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古代的小孩兒,沒有玩具房,遊樂場,卡通片,電子遊戲,興趣班……但他們的童年卻那麼快樂,因為有那些伴随他們成長的中國傳統遊戲。過家家、捉迷藏、跳大繩……這些寓教于樂的傳統遊戲,中國娃從古代玩到21世紀,這種無敵的生命力到底從何而來?

自己動手樂趣多
相比固定成型的現代玩具,傳統玩具多需兒童自己從生活中取材,DIY及動手操作,具有更多探索與創造的空間,說白了就是更加耐玩。
圖丨北宋 蘇漢臣《秋庭嬰戲圖》
看看圖中這個姐弟二人玩得入神的玩具——棗磨,就知道什麼叫創造力了。所謂棗磨,就是用三枚鮮棗,将一棗橫切去半,露出棗核,再用三隻竹簽将其鼎足而立。然後用一根的細長竹篾,兩端各安紅棗一枚,置于棗核上,找到平衡點,輕輕一撥,看竹篾旋轉起來,頗具成就感。
另外一桌上擺滿了棗磨的工具
腦補的遊戲
木偶,在宋代叫做懸絲傀儡。雖然觀看距離太近,懸絲都穿幫了,但是娃們視若無睹,眼裡隻有這個會騰雲駕霧的小人。
圖丨南宋 李蒿《骷髅幻戲圖》
宋代懸絲傀儡戲非常發達,甚至題材都超乎我們的想象,竟然構思出這樣的骷髅木偶戲,對幼兒放映。看小骷髅那密布全身關節的懸絲,不知道是不是每一個細節都能動呢?難怪吓壞了母親,卻吸引嬰兒撲上來。大骷髅,是宋代畫家的“魔幻現實主義”。
扮演遊戲,也就是過家家和木偶戲這類,兒童需要自己設計角色,準備道具,構思情節,令兒童“腦洞大開”,激發想象力。
培養團隊精神
電子遊戲與城市化,讓今天的孩子與大自然越來越遠。而傳統遊戲,則是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活生生變現。這幾個孩子合作堆起的大佛雪人,說不定比成年人堆得都好。
圖丨清 焦秉貞《百子團圓圖冊》
圖丨元代 佚名《元人戲嬰圖》
而這邊是一位元代蒙古的小騎士和他的豪華坐駕,肩上架的籠中鳥,也許是他的小戰利品——北方遊牧民族經常把騎羊作為兒童騎馬前的訓練,帶上他的小夥伴們,一起圍獵一些松鼠小鳥之類的獵物,是遊牧民族孩子的快樂童年。
玩是孩子的天性,不論玩啥,其實都是希望孩子能有一個快樂的童年。
END
部分圖文來源網絡,如侵删,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