智、果敢的決定,來自一個少年,而不是父母!
蘇爸說,他和翊鳴媽媽的初心,就是支援兒子完成自己的夢想,并沒有要求一定要做職業運動員,如果有一天,兒子不想滑雪了,可以随時放棄,回來考個好大學。
人生,可進可退,父母放手,孩子的路寬,父母控制,孩子走投無路。
父母為孩子多做一件事,孩子在這個社會中的競争力,就減少一分。
父母少做一點,給孩子鍛煉成長的空間,孩子在社會中的競争力會增十分。
父母不放手,孩子沒有未來;父母放手,尊重孩子,孩子越幸運。
在《讀懂孩子》一書中:孩子的人生屬于他自己,成長需要自我探索,任何人替代、包辦不了。
作為父母,我們給孩子創造嘗試的機會,讓他們的天賦被激發,在以後的人生中,努力成為自己最想成為的樣子,而不是成為我們想要他成為的模樣。
正如蘇翊鳴,父母放手,成就了奧運冠軍,是孩子一生的幸運。
父母擺正心态,才能真正愛孩子
紀伯倫:你可以拼盡全力,變得和孩子一樣,卻不要讓孩子變得和你一樣。
因為生命不會後退,也不在過去停留。
曾經看過一位南韓媽媽的故事,她有兩個子女,從小活在她的控制裡,可她卻不自知。
直到有一天,上高中的兩個孩子,先後休學,并出現抑郁、自殺現象,她才幡然醒悟。
她在自己房間嚎啕大哭,一整晚都在思索,自己到底從什麼時候開始?對孩子們做了什麼?為什麼孩子已經休學了,還意識不到問題出在哪裡?
她深入檢討,才明白自己對孩子的教育隻是個管理者,而不是父母角色。
她從來沒有真正關心過孩子,即使孩子休學在家,也是每天逼問孩子,什麼時候去考大學?為什麼還在瞎混?
她帶着一顆贖罪、悔改的心,試着和孩子們溝通。
她反複訓練稱贊自己的孩子,并将自己控制孩子們的經曆錄音,讓孩子們聽到自己悔過的心情。
她每天陪孩子們散步兩個小時,跟孩子們溫和地聊天,不再一天追問八百遍:“什麼時候去念書?”
也不再逼女兒穿大碼的T恤,允許她穿自己喜歡的衣服。
随着時間的流逝,親子之間的鴻溝不見了,一切變得越來越好。
兩個孩子在休學一年多後,又重新考上了大學,兒子夢想成為一名作家,女兒想要做一名心理咨詢師。
心理學家李雪說過:一個人的身體,隻能承受一個靈魂,如果父母控制,密不透風,孩子實際上,已經精神死亡。
控制欲強的父母,讓孩子内心失控,精神無序,最終迷失了生活的方向。
孩子該吃的苦,該走的彎路,都是他人生的必然經曆。
父母放手的愛,既卸下了孩子的重擔,同時給自己松綁。孩子輕松上陣,路才會越走越遠。
父母擺正心态,讓孩子成為他自己,才是真正地愛孩子。
寫在最後
歌德說:一個人即使駕着一隻脆弱的小舟,但隻要舵掌握在手中,就不會任憑濤的擺布,而是有選擇方向的主見。
給孩子選擇權,給孩子舒展的空間,讓孩子成為他自己,才能展翅飛翔。
若父母掌控着孩子的人生,孩子将一生困在原地,走不出傷害的枷鎖。
作為父母,我們能給孩子最好的愛,就是讓孩子做自己世界的主角,舞台已搭好,不管精彩紛呈,還是孤芳自賞,我們都為孩子鼓掌。
願每一位父母都能放手托舉孩子,讓孩子在暴風雨中成長,經曆風,經曆雨,擡頭即見彩虹。
作者簡介:墨兒媽媽,爸媽精讀專欄作者,本文版權歸富書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侵權必究
注:本文章圖檔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