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華夏東極”的多彩魚文化

“華夏東極”的多彩魚文化

遊客在撫遠魚文化體驗館拍照留念。新華社記者 劉赫垚 攝

新華社哈爾濱3月9日電(記者劉赫垚、朱悅)體型碩大的水中“活化石”達氏鳇在大型水池中暢遊,活靈活現的魚類标本仿佛在“訴說”撫遠因魚而興的曆史……走進黑龍江省撫遠魚文化體驗館,仿佛置身夢幻的淡水魚世界,前來觀賞的遊人不時拿出手機拍照留念。

撫遠,原名“伊力嘎”,赫哲語意為“金色的魚灘”,因地處中國陸地最東端,素有“華夏東極”的美譽。黑龍江、烏蘇裡江彙聚于此,為淡水魚類的生存和繁衍提供了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

撫遠魚文化體驗館負責人孟玲玲介紹道,體驗館2017年建成開館,以魚類實物、标本等多種形式,展現撫遠豐富的漁業資源以及赫哲族的漁獵文化。

“華夏東極”的多彩魚文化

這是撫遠魚文化體驗館展出的魚類标本。新華社記者 劉赫垚 攝

撫遠魚文化曆史源遠流長,生活在這裡的赫哲族先民早早掌握了制作魚皮衣的手藝,其生活方式、民俗習慣等逐漸形成獨特的傳統,并流傳至今。

王桂榮是黑龍江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傳承人,精通各種魚皮藝術品制作。魚皮畫、魚皮衣、魚皮飾品……在她的手中,一張張魚皮宛若新生,以全新的形态“活了起來”。

“我從小生活在江邊,對各種魚類非常了解。”王桂榮對魚皮藝術創作充滿熱情,将愛好轉化為自己的職業。

“華夏東極”的多彩魚文化

王桂榮在創作魚皮藝術品。新華社記者 劉赫垚 攝

多年來,王桂榮不斷精進魚皮藝術品創作技藝,還将這門手藝教授給更多非遺愛好者。撫遠市文體廣電和旅遊局非遺保護中心主任李偉說,現在很多年輕人對魚皮藝術品很感興趣,紛紛師從王桂榮,同時也為自己擴寬了增收管道。

撫遠有一個地方總是分外熱鬧,那就是“東極魚市”。100多米長的街道兩側,賣魚的商戶一早就忙活起來了,“直挺挺”的凍魚倒插在雪中等待顧客挑選。“三花五羅十八子”,各種知名淡水魚在這裡應有盡有。

“朋友們見過五六十斤的大魚頭嗎?老沉了,能吃一個星期!”在魚市,一位商戶正在直播賣魚。随着短視訊行業的發展,越來越多的商家選擇通過直播帶貨的方式擴充銷路。隻需一鍵下單,全國各地的食客即可品嘗到來自中國最東端的味道。

魚是自然對撫遠的饋贈,撫遠人“以魚為生”,同時也通過人工增殖、放流等措施,實作漁業經濟可持續發展。

“華夏東極”的多彩魚文化

這是撫遠市孵化的大馬哈魚魚苗。新華社記者 劉赫垚 攝

記者在撫遠市鲟鳇魚繁育養殖有限公司看到,數不勝數的約3厘米長的大馬哈魚魚苗在育苗池内競相遊動。“80萬尾大馬哈魚魚苗在從業人員的精心照料下茁壯成長,經過一段時間後,魚苗就會被放流。”公司副經理萬元介紹道。

據撫遠市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介紹,為保護漁業資源,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撫遠每年都會人工孵化魚苗,向黑龍江、烏蘇裡江放流,涵養漁業資源,有效促進當地漁業生态的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