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博物館:做“大學校” 講“好故事”

博物館:做“大學校” 講“好故事”

河北臨城縣邢窯博物館内,“邢窯陶瓷燒制技藝”國家級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張志忠為參觀博物館的學生們介紹邢瓷藏品。劉一鳴攝/光明圖檔

【問計民生】

大年初一,國家博物館裡人流熙攘。跟家人一起賞文物展品,在博物館裡過大年,已經成為90後北京姑娘李丹陽家的“新年俗”。“全家人都是文博愛好者,春節一口氣看十幾個展覽,收獲滿滿。”她說。

資料顯示,截至2020年年末,全國備案博物館數量達5788家,實作了平均每25萬人擁有一座博物館的目标。然而,發展水準參差不齊仍是突出問題。“網紅”博物館一票難求,一些小衆博物館卻門可羅雀。

一個博物院就是一所“大學校”。博物館應如何盤活“家底”,用更加精彩的展覽回饋觀衆?如何以實力“破圈”,以更富創意的形式講好中國故事?代表委員們對此有許多建議和見解。

1.策展,在用心用情上做文章

博物館的靈魂是藏品。四川博物院首席專家魏學峰代表指出,目前存在的“千展一面”問題,折射出的是文物藏品更新不足的窘境。“博物館的文物斷流問題亟待解決。”魏學峰代表解釋,自上世紀80年代很多博物館和考古所“分家”後,一些博物館的藏品近40年沒有更新。他建議國家文物主管部門從制度上解決這一問題,在文物調撥、移交等方面打通堵點,促進各地博物館藏品及時更新。

收藏隻是第一步,如何将藏品更準确、更精彩地呈現給觀衆,同樣考驗着博物館工作者的眼光和能力。這一點,故宮博物院器物部主任呂成龍委員深有體會:“策展要建立在研究的基礎上,特别是文物的鑒定與斷代,如果研究不夠深入就可能誤導觀衆。”他介紹,2021年故宮博物院陶瓷館重新開放,通過二維碼、微視訊、展闆等形式介紹瓷器鑒賞知識,挖掘并展示文物背後的故事,就是很好的嘗試。

策劃一場觀衆喜聞樂見的展覽,要在用心用情上“做文章”。全國政協常委、中國美術館館長吳為山委員的雕塑作品《雷鋒》曾選入人教版國文教材《雷鋒叔叔,你在哪裡》一文。今年3月5日學雷鋒紀念日,中國美術館舉辦同名詩朗誦活動,将雕塑形象印成卡片發放到觀衆手中。“我們打造了‘美時美刻’欄目,利用13萬多件館藏,配合節日節氣、北京冬奧會等重要時間點講述中國故事,實踐證明,傳播度美譽度都很高。”吳為山委員介紹。

2.“雲展”,讓更多人享受藝術之美

近年來,“雲展覽”“雲打卡”“雲體驗”蓬勃發展,滿足了觀衆足不出戶逛展的需求,也讓好展覽“永不落幕”。

讓首都經濟貿易大學文化與傳播學院副院長郭媛媛委員印象最深的“雲展覽”,是上海博物館策劃的董其昌書畫藝術大展。“除了展示書畫作品以外,‘雲展覽’還用動畫、樹狀圖等技術展示了董其昌的人生軌迹和‘朋友圈’,戴上VR眼鏡還可以鑽進他的《秋興八景圖》遊玩,與線下展覽相映成趣。”

曾經高峰時一天接待3萬名觀衆,如今疫情防控常态化,中國美術館日通路量限流到1800人以内,如何讓更多人享受到藝術之美?“‘走向雲端’是大勢所趨。”吳為山委員表示,“我們将2004年到今天的很多大展特展都搬上網站,這樣既延伸了藝術作品的生命力,也讓美潛移默化地融入我們文化自信的基因。”

“用數字技術展現文化遺産,讓‘沒有圍牆’的博物館成為可能。”“雲展覽”并不簡單等同于數字化。魏學峰代表指出,“目前,大部分‘雲展覽’的呈現手法較為單一,内容挖掘還不夠深入。未來,随着網絡資訊技術進一步提升,觀衆對視覺與審美體驗的需求也會提升,這對廣大博物館來說是一個很重要的課題。”

3.文創,要重創新、深挖掘、強引導

如今,《上新了·故宮》等文博節目火出圈,國風彩妝和服飾受追捧,考古盲盒賣斷貨……國潮時尚、文創IP、跨界合作等讓文博圈有了新氣象。

作為文博IP的“頂流”,故宮文創廣受關注。“在産品研發過程中,要弘揚優秀傳統文化,不能把糟粕做成文創。”呂成龍委員介紹,故宮專門成立文創審查小組,邀請專業人士參與,定期開會對各類文創産品進行審查、嚴格把關。

在“得IP者得天下”的文創産業發展環境下,文創産品也存在着同質化、低水準模仿等問題。

“文創研發中要重創新、深挖掘和強引導,打造既能傳承曆史文化、傳播文化價值,又符合當代審美需求的特色産品。”郭媛媛委員表示,博物館要發展好文創産業,就得把這項“功課”做紮實。

同時,全國還有不少博物館在文創方面積極性不高。“究其原因,在于大部分博物館都屬于國家公益一類事業機關,經費基本隻夠維持正常運作,能夠用于文創研發的資金很少。”魏學峰代表建議,“期待國家出台鼓勵文創的基金或扶持政策,可以嘗試将跨界、文創的收入返還給博物館,進而做到‘以文養文’‘以文補文’。”(記者 張雲 賈月洋)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