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克街探案官

作者:魯鎮西
抛開安全聊商業化,不是流氓就是扯淡
2021年10月,北京允許無人駕駛路測主駕不設安全員。這意味着無人駕駛距離商業化營運階段更近一步。截至2022年1月,上海、安徽、江蘇等8省,先後釋出測試管理細則和補貼支援檔案。
由上圖可知,各省細則和支援檔案,均以《智能網聯汽車道路測試與示範應用管理規範(試行)》為基礎架構,該規範是自動駕駛商業化落地的基礎。
管理規範檔案,從道路測試與示範應用主體、駕駛人及車輛,道路測試申請,示範應用申請,道路測試與示範應用管理,交通違法與事故處理6個方面明确了參與測試的各方應當遵守的管理規範,同時也為自動駕駛企業開展試營運掃清了面臨的政策障礙。
自動駕駛企業梳理
實際上,早在2021年7月釋出規範檔案之前,百度Apollo就已經啟動Robotaxi常态化營運,同時也是國内最早入局Robotaxi的企業。
百度Apollo于2021年5月正式開啟Robotaxi常态化營運活動。2021年8月,百度釋出全新更新的自動駕駛出行服務平台——“蘿蔔快跑”。目前蘿蔔快跑營運城市分别為北京、上海、長沙、廣州、滄州。
公開資料顯示,百度蘿蔔快跑旗下車型Apollo Moon機關成本為48萬元,約為行業平均水準的三分之一。百度預計2023年蘿蔔快跑的營運城市将擴充至30座,服務使用者超過300萬,訂單量達到百萬量級。
除百度之外,國内還有多家企業布局Robotaxi市場。2016-2020年,滴滴、蘑菇車聯、中智行、上汽集團、廣汽集團、東風集團等先後入局。
滴滴
首先是滴滴,雖然起步較晚,但是依靠較為豐富的平台經驗,迅速推進測試程序。滴滴自動駕駛自2016年起步,2020年6月在上海推出載客試點,9月獲得上海首批載人示範應用牌照。
2021年上半年,滴滴分别就自動駕駛與廣汽埃安和沃爾沃達成戰略合作。截至2021年6月,滴滴有超500名自動駕駛團隊成員和超過100輛自動駕駛汽車,已獲得北京、上海、蘇州、美國加州等地路測資格,在上海的測試裡程達530多公裡。
蘑菇車聯
2017年,蘑菇車聯通過切入城市公共出行和公共服務領域,以車路雲一體化全棧解決方案,提供營運服務,實作Robotaxi商業大規模落地新突破。
公司自主研發了車路雲一體化的自動駕駛體系,2019年在北京順義落地國内首個開放式5G商用車路協同示範路,2021年與衡陽市政府簽訂戰略合作協定,貫穿衡陽城市主幹道,總裡程200公裡。
蘑菇車聯通過政企結合提升資源複用率和規模效應,發揮一體化方案優勢,良好解決Robotaxi的高昂成本問題。現階段,蘑菇車聯已經在北京、上海、江蘇、湖北、湖南、河南、雲南等落地了自動駕駛商業項目,總訂單量超20億元。
2018年,中智行通過打造進階智能化道路(L4)和通用車端智能(L2.9)技術來實作系統整體能力超越L4級自動駕駛,推動L4降本增效和規模化落地。
中智行
2021年10月,中智行在蘇州市相城區的高智能化道路上成功進行“路開車”示範,包括“數字化封路、多車協作式掉頭、盲區出車讓行”等三個場景,接待了上百人試乘體驗。中智行目前在蘇州、上海等多地進行技術驗證。
上汽集團
此外,上汽集團還聯合Momenta,在上海啟動Robotaxi試營運,2021年12月,上汽宣布采用MomentaL4級自動駕駛解決方案,并在上海、蘇州上線20台營運車輛,預計2022年登陸深圳并實作整體200台的營運車隊規模。
廣汽集團
廣汽集團則聯合文遠知行廣州開啟 Robotaxi試營運。公開資料顯示,文遠知行有超過兩年的Robotaxi營運經驗,自動駕駛路測裡程超過800萬公裡。
2021年8月,廣汽獲廣州市道路測試試驗牌照,車隊可在番禺汽車城開展自動駕駛示範營運,三個月後,廣汽集團、文遠知行、如祺出行三方宣布達成戰略合作,共同推進Robotaxi的研發和營運,計劃于2022年在如祺出行平台上線Robotaxi營運。
東風集團
東風集團則聯合馭勢科技在武漢開啟Robotaxi試營運。2019年9月,東風獲得武漢市第一張自動駕駛汽車路測牌照。2021年2月,東風自動駕駛Robotaxi正式上線,其中采用了馭勢科技L4級别的自動駕駛解決方案,此次投放車輛為42輛,其營運範圍主要位于武漢經濟開發區,設有22個停靠點。預計在未來兩到三年内,還将陸續投放超過200輛自動駕駛汽車。
小馬智行
最後,是近期融資活動較為頻繁的小馬智行,公司此前聯手英偉達推新自動駕駛系統,推出自研車規級計算單元方案,搭載英偉達 DRIVE Orin? (SoC)系統級晶片,正推動下一代自動駕駛軟硬體系統的車規量産,以加速 L4 級自動駕駛技術的規模化部署,全新計算單元将于 2022 年底開始量産。
同時,小馬智行釋出了第六代自動駕駛系統方案,首批搭載該系統的車型為豐田 “賽那SIENNA” Autono-MaaS車輛,将于今年在國内開啟道路測試,2023 年上半年投入自動駕駛出行服務(Robotaxi)的日常營運。
但值得注意的是,小馬智行的自動駕駛項目進展并非一帆風順,據3月9日消息,小馬智行因自動駕駛系統問題,在美國召回三輛測試車,起因是由于缺乏安全員,其中一輛試驗車在弗裡蒙特撞到了車道分隔線和路标。
美國國家公路交通與安全管理局(NHTSA)局長, Steven Cliff 在針對召回事件的一份聲明中稱:無論車輛是由人類駕駛員還是自動駕駛系統操控,該機構都始終将維護道路使用者的利益這件事放在首位。
此外據路透社報道,當地時間3月7日,英特爾旗下自動駕駛汽車子公司Mobileye送出首次公開募股(IPO)申請,計劃在美國證券交易所上市,這有望成為今年美股規模最大的IPO之一。據知情人士透露,Mobileye上市時的估值将超過500億美元,遠遠超出英特爾在2017年進行收購時約150億美元的估值。
從項目進度來看,百度受益于先發優勢,是現有布局企業中,車隊規模最大的,但布局早真的就等于規模大嗎?對于任何一個新興項目而言,解決使用者的痛點,才是其持續發展的不二法門。
解決使用者痛點的前提,是安全
現階段,使用者出行最大的痛點,一個是道路擁堵耽誤時間,一個是車技不佳不敢開車。目前營運的百度Apollo可以将上述兩個痛點連根拔除。
首先是道路擁堵問題,Apollo通常情況下無需安全員掌舵,及特殊情況下,可以通過5G實作雲駕駛功能,通過特殊路段後繼續交由自動駕駛平台運作,使用者可以極大程度利用乘車時間處理個人事務。也正因為“無人駕駛”的特點,使得車技一般的使用者同樣可以享受愉悅的出行體驗,進而擴充其使用者規模。
自從2020年在北京實作自動駕駛開放營運,百度Apollo逐漸展開無人化測試,到2021年已經累計2000萬公裡的測試裡程。需要注意的是,國内城市道路場景複雜度遠高于歐美主流道路場景,而無人駕駛系統與生俱來的“學習屬性”,可以在服務過程中不斷自我疊代。
對于無人駕駛而言,其省去駕駛員這種外在表現形式,拓展市場除了要解決使用者痛點之外,還要說服使用者相信其安全可靠。Apollo憑借主系統、備援系統、雲代駕三層安全體系,為使用者帶來可接受的安全駕乘體驗。
首先是其主系統内的基礎OS,百度全自研的自動駕駛系統已經開源多年,和業内系統相比,Apollo具備高穩定性高實時性低延遲時間這樣的特點,目前也被業内廣泛接納,該系統結合算法,做到了系統反應速度和時延優于人類駕駛員。
其次是泛感覺系統,包括地圖、定位和環境感覺三方面,實作對環境場景的準确刻畫。地圖自然不必多說,Apollo的定位系統是基于多傳感器定位的融合方案,可以做到在信号遮擋、環境變更等工況條件下的穩定精準定位。
感覺系統則基于強大的視覺感覺能力,對長尾場景具備更強的能力。百度Apollo重點優化低矮遮擋等疑難場景的檢測能力,做到在各種工況下,都能夠準确提供穩定的環境感覺。而且國内城市道路施工較為頻繁,自動駕駛系統地圖更新難免會遲滞于現實路況,是以Apollo還會通過實時檢測道路環境同車載地圖進行比對,及時的發現環境相比車載地圖産生的變更,避免車輛進入危險的場景。
守護使用者安全的第三道防線,就是決策規劃系統,這套子系統直接決定車輛的駕駛行為,直接對車輛行駛安全負責。Apollo首先根據現行交規,抽象出在各場景下完備的政策預期,同時針對遮擋等具有一定潛在風險的場景,Apollo決定采取防禦性的駕駛政策,保證在最壞的情況下,車輛仍能夠最大程度的降低可能的安全隐患,保證安全可控。
最後,進一步提升駕駛安全性的就是車路協同系統,該系統是單車智能的有效補充,現有的以路側感覺為主的車路協同技術,本質上是提供完善的超視距感覺能力。基于此,自動駕駛系統,可以實作對如遮擋等典型危險場景的提前感覺,對低矮障礙物,車路協同技術具備長時間觀測穩定視角觀測能力,實作更精準地識别,輔助自動駕駛車輛作出更合理的避讓行為。
第二層防護是監控備援系統,主旨是在車輛本身的軟硬體,或車輛所處的場景,存在安全風險時及時發現,并将車輛保持在安全狀态,這也是實作實作無人駕駛的一個必要條件。最後一層就是雲代駕,通過将車的視訊實時回傳到雲端,由雲端的安全員實時了解車輛動态并實時控制。
通過這三層系統的互相協作,Apollo已經可以為使用者提供可接受的駕乘體驗,進而進一步提升使用者粘度,擴大規模,并為全面商業化應用奠定基石。從應用層面來看,Apollo的無人駕駛平台已經接近專車。
圖源:Apollo3·8釋出會
更為重要的是,在Apollo開啟商業化後,使用者規模、頻次、粘性都呈現穩定增長,商業化首月新增使用者增幅達到151%,新使用者首周人均成單量及複購4次以上人數占比,均有明顯提升。使用者滿意度在5分滿意背景下,達到4.8分,為項目變現提供了較為有力的支撐。
因為無論是什麼項目,想要盈利一是有人用,二是使用後滿意度較高,前者為這個項目提供一個穩定的基本盤,後者則為該項目帶來無限增長流,畢竟,金杯銀杯,不如使用者的口碑。擁有良好的使用者口碑,可以保證産品的長盛不衰,對于品牌而言,更是有百利無一害,當Apollo逐漸增加應用城市,其未來規模不可估量,必将成為百度下一個營收增長極。
雷射雷達為自動駕駛保駕護航
以百度為首的無人駕駛企業商業化程序逐漸加速,除了會為企業本身帶來新的增長極外,還将對整個自動駕駛産業鍊打開新的增長空間。
未來十年,新能源車市場佔有率的不斷提升,以及私家車的普及,将推動整體共享出行市場發展;加之消費者日趨習慣共享出行服務,整體人群滲透率未來将逐漸提升,參與者和參與方式也在不斷發生變化,汽車智能化發展以及自動駕駛技術的普及将會推動無人駕駛車輛的滲透。
IHS Markit預計整個共享出行市場的市場規模在2030年将達到2.25萬億元人民币,複合增長率在20%-28%之間。在共享出行市場中,Robotaxi将占到60%以上,市場規模超過1.3萬億。
在這個萬億藍海市場中,一個較為值得注意的細分市場就是車載雷射雷達,即自動駕駛安全系統中的感覺系統。從自動駕駛發展曆程來看,多傳感器融合已經是大勢所趨,就目前技術手段來看,雷射雷達或将是最終選擇。
因為現有的ADAS系統,主要視覺傳感器依舊依靠攝像頭,雖然是最為成熟的車載傳感器之一,但由于攝像頭與人眼一樣,屬于被動地接收可見光,是以在逆光或者光影複雜的情況下視覺效果較差,且易受惡劣天氣影響。
毫米波雷達雖然與雷射雷達工作原理相似,且存在波長夠長,繞物能力好,受天氣環境的影響最小的特點,但是其由于波長過長,探測精度大大下降。這也是其最大的短闆,且無法更改。
為彌補這一短闆,雷射雷達應運而生,雷射雷達以雷射作為載波,波長比毫米波更短,是以探測精度高、距離遠。雷射雷達還能通過回收不同方向雷射尺的資訊,以點成線,以線成面,形成障礙物3D“點雲”圖像。受限于技術難度大、成本高,此前并未實作大規模裝車僅被廣泛應用于Robotaxi市場。
相較于乘用車領域,Robotaxi由于其L4-L5級别無人駕駛的定位,對感覺層探測性能要求極高。又因為車輛的所有者,無人營運駕駛公司往往是資本實力雄厚的汽車/科技大廠,是以對雷射雷達價格及與車身的內建度要求相對較低,多家營運商的Robotaxi均已配置雷射雷達,是目前雷射雷達的主戰場。
但是伴随乘用車自動駕駛水準不斷提升,乘用車市場已經湧現大量企業,推出搭載雷射雷達的量産車型,雷射雷達未來市占率将進一步提升。
縱觀國内雷射雷達供應鍊,國内已經湧現出大量企業參與雷射雷達的制造,伴随相關企業産品不斷疊代,雷射雷達成品價格有望進一步降低,進而提升單車雷達裝機量,進一步守護車輛行駛安全,提升使用者駕乘體驗。
當自動駕駛安全性進一步提升時,疊加以Apollo為主的自動駕駛品牌持續在營銷端發力,群眾對自動駕駛、無人駕駛的接受度将進一步提升,其市場規模也将随之共振提升,屆時,相關企業或将憑借過硬的産品,改變群眾出行方式的同時,迎來業績爆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