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烏克蘭之間爆發的軍事沖突,不禁讓人聯想到2008年在高加索地區爆發了俄羅斯——格魯吉亞戰争。
曆史總是驚人的相似。
這兩場戰争讓我們看到了諸多驚人的相似,同樣是發生在俄羅斯與前蘇聯的加盟共和國之間,同樣在戰争爆發前,烏克蘭和格魯吉亞就有事實上已經半獨立狀态的地區(烏東、南奧塞梯、阿布哈茲);
并且同樣因為這些國中之國的歸屬問題而與俄羅斯大打出手。
而更為類似的是,美國在戰争爆發前都深度幹涉到兩國政局。
當然,格魯吉亞的戰争結果大家早已知曉,北約不出一兵一卒援助格魯吉亞,俄羅斯僅僅在五天的時間内就取得了戰争的完全勝利,将南、阿兩個地區順利地從格魯吉亞手中剝離出來。而如今俄烏沖突進一步更新,北約同樣宣布了不會出兵。
那麼,主動脫俄入歐的烏克蘭是否會重蹈格魯吉亞的覆轍,在充當美國馬前卒、同俄羅斯的對抗中遭到軍事失敗,永久性地喪失烏東和克裡米亞呢?
烏克蘭是否會在戰後同格魯吉亞一樣更加一邊倒地傾向北約呢?

(俄格戰争)
要說清這些問題,就得先從烏克蘭與格魯吉亞兩國共同的脫俄曆程開始說起。
(一)從過去的兄弟到今天的冤家 格烏兩國相似的脫俄反俄程序
從曆史上看,烏克蘭、格魯吉亞與俄羅斯之間的關系可以用“愛恨交織”來形容。
前蘇聯的上司人斯大林、赫魯曉夫各自是格魯吉亞人、烏克蘭人。
彼此之間都有着相似的宗教信仰、分享着珍貴的反法西斯集體記憶。
(斯大林與赫魯曉夫)
蘇聯解體後,烏格與俄國出于舊有的曆史軌道,而選擇繼續維持親密的合作關系。
在很長一段時間内烏格的上司階層普遍性地以親俄為基本傾向,兩國在90年代是俄羅斯主導的獨聯體成員。
不過三方的蜜月期并未持續多久,困擾着所有獨聯體國家的一個共同問題就擺在了眼前——經濟衰退。
經濟改革并沒有在短時間内帶來快速增長,盤根錯節的利益結構、脆弱的經濟産業結構、A錢腐化的政治環境,使得烏格兩國在經濟發展上舉步維艱。
其中,格魯吉亞在21世紀初有将近九成群眾處于貧困線以下,烏克蘭則是長期被冠以“歐洲子宮”的稱号。
經濟萎靡不振,令格烏兩國群眾都不約而同将矛頭指向了親俄政策上,不少反對派希望能夠融入到經濟更加發達的歐盟當中。
于是,親西方的反對派在群眾中的聲望逐漸上升。
在2003年,格魯吉亞和烏克蘭反對派先後憑借所謂的“大選舞弊”問題而發動大規模街頭抗議活動,也就是所謂的“顔色革命”,成功地将親俄政府趕下台。
(格魯吉亞“顔色革命”)
不過需要指出的是,經濟不足隻是格烏倒向西方的因素之一,格烏兩國領土上親俄地區的分離才是推動他們與俄羅斯決裂的關鍵因素。
(二)俄羅斯支援下的境内地區分離——從南奧塞梯到烏東
格魯吉亞與烏克蘭一樣,在曆史上屬于民族國家建構較晚、較不牢固的國家。
烏克蘭在一戰後短暫建立過現代民族國家,不久後又被整合到蘇聯當中,獨立至今不過30年左右。
東西部之間圍繞親俄與親西方展開了激烈的博弈。
格魯吉亞所在的地區雖然建國較早,但是全國山地較多,造成了語言文化的割裂,缺少一個統一的民族認同。
(割裂的烏克蘭)
在烏克蘭東部,頓涅斯克、盧甘斯克、克裡米亞等地聚集着相當高比例的親俄族群。
這些人講着俄語,天生認同俄羅斯文化,與烏克蘭中央之間具有天然的離心力。
而另一邊格魯吉亞的分離勢力更是令格中央感到棘手。
(格魯吉亞)
例如南奧塞梯人和俄羅斯境内的北奧塞梯人本屬同一個民族,雙方都希望作為一個整體合并到俄羅斯體内。
而阿布哈茲原本則是和格魯吉亞平級的加盟共和國,隻是在蘇聯壓力之下被迫和格魯吉亞合并,一直以來對中央面服心不服。
蘇聯的解體,使得格烏兩國民族沖突公開化,分離主義運動愈演愈烈。
俄羅斯人也适時地利用這些地區來控制要挾格烏兩國,尤其是當格烏表現出親近西方的姿态的時候。
舉例來說,在格魯吉亞顔色革命爆發後,上台的薩卡什維利政府大力推行去俄化政策:
政治上走西方标準的改革路線,經濟上尋求建設繞開俄羅斯通往歐洲的油氣管道,安全上與北約進行密切的軍事合作。
這讓俄羅斯大為惱火,選擇加強對南奧賽梯、阿布哈茲兩地的輸血支援,并最後發展到了直截了當承認兩地區獨立,跟南、阿“準合并”。
(薩卡什維利)
或許有人感到奇怪,格魯吉亞與烏克蘭兩個國家加一起都不及俄羅斯的個頭,如果選擇站隊俄國,至少還可以讓親俄地區名義上歸屬自己。
抛開經濟問題,是什麼因素導緻格烏敢于冒着領土被永久分割的風險與俄羅斯決裂呢?
這裡面就不得不提到格烏與俄羅斯沖突的幕後關鍵角色——美國。
(俄烏戰争示意圖)
(三)俄美博弈的馬前卒
格烏兩國與俄羅斯的沖突表面上是舊蘇聯地區内部的沖突,從全球政治上看,實質上是美俄兩強激烈博弈的一種展現。
美俄雙方均把這兩個國家看成必須争奪的戰略要地。
格魯吉亞國土面積狹小,經濟落後,但是卻位于犬牙交錯、地勢險峻的高加索地區,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它北接俄羅斯,東臨石油資源豐富的裡海,南靠土耳其、伊朗等國,從古代的絲綢之路到現代的歐亞經濟走廊一直扮演着重要交通中心的角色,可以說是斯拉夫文明、突厥文明、波斯文明的交彙區。
從格魯吉亞北上可以直插俄羅斯柔軟的草原腹地,而俄羅斯同樣可以從格魯吉亞南下威脅到土耳其、伊朗等國,是俄羅斯名副其實的南大門。
(險峻的高加索山脈)
烏克蘭則是俄羅斯的西大門,烏克蘭沃野千裡、地勢平坦,自古以來就是歐洲的大糧倉。
它不僅為俄羅斯内陸提供寬廣的戰略緩沖,還為其南下地中海提供了一條通道。
同時烏克蘭東部的軍工産業還是俄國不可或缺的一大合作夥伴,失去烏東對俄軍火産業來說是十分嚴重的打擊。
蘇聯解體後,原本屬于俄羅斯的這兩扇大門瞬間門戶大開,在俄國的防禦體系上撕開了兩個顯眼的缺口。
這引起了美國人濃厚的關注興趣。
對美國來說,俄羅斯固然已經從世界的一極淪落為“一強”,但其廣闊的國土、 龐大的核武庫、豐富的資源仍然足以具備東山再起的可能性。
是以必須要趁其衰落之際進一步遏制堵截。
而烏克蘭與格魯吉亞就是能夠從西面、南面包圍俄羅斯的最好工具。
(北約東擴示意圖)
早在2006年,美國就着手準許有關格魯吉亞、烏克蘭加入北約的相關準備法案,力圖通過軍事援助、聯合軍事演習、建立軍事基地等手段将兩國按照北約成員國标準進行改造。在2008年4月的布加勒斯特北約峰會上,時任美國總統小布什甚至準備好了準許兩國進入北約,隻是因為法國和德國的反對才不得不作罷。
面對北約的步步緊逼,普京自然也不甘示弱。
他決定以兩條北約的明文規定為突破口——有領土争端的國家不得加入北約、不得處于交戰狀态。
(普京)
很明顯,烏東、克裡米亞與南奧塞梯、阿布哈茲就是最好的下手地方。
俄國人将這些地區從烏格手中拿走,使得處于領土糾紛狀态的烏格無從加入北約。
這一點格烏兩國自己也不得不承認,2015年時任烏克蘭上司人波羅申科就坦承:
“我不認為現在讨論加入北約問題是理性的。”
目前,和僅僅進行了五天的俄格戰争不同,俄烏沖突依然在持續。
對烏克蘭來說,東部兩州和克裡米亞是否會像格魯吉亞的南、阿兩地一樣永久性地離開呢?
(四)烏克蘭或難成為第二個格魯吉亞
盡管烏克蘭與格魯吉亞存在着諸多相似之處,但是仔細從兩國實力、地緣等方面進行分析就會發現,俄羅斯想要複制格魯吉亞模式成功的難度恐怕更大一些。
烏克蘭作為前蘇聯的“次子”,在分家時得到僅次于俄羅斯的豐厚家産,包括35%的蘇聯軍火産能、3000多家軍工企業、将近80萬軍隊、上千架戰機、176枚洲際彈道飛彈、2000多件戰術核武器的豪華軍事力量,一度是世界第六大軍火出口國。
(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
而值得注意的是,烏克蘭還擁有者5100萬人口、60萬平方公裡的土地。
這個面積和人口放到中國來說并不是十分亮眼,但是放在小國林立的歐洲就堪稱一個大國。
要知道,英國的面積也不過24萬平方公裡、德國面積堪堪35萬平方公裡,烏克蘭一國土地就抵得上英法兩國之和。
與之相比,格魯吉亞的分到的家産就可憐的多了,領土不過6.9萬平方公裡,人口區區400多萬人(2011年),全國遍布山地,平原稀少,整體實力在舊蘇聯國家内十分不起眼。
也是以,在2008年的那場“俄格戰争”當中,面對人數25倍于己的俄羅斯軍隊,格魯吉亞幾乎沒有招架之力,短短五天的時間内就被打得潰不成軍,北約方面僅僅提供了一些“人道主義援助”,駐格美軍以觀察員的身份坐視格魯吉亞戰敗。
或許有人認為長期以來烏克蘭經濟衰退、政壇不穩,軍事實力早已大打折扣,靠着變賣蘇聯遺産度日。
紙面上分析,烏克蘭正規軍人數從巅峰時的70多萬人猛降到2018年的25萬多人,裝備老化、技術過時,是以在戰前不少人據此判斷烏克蘭能夠支撐的時間不會比格魯吉亞強太多,但事實并非完全如此。
(美國支援烏克蘭“标槍”反坦克武器)
雖然烏克蘭正規軍實力處于下滑當中,但是8年時斷時續的頓巴斯戰争,已經讓相當部分烏克蘭國民适應了戰争的節奏。
自2014年開始一大批志願民兵開往東部戰場接受戰火洗禮,他們的抵抗熱情遠非格魯吉亞可比。
以2014年開始的頓涅斯克機場戰役為例,在這場被烏克蘭人認為的烏版“溫泉關戰役”當中,守衛機場的近200名烏克蘭士兵死戰不退,在240多天的時間内與親俄部隊展開血戰,最終全軍覆沒。
這場戰役後來還被拍成了電影《鋼骨》在烏克蘭國内上映,成為烏最賣座的電影之一。
(記錄頓涅斯克機場之戰的電影《鋼骨》)
除了士氣,在西方世界眼中,二者的統戰價值也是根本不可同日而語。
除了前面所說的兩國資源多寡、領土人口差别以外,還在于烏克蘭本身更加接近西方,自古以來基輔就是歐洲的曆史名城,烏克蘭與西歐的聯系遠遠多于西歐與格魯吉亞這個高加索國家的聯系。
在輿論上,烏克蘭先天地具有比格魯吉亞的關注度優勢。
同時格魯吉亞周邊孤立無援,交通不便,在綿延的群山當中很難第一時間獲得西方的援助(這恐怕也是俄格戰争中西方未敢輕舉妄動的原因之一)。
而烏克蘭西邊的鄰居是一直和俄羅斯有世仇的國家——波蘭,從西歐馳援過來的軍備将很快通過波蘭抵達烏克蘭前線,進而将俄國人期待的速戰速決打成一場消耗戰。
當然,對俄國人來說,烏克蘭東部地區的礦産資源、軍工企業、克裡米亞上的黑海艦隊基地是俄羅斯無論如何也難以放棄的。
是以,在歐美支援下的烏克蘭與俄國之間的戰事恐怕還要長期化維持下去。
(烏克蘭成為各方博弈犧牲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