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日是第23個全國愛耳日。今年的主題是“關愛聽力健康,聆聽精彩未來”。根據此前世衛組織釋出的資料,全球有五分之一的人有聽力受損。臨床治療發現,近年來,大陸突發性耳聾發病率有上升趨勢,且還有年輕化的趨勢。該如何科學護耳?一起去看看。
女孩小張今年18歲,平時習慣了晚睡。和往常一樣,上周末她回家吃過晚飯後,便戴上了耳機沉浸在遊戲世界,一直到天亮。當她補覺醒來,一件萬萬沒有想到的事情發生了。
小張說:“當時睡醒以後整個人暈乎乎的,感覺耳朵裡面嗡嗡作響。後來下午的時候,來了個電話,我用左耳接聽的時候聽不清楚,當時還以為是手機聽筒壞了,就換了右耳去聽,發現右耳是正常的,我才意識到左耳可能出問題了,就趕緊來醫院了。”

經過一番聽力檢查,小張被确診為突發性耳聾。好在這位女孩及時就醫,積極配合治療,她的情況才有了好轉。
那麼什麼是突發性耳聾,在日常中我們又該如何正确用耳護耳呢?
突發性耳聾是指在短時間内突然發生的,原因不明的感應神經性耳聾。大部分患者會在數分鐘、數小時或者一天之内出現單側耳朵的聽力下降。這個疾病因為存在内耳循環的問題,是以越早治療效果越好,要抓住黃金治療的72小時。
根據世衛組織此前公布的資料,全球有11億年齡在12至35歲之間的年輕人,由于暴露在娛樂環境中的噪聲,面臨聽力損失的風險。最近一個月,郭醫生就接診了近三十名這類患者,大多數患者表示自己有過耳鳴、耳脹、頭暈、惡心等症狀。
武漢市中心醫院耳鼻喉科副主任醫師郭蓓表示,這可能跟他們不良的生活習慣與飲食習慣有關,比如說長期熬夜,經常熬夜上網、打遊戲,沒有得到好好的休息,還有就是長期佩戴耳塞式的耳機。如果是需要佩戴耳機的話,建議使用的時長不超過30分鐘以上,盡量不要使用耳塞式的耳機。還有使用的音量,最大的音量不要超過百分之六十。第二個是注意規律的飲食,注意休息,不能過度地勞累。
專家表示,長期戴耳機,會引發外耳道炎,甚至造成不可逆的損傷。專家建議,對比傳統入耳式耳機,更推薦品質達标的頭戴式耳機或降噪耳機,并注意保持耳塞的清潔。
另外一個不良習慣就是掏耳朵。耳屎在醫學上,被稱為“耵聍“。很多人習慣洗澡後用棉簽清理耳朵,這個動作很可能會将耵聍推向耳道内側。由于耵聍本身具有一定酸性,如果靠近鼓膜,也會影響聽力。一般情況下,人們進行咀嚼動作時,耵聍會自行排出,不需要主動清理。
(素材來源:湖北綜合 實習編輯:倪君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