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CES展上,索尼聯合英偉達、高通、采埃孚、博世等供應商一起推出了概念車Vision-S,在這款車中,索尼供應了電動車智能化的核心部件——圖像傳感器、音頻系統等。今年1月,索尼造車的新聞再次傳出,其将以何種方式造車成為産業内關注的重點。
近日,謎底正式揭曉。索尼和本田汽車聯合宣布,雙方将進行戰略合作并簽訂了基本協定書。兩家公司計劃在簽署最終協定和獲得相關部門許可的前提下,于2022年内成立合資公司,共同開發和銷售純電動汽車(EV)。

兩大日本集團的合作分工,依循着各自專長,本田汽車主要負責車輛的生産、售後服務,而索尼主要為旗下車型開發移動服務平台,同時提供傳感器和通訊技術等支援。
和電動車很配的索尼大法
科技公司尋找“第二增長曲線”已不是什麼新故事,而龐大的汽車市場成為他們的最佳目标。在國内,百度、華為、小米如此,在國外,蘋果如此,索尼亦是如此。索尼由電子制造業起家,在黑科技還未進入大衆視野的時代,索尼就已經是衆多80後心中的硬核科技代表。但進入21世紀後,索尼在王牌電子業務上開始呈現出弱勢。
根據索尼釋出的2021年第三季度财報,影視業務收入約占據了總業務收入的三分之一,其次是電子産品及解決方案業務和遊戲與網絡服務,各約占據總業務收入的五分之一,這種收入比例意味着索尼缺少革命性的産品,未來長遠發展依然存在隐患。
為了守住百年基業,索尼也在不斷進行自我變革,索尼曾經将自己相對分散的核心業務進行橫向整合後內建在智能手機中,但手機業務一直處于賠錢狀态。伴随着智能化、電動化的發展,汽車成為新的移動終端。在這個新的移動終端上,索尼能夠将自己的産品和服務內建起來,最大程度展示軟硬體方面的綜合實力。汽車的智能化主要展現在智能座艙與智能駕駛兩方面。在賦能智能座艙方面,索尼現有的遊戲、音樂、影視以及車聯網業務可以直接跨界應用,這也成為索尼切入汽車産業的最大優勢。
在自動駕駛領域,索尼的圖像傳感器必須擁有姓名。車載攝像頭是自動駕駛技術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其産業鍊主要分為鏡頭、模組和傳感器幾部分,價值量占比上,模組占比25%,鏡頭占比25%,CMOS傳感器占比50%、在價值鍊中穩穩占據核心地位。目前,全球幾乎90%的手機攝像頭都會用到索尼的CMOS傳感器,出色的傳感器讓索尼在雷射雷達、高精攝像頭、VR及AR上都擁有很大的市場佔有率。與此同時,得益于自動駕駛技術的逐漸普及,索尼除了攝像頭用傳感器外,還涉足着雷射雷達用傳感器的研發。
在今年1月,索尼釋出了一款純電SUV——Vision-S SUV原型車,這款車搭載多達40顆車輛傳感器,其中包括CMOS光學圖像傳感器、ToF距離感應器、雷射雷達、毫米波雷達等硬體。不僅如此,這款原型車還支援L2+級自動駕駛,通過5G互聯未來可更新到L4級、L5級自動駕駛。從這款車的配置搭載也可以看出,在自動駕駛領域,索尼正在形成自身的獨特競争力。
本田需要新夥伴嗎?
如上文所述,索尼切入汽車産業的獨特優勢主要展現在智能座艙和智能駕駛方面,但汽車制造涉及十分龐大和複雜的産業鍊,對于索尼而言,依然是一個複雜的問題。在這方面,身為日本第二大汽車品牌的本田汽車擁有着相當豐富的經驗,必然是其最合适的合作夥伴。
從另一個角度思考,作為穩居全球銷量前十的跨國巨頭,本田汽車又為何選擇在此時與索尼攜手呢?
電動汽車是智能産品的最佳載體,已經面向電動化轉型的本田汽車,在智能化水準上依然需要助力。根據本田汽車公布的電動化路線,本田汽車在2030年前銷售的電動或燃料電池車的占比将達到40%,這個數字會在2035 年前提升到80%,2040年前,本田汽車所有在售車輛都将是電動車或燃料電池車。
但是在智能化的布局上,相比于國内車企尤其是造車新勢力,日系車的落後已經是有目共睹。以本田汽車為例,其智能駕駛、智能座艙技術隻是基于Honda SENSING、Honda CONNECT的進化,并沒有什麼突破性的變革。去年3月,本田汽車釋出了最新一代車載系統,即第三代Honda CONNECT。這款新系統基本實作了語言控制空調、開關天窗等車控操作、語音互動等功能。在車聯功能上,通過出行前手機App遠端控車等功能并不算新鮮。
為了提升自身智能化水準,去年4月,本田汽車與通用汽車宣布在北美市場針對電池技術和自動駕駛技術開展合作。但與直接形成競争關系的通用汽車相比,尋找一位跨界的合作夥伴無疑是更好的選擇,智能技術沉澱深厚且地緣關系深厚的索尼是不二之選。
作為各自領域的巨頭,索尼與本田汽車攜手造車是一場各取所需的合作,基于本田汽車的造車經驗,索尼可以快速實作其造車的目标;另一方面,索尼在智能化領域的技術積澱也可以迅速提升本田汽車的智能化水準。
正如本田CEO三部敏宏在聲明中所言:“雖然索尼和本田在曆史和文化上有許多相似之處,但我們的技術專長領域卻截然不同。是以,我相信這一聯盟将我們兩家公司的優勢結合在一起,為移動出行的未來提供巨大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