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受俄烏沖突影響,烏克蘭的文物正面臨被破壞的危險,博物館從業人員将珍貴的文物、藝術品陸續打包,以降低損壞風險。3月8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表示,自俄羅斯對烏克蘭發起“特别軍事行動”以來,該組織已加強措施以保護烏克蘭瀕危的文化遺産。
使用“藍盾”标志
據路透社3月8日報道,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幹事奧德蕾·阿祖萊(Audrey Azoulay)在一份聲明中說:“第一個挑戰是标記文化遺産地和紀念碑,并喚起它們在國際法中作為保護區的特殊地位。”
為避免故意或意外損壞,教科文組織正在烏克蘭的文化遺址和紀念碑上标上獨特的“藍盾”标志,根據1954年《發生武裝沖突時保護文化财産的海牙公約》,“藍盾”代表在武裝沖突事件中需要保護的文化場所。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産中心主任拉紮爾·埃洛翁杜·阿索莫(Lazare Eloundou Assomo)告訴路透社:“使用該标志還因為俄羅斯和烏克蘭是準許這項重要公約的兩個國家。”“當我們準許國際公約時,我們承諾尊重它們。”阿索莫還補充道,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在監測烏克蘭所有可能面臨文化遺産風險的地點。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表示,在列入世界遺産名錄的财産中,烏克蘭首都基輔的聖索菲亞大教堂和相關的修道院建築是優先對象。
教科文組織還與聯合國訓練研究所(UNITAR)合作,通過分析處于危險或已經受到影響的優先地點的衛星圖像來評估損失。根據聲明,監測系統已經覆寫了十幾個這樣的地點。阿索莫表示,教科文組織也在監測烏克蘭南部城市敖德薩,并強調了标記這些地點的緊迫性。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計劃在3月9日和10日與包括世界遺産地管理人員和博物館館長在内的烏克蘭文化專業人士會面,以确定他們是否需要技術或财政援助。
二戰後,荷蘭曾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送出了一份有關在武裝沖突期間保護文化财産的新國際草案文本。基于此,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于1954年在海牙獲得通過了《海牙公約》(Hague Convention) ,其中劃定了戰争中雙方均不可破壞的建築,以及制定了文物返還的規定。1972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又制訂了《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産公約》,烏克蘭于1988年10月12日成為世界遺産委員會成員國。截至2021年,烏克蘭共有7處世界遺産,其中6項文化遺産,1項自然遺産。
一場保護文化遺産的時間競賽
據美聯社3月6日報道,自俄羅斯開展“特别軍事行動”以來,當地博物館一直處于閉館狀态。博物館從業人員将精心包裝的藝術作品放入紙闆箱中,以免遭到戰亂毀壞。随着戰争的繼續,全國各地的文物古迹都面臨着危險。
據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報道,俄烏沖突已經導緻一個博物館被摧毀,裡面收藏着烏克蘭著名畫家瑪麗亞·普雷馬琴科的作品。現在,常被稱為烏克蘭文化之都的利沃夫市正力求保護其豐富的曆史藝術收藏。
1998年,利沃夫曆史中心成為烏克蘭第二個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産名錄》的文物建築群。此外,利沃夫國家博物館收藏了該國最完整的中世紀神聖藝術品和稀有宗教手稿。
“今天我們看到俄羅斯是如何炮擊居民區甚至正在撤離的人,”利沃夫國家博物館館長伊霍·科贊(Ihor Kozhan)說,“他們保證不會,但現在我們不能相信他們。我們需要保護我們的遺産,因為這是我們的國寶。”
由于急于儲存其書籍、繪畫和其他文物,從業人員幾乎沒有時間等待專門的包裝材料。取而代之的是,志願者們匆忙地用任何可用的木材将闆條箱釘在一起。3月7日,志願者們匆忙地将古代手稿裝入原本用于将香蕉運到超市的紙箱中。手稿中還包括一本用金線裝飾的千年聖經。
科贊表示,他每天都會接到來自其他歐洲文化機構的電話,為保護博物館的作品提供幫助。珍稀手稿和圖書部負責人安娜·諾羅布斯卡(Anna Naurobska)說,她仍然不知道在哪裡可以安全地存放1.2萬多件裝在箱子裡的藏品。搬遷的過程,以及一旦城市遭到襲擊,收藏品會處于危險之中,這讓她不知所措。
在宗教場所,人們也在為最壞的情況做準備。為了安全存放文物,亞美尼亞利沃夫大教堂拆除了一座描繪耶稣受難的中世紀木雕。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幸存的利沃夫拉丁大教堂的巨大彩色玻璃窗現在已經用鋼闆封住。這座城市的許多地标性雕像現在都用氣泡膜包裹着。
科贊表示,烏克蘭所有的博物館現在都處于危險之中。
來源:澎湃新聞記者 南博一 實習生 龔炎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