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時間似乎忘了把他變成一個老人。五年前,我把即将出版的整版人物通訊《徐元正:翻譯獨奏的人》(附上)給徐元正先生作最後審校,徐先生讀了剛剛開始的句子,笑道:"就是這樣!沒錯!是時候忘記把我變成一個老人了!哈哈哈..."
當他笑的時候,他的假牙松動了,他的聲音突然變得模糊不清。如果他什麼都不做,繼續以原來的節奏大聲聊天,一排雲朵喜歡釋放兩隻手之一的手勢,用閃電遮住耳朵閉上腮幫假牙回到原位......
他笑得很有活力,工作精力充沛,辯論精力充沛,采訪精力充沛......感染與他接觸的人将是一個特殊的日子。凡是他像個老人,更像是一個天真、容光煥發的孩子,難怪年輕人提到那個可敬的老人,形容詞就是"可愛的愛"。
但時間從來不忘了他把他變成一個老人,但他不忍心把他帶走得太快。這促使他完成了"徐元沖的100年自傳",直到4月18日他的100歲生日,并記錄了他在6月27日的兒童節上的資訊。這個季節的熱度,時間終于決定讓他趁風。他走得幹巴巴的,自從世書他再也摸不着了,隻是奔向另一個感情——情人已經在天堂等了他三年了。
徐先生,一路走!
2019年2月20日,本報記者與《光明日報》記者傅小月會見許元正先生。徐先生的侄女徐先生
徐元正:譯為孤獨者
"關閉"特别版,2016年6月2日
95歲的翻譯徐元正是個"怪人"——時間似乎忘了把他變成一個老人。
晚上,在北京大學的春園裡,他總是獨自騎自行車,走一個小時。騎自行車是他第二高的健身項目,遊泳是他的最愛。兩年前,遊泳池的從業人員看到他90多歲,再也沒有讓他離開。
他的夫妻想和他一起騎車,他拒絕了。徐元正一直喜歡一個人走路。七十七年前,1939年1月20日,西南大學一年級學生在他的日記中寫道:"我曾經喜歡一個人走自己的路。
他後來走上了翻譯之路,倡導音美、造型美、意大利和美國的"三美論"、"創造一個替代失"等翻譯。翻譯界争執不休,他經常被駁斥,甚至被貼上"文學界遺産少"、"宣揚千古罪人誤譯"等惡名。徐元正崇拜戰士的精神,喜歡嘗試。一部國外名著感動幾十部譯本,如《紅黑》已經被趙瑞軒、羅玉君、于雲、溫家軒、徐元正、郭紅安、羅新軒、張冠軒等二三十個人翻譯過,不同譯本的優缺點?在别人的評價語言中,"各有秋","見仁愛與智慧"是常用詞。徐元正更是道理,不喜歡這些字眼,"一定有高處!"簡單地說,他比較,他得出的結論是,他翻譯得比别人好。有人在背後嘲笑他:"王波賣瓜,自賣自诩。徐元打了一拳不屑:"那也要看我的甜瓜到底甜還是不甜!
"鳄梨醬"甜嗎?在過去的兩年裡,他赢得了三枚非常努力和足夠的"認證獎章":第一,國際翻譯聯盟2014年北極光傑出文學翻譯獎,徐元正成為自1999年成立以來第一位獲得該獎項的亞洲翻譯家;
這些獎項将再次印在他的新名片上,對吧?他一向喜歡在名片上宣傳自己,比如"60本在國内外暢銷,唯一能把詩歌翻譯成英文、法文的人"、"一千首詩的遺産,不是院士赢"。我拜訪他的那天,看到他破舊、擁擠的書房、卧室和客房,牆上擺放着幾年前從二手市場來的15元的架子上,塞滿了新舊作品。問,已經達到120多本書了,我開了個玩笑:"那你得修改名片?改為"一百本書中售出的書"吧!"哦-哈哈!你知道的!"他像個孩子一樣快樂。我瘋了,但我傲慢,我誠實。是120,是120,我永遠不會說200。徐元正把毛澤東的"謙遜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後"改為"驕傲使人進步,自卑使人落後",認為"我們中國人的時候要有信心,應該有點瘋狂"。他的聲音像一個泛洪鈴,表情,一對藍色的肋骨在空中伸出比劃艇的大手,時不時地給自己豎起大拇指。
雖然業内對他的宣傳性格有很多批評,但他的翻譯方法并不十分認可,但他在中英文三種語言之間的創作和表現确實是無可辯駁的。1999年為陳占元、徐元正、鄭永輝、關振虎、齊祥、桂玉芳等翻譯界"六位長老"舉辦了半個世紀翻譯績效評審會,時任法國文學研究會會長劉明九先生等評價徐先生,"在漢譯領域和外國專家均可進入, 他是一個最高的成就...他的自我評價(指"唯一一個用英法翻譯詩歌的人")沒有任何水分,沒有華麗,都是當之無愧的,為什麼不讓它呢?"
"我'當之無愧,當之無愧',這八個字不是我說的。徐元正強調了這一點。但你不覺得這八個字,其實早在任何人說出來之前就已經深深埋在了心裡。在心靈的引導下,即使你獨自一人在翻譯中行走,你也從不猶豫。
在路上,他選擇點亮,名氣的重擔暫時被卸去,就像櫥櫃頂部塵土飛揚的北極光勳章一樣。從.m 10點到第二天淩晨4點.m,在黑夜之下,帶着光的靈感,他在莎士比亞的傑作中徘徊。忘了年紀,忘了2007年因直腸癌"隻能活7年"的醫學判斷,徐元沖在《北極光》之後的名聲下大志:"我想把莎士比亞翻過來!"
超過90歲挑戰莎士比亞全套
莎士比亞不是那麼容易翻身的。莎士比亞一生寫了37部劇本(另外38部)和三首詩,總共40部作品。著名的有《哈姆雷特》、《奧賽羅》、《麥克白》、《李爾王》、《四大悲劇》和《威尼斯商人》、《仲夏夜之夢》、《第十二夜快樂》。
将莎士比亞的整個作品集單獨翻譯是一個令人生畏的硬骨頭:首先,卷很大;
在中國,最早的"吃螃蟹"是梁士球,從1931年到1968年,他用了整整38年的時間翻譯莎士比亞的全集,全套文字風格是早期的白話,在"信、大、雅"的翻譯标準中,他首先遵循的是"信";第二個許下這個願望的人是朱勝浩,他在1944年12月去世前,花了近10年的時間,辛苦翻譯了莎士比亞的31部半戲劇,确切地說,朱聖浩給現在的人留下了一套莎士比亞的"準"——這套散文式的"準"整套翻譯相當仔細, 用文字和句子講究平淡、韻律、節奏,到處都是流動的音樂美 譯,在1960年代、70年代的政治運動中停滞了翻譯綱領,随後又翻譯到2008年去世,當時他翻譯了莎士比亞三分之二的作品,而2014年,方平回歸六年後,上海翻譯出版社推出了莎士比亞詩歌全集, 他已經翻譯了。
翻譯莎士比亞整個系列的艱辛令人謙卑。今天,許元正——90歲的老人,怎麼敢放過這種自吹自擂?
徐元沖了好幾條路——四舍五入到零,隻看腳。"我不在乎是37歲還是38歲,我把它一個接一個地翻過來,繼續前進。每一個,他都溶入每一頁,每一句話。每天翻譯至少1000個單詞,否則不要睡覺。
這樣一次集沙成塔,有一個出人意料的結果。2016年4月12日,在第45屆倫敦書展開幕式上,徐元正翻譯了由中國國際出版集團、海豚出版社翻譯的《莎士比亞六大悲劇》。該系列包括四個悲劇和羅密歐與朱麗葉,安東尼和克柳巴。打開《李爾王》,孩子們看到錢的眼睛睜開那段話,許元正的版本是"爸爸穿破布,孩子會不理會"。父親有錢,孩子們笑了。命運是女人,窮愛富",而此前廣為流傳的朱聖浩的版本是"老父親穿衣服,孩子不認識對方;命運就像一個,窮人和窮人都被抛棄了。
在倫敦書展上展出的還有徐元正的唐顯祖的《牡丹亭》。1616年,莎士比亞和唐去世。在400年後的倫敦書展上,兩位中西劇巨頭因為徐元正的"搭橋",跨越語言、時空有了一次"邂逅"。
就在莎士比亞和唐公"見面"的時候,徐媛匆匆離開,繼續他的約會。他繼續翻譯莎士比亞的《威尼斯商人》和《如願》。"如願以償"就是"皆樂",徐元正認為将書名譯成"如願以償"更為合适,因為"有些反派不開心"。
"中和的方式"和"理性和理性"
他怎麼會這麼有效率?徐元沖要"習慣"輕字來回答。
《說話習慣》,這是西南聯合國大學《新英文閱讀》選編的文字,作者是心理學之父威廉·詹姆斯,講的是"種一種行為,收獲一種習慣;徐的許多習慣已經持續了他幾年甚至半生:從高中開始每天寫日記;每天從大學起床翻譯一首詩;退休後,每晚工作五六個小時超過20年......年複一年,不僅是一種習慣,更是一種決心和信念。
一個給許元正的決心和信念增添太多分量的人,屬于哲學家馮有蘭。1939年8月2日,許元政在大會上聽了馮友蘭關于"中和方式"的演講,并摘錄道:"一個人可以吃三碗米飯,隻吃一碗半,我們說他'中間',其實吃三碗算作'中'。'中間'是确切的重量,四碗太多,兩碗太少......"徐元正以為事情做一半是"中間",聽了馮先生的講話才明白,路是熱一燙,一亮一光。每天翻譯1000字,既保證了翻譯的進度,又不耽誤吃飯和睡覺,這就是徐元正踐行的"中立"。
許元正也為馮友蘭的另一次講話做了摘錄:"看到某A打了某B,我們很生氣,但事後還是連;應用哲學要學會"合理化",這樣才能有感情而不感到疲憊。"這是對徐元正的'治病'。
徐元沖上愛怒,好好論證,有人幹脆給他起了個綽号"徐大炮"。他和趙瑞軒就"紅黑誰黑""誰紅誰黑"的問題進行了辯論,與徐偉讨論了翻譯的等同和再創作的問題,馮一岱反駁了陳詞濫調的問題,以韓世山反擊自信自負的問題,而江峰、呂固恪, 王佐良等人引發"喜歡"和"神一樣"的争議......
每當口舌争辯或筆墨,許元正都是憤怒的表情,一旦寫完,他就用馮友蘭的"理化感受"成功緩解情緒。這時,他天真到沒有芥末,甚至連"敵友"都不管。比如許元正在出版的《死水年紀念》回憶錄中,毫不避諱,高興地給老同學趙瑞軒一本書,并在扉頁上題詞"五十年的'紅黑',誰紅誰黑誰懂。比如,在寫了一篇回應韓世山的文章後,徐元沖找不到發表的地方,居然給韓世山打了個電話,說想在韓文主編《山西文學》上發表,韓文不粗俗,随便答應,兩人變得健忘。
我不太明白徐媛孩子般的天真。那次我去他家,我突然明白了。機會是我對徐元正說:"你的軍功勳章有老師的一半。他辭職了:"這怎麼可能!我寫了那麼多書,她占了五十還是六十?"有很多安樂死,大意是雖然他的夫妻照顧得很好,但這與這本書無關。我們認為沒有必要把它拉出來,他必須弄清楚,為什麼要說他認為他必須把它拉出來!對他來說,更多是真的有必要,但更真實的是後如何生活——愛情還是情人,老同學還是老同學,"不玩無交易"或"不玩不交易"......
中文翻譯家可以将中國文化帶給世界
不,許元正又生氣了。從一開始,他就在2016年4月22日出版的《文報告》上發表的《唐獻祖戲劇全集》中看到了一篇關于英文翻譯的專題報道,其中比較了桦木和中國王衛培的翻譯,結論是"兩種譯本各有特色,但顯然譯者對中國傳統文化的了解和感受是截然不同的"。這讓我想起了《2015年英語世界》第三期的一篇文章,其中提到了美國漢學家于文章的觀點,即"中國正在花錢将中國經典翻譯成英語,但這永遠不會奏效,沒有人會讀這些英文翻譯......翻譯人員應始終将外語翻譯成母語,切勿翻譯成外語。"能夠翻譯中文、英文、中文、法文譯本,正是許元正引以為傲的,他被宇文激怒了。
英國漢學家格雷厄姆(Graham)也持同樣的觀點。徐元沖問:"格雷厄姆英語10分,中文5分,我英語8分,但中文10分,哪個更好?"他又微微問道:"你說沒人讀我的英文譯本,為什麼還要讀我的英文譯本?""
他還"搬出去"了馮有蘭,馮有蘭曾經說過,"你知道的越多,意義就越大。對中國古典詩歌的了解,中國人自然比外國人多得多,徐元正是以認為,中文的翻譯比外國人的翻譯要好。他以李尚瑩的《無題》為例,第一句話中有兩句話:"金鲅鼠鎖燒香進去,玉虎把絲拉回來。Graeme的英文翻譯的一般含義是:"一隻金色的蛤蜊咬住鎖,打開鎖燒香;對此,徐元正的判斷是:"葛培理不懂詩歌,是以翻譯毫無意義。"這兩首詩,隻是描寫了詩人和裡奇小姐一家的會面——金蛤蜊是唐代有錢有錢人門上的門環,咬着鎖來表示夜鎖門的裝飾品在飛蛾上;拉絲"是拉起井繩的意思;"畫井"就是擡井水,唐代都是黎明時分一整天的水,"進"和"後"前省略的主要說法是"我"。是以中文翻譯的意思是:"當香鎖門時,詩人進入門;詩人為什麼要這樣做呢?因為他和裡查小姐正在偷偷約會,害怕被發現。在原詩中,"燒香"和"相"是同一語氣,原詩中的"絲"和"想","香"和"絲"暗示"相思"。"格雷厄姆知道這一點。"難怪他翻譯得可笑,"徐說。
徐元正也給宇文糾正了一句:"他把杜甫江漢譯成'老馬,不用走很遠','老馬'譯成'老官',其實初衷是老馬的智慧,不用用他的力量;他還把李白的《月下》《快樂與春天》變成了《我找到的快樂一定會持續到春天》(我發現的幸福肯定會延續到春天),誤讀了"及時做,好春天"的意思。"
是以,文報告的專題報道上升到"中文翻譯家能否讓中國文化走向世界,中國人能否實作中國夢是一個大問題"。徐元正寫了一篇關于《文學翻譯與中國夢》的專題文章,挑戰于文安。
徐元沖隻能打字,不能上網,他的夫妻趙君會給我打電話:"徐先生寫了一篇新文章,跟美國自以為是的中國學者争論,你能來拿嗎?"我去拿的時候,許元正對宇文安的憤怒已經消散了,大概要歸功于馮友蘭的'合理化'。
這篇文章我後來推薦給2016年5月28日發表的溫氏報告的"筆會"。
六點給我,心是堅強的
别看許元正總是佩服馮友蘭,但他真正佩服的其實是可以用來支援自己的觀點。他不迷信任何人,總是隻接受他認為正确的部分。
對于魯迅,許元正不贊成他所主張的直接翻譯,而是把他的"從文字到文章"放在了"文章裡......然後用三美:意大利美與感覺,一也,聲音美與感覺耳朵,二也,形狀美與感覺,三還"采取,提出自己在翻譯領域";
關于錢倩的書,許元正多次提到錢的鼓勵,比如錢某曾經在回信中吹噓自己"翻譯了一個偉大的成就,在節奏和節奏的束縛中跳舞,跳得靈活而驚豔",但錢轅同意羅伯特·弗羅斯特的"詩在翻譯中"。"中間迷失了什麼",徐不這麼看,他認為詩歌的翻譯不是"迷失和迷失",而是"得失",如果像波波在英文翻譯的希臘"荷馬史詩"中那樣像"彌補損失",即"少得多";
——對朱光孫來說,徐元正覺得朱石說的"'發自内心,不超越當下'是所有藝術的成熟境界"是很有道理的,翻譯不一樣,"不超越當下"去尋求真理,"從心裡去做"。追求美,一起是"在不違背真理的前提下,盡量追求美",但"不超越當下"是一種否定的表達,徐元沖骨更贊同貝多芬的說法,"為了更多的美,沒有規律是不能被打破的"。
......
名人們的路景是以被徐元匆匆忙忙地挑了出來,頗有一點"六音符給我"的意思。他闡述了自己對老子"道,很道"的了解,就像他繞着密碼說的那樣:"真相是已知的,但不一定是我們經常知道的真相。翻譯的方式是已知的,但它不是直接翻譯的方式。"
那些能"六音符我"的人,一定有一顆無比強大的心。楊振甯曾為許元正的《死水年回憶》寫過:"我發現他對一切都一如既往地精力充沛——如果不是更充分的話,和60年前我們一起上大學的時候差不多......"
Jun是一個有故事的陌生女人。她的真名叫趙軍。1948年,15歲的趙俊來到西柏坡從事代碼工作。我第一次見到毛主席時,主席問她叫什麼名字,她回答說"趙軍"。董事長說:"趙君要走了!從此,她改名為"國王"。新中國成立後,解放前參加革命的未來國王,"無論我選擇什麼工作",但她選擇閱讀,是以她從巴黎學習回來教徐元正,兩者在1959年結成結。
近六十年來,無論是逆境,無論是情人被叛軍打敗,還是成為出版商的香,都按照國王的崇拜和愛心,許元正像一顆星星永遠閃耀。徐先生耳回,我每次打電話回家都是按照俊老師的說法,她總是用最飽滿的心情,最美的言辭,急切地贊美自己的"男神","他太簡單了!"他是個奇迹!""你認為他還能做誰嗎?"神對徐元正如此執着,讓他嘗到事業和愛情的極緻滋味。許元正已經是一個自信、大肆宣傳的人,再加上這60年來被夫妻抱着、保護、信任、尊重、贊美,他的感覺不是很好。90多歲敢于挑戰莎士比亞的整套,這絕對是需要給我誰,這群男性的驕傲!
創造"三美理論",喝夏小路
據俊介紹,還有一個人一眼就能看出這個特征——美貌。
這很符合許元正的品味。徐元正在西南聯合國大會的一生記憶中,毫不避諱自己對幾位美女同學的愛。有一次,他和朋友吳瓊、何國基、陳梅、萬兆豐走到黑龍潭,一路上聊起選擇情人的标準,我們提出用26個标準,每個标準都有不同的英文字母,如"能力、美貌、性格、學習、平等、家庭"等。徐元沖最看重"美",為此更看重"性格"的10趙峰、何國基之争。
徐元正對美的偏愛,應該是他"三美論"的起源。書桌正上方,挂着一位老朋友寫給他的信,"翻譯古今詩歌,翻閱世界名著,創作三美理論,喝下夏小路。"
對聲音美、造型美、意大利美的追求,徐元正從未遊蕩過。錢先生說:"錢先生談起林書的譯本,讀林書的譯本覺得很有吸引力,甚至比其他一些更'忠實'的譯本還要好。這說明錢先生在智力上是"真"的,情感上是愛的"美",這是他的沖突。但我并不沖突。錢倩唠哀歎"美妻不忠,忠貞妻不美",稱徐元正的翻譯是"不忠美"。
之是以"不忠",是因為許元正強調翻譯的"再創造"。例如,在《詩集》中,"我曾經是,楊柳一。現在我想,雨與雪",徐元正看到前輩們會把"易易"翻譯成"輕輕搖曳"(微搖),把"易"翻譯成"飛"(飛),總覺得"在修辭的心情和散文上沒有什麼不同"。當他自己做的時候,他把"Yi"了解為"Yi Yi"留下眼淚,碰巧英語中的"Yi Willow"是"weeping willow",法語是"saule pleureur",都是眼淚的意思;徐元正的再創作翻譯被叫停,有人罵道。徐元政解釋說:"西方翻譯注重累犯,一字一字對一字,他們主詞的詞彙量是90%等同的。中文隻有一半的點對點。雖然再對稱不違反客觀規律,但并不起到主觀主動作用。在不歪曲作者意思的情況下,翻譯必須反映一個民族文化的品味、本質和靈魂。徐元正很少謙虛地說:"沒有人是完美的,沒有金子是赤腳的,'三美理論'是理想狀态,我願意為之努力。"
老同學楊振甯感歎道:"他特别想讓翻譯出來的詩句在聲音和節奏上都豐富起來,從本質上講,這幾乎是不可能的,但他沒有退縮。徐元正不僅沒有退縮,還在從"知道"、"好"到"喜樂境界"的翻譯上。他把《詩經》、《楚道》、《唐歌》、《西邊》、《牡丹亭》等翻譯成英文或法文,不僅追求整部作品的節奏,更追求整個境界,中國創造的美,融入世界的美。叔本華說:"最高層次的善是美,最高層次的樂趣是美的創造。"這不就是徐元正每天享受的最進階的快樂嗎?"
作者:蔣勝新,本報記者
圖檔:蔣生新,簽名除外
編輯:李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