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香港大學校長張翔:港大有責任和信心為國家發展作出貢獻

香港10月12日電(新華社張亞士、牛琦)在過去的一個世紀裡,國際知名大學香港大學培養了許多人才。在第16任校長張志昌先生看來,香港大學必将根據國家政策在未來和更光明的未來所提供的機遇,為國家和香港做出更大的貢獻。

香港大學校長張翔:港大有責任和信心為國家發展作出貢獻

香港大學校長張翔接受新華社專訪(10月7日拍攝)。新華社記者 吳曉初

有責任和信心為國家科技創新的發展做出貢獻

"作為一所世界一流的學校,我們有責任和信心為國家的技術創新和發展做出貢獻。徐先生在接受新華社獨家專訪時表示,香港是中西文化交彙的城市,大學高度國際化的學術環境和國際一體化的研究方法将有助于吸引來自世界各地的頂尖科學家到香港工作,并促進廣東的創新源泉。 港澳大灣區,進而促進了國家經濟技術的長期發展。

近年來,香港大學與香港社會一樣,面臨著許多挑戰。在此期間管理香港大學的張先生已經展示了他應對危機的能力,并在研究和教學方面表現出色超過三年,經香港大學理事會評估。

自2018年7月就任新職務以來,徐先生在香港大學推動了多項開創性的戰略項目,包括建立香港大學深圳校區和全球頂尖教授招聘計劃。張翔的勇氣和無畏精神也得到了認可。10月3日,香港大學理事會一緻決定,徐先生将繼續任職五年,直至2028年,即2023年7月底後,他相信他将繼續發揮上司作用,帶領大學邁上一個新的台階。

張先生對香港大學的未來有着清晰的願景:"将香港大學提升到更高的學術水準,對大學本身、香港市乃至國家都具有重要意義。"

大灣區的建設為香港大學提供一個很好的舞台

今年9月,香港大學與深圳市人民政府簽署合作備忘錄,在深圳建立香港大學校園,培養人才,從事前沿研究,目标是建設世界一流的綜合性研究型大學。

"大灣區的建設提供了一個很好的舞台,就像為香港大學插上翅膀,能夠在更廣闊的空間裡為國家做貢獻。張先生表示,他們希望通過在深圳建一所學校,将香港優越的教育資源和基礎研究帶到粵港澳等其他城市,成為大灣區科技發展的引擎,促進大灣區經濟與科技的融合。

"兩條腿走路"是香港大學深圳校區的特色。張翔形容一所學校,兩個校園,就像一個人用兩條腿走路。一條腿在香港,一條腿在深圳,兩所學校有着共同的心,通過彼此的學術交流和交流,緊密融合在一起。

"深圳校區是香港大學的2.0版,為大灣區做貢獻,為國家做貢獻,放眼世界。他表示,香港大學積累了100多年的科研管理經驗,這些經驗已經帶到大灣區的其他城市,可以在國家的科技進步中發揮很好的作用。

香港大學校長張翔:港大有責任和信心為國家發展作出貢獻

香港大學一直以"代表中國"為目标

作為香港曆史最悠久的高等學府,香港大學成立于1911年,其初衷是"代表中國"。張翔對此非常重視:"香港大學的師生們,在不同時期,總是為國家的發展做出貢獻。

他指出,過去内地許多法官曾在香港大學接受教育訓練,該大學在内地法治建設的早期發揮了重要作用。近年,香港大學亦在内地培養了多位金融專業人士,包括與複旦大學聯合開設MBA課程。

協助建立香港國際科學創作中心,是香港大學對國家和香港的責任。徐先生說,香港大學多年來一直被評為世界上最國際化的大學之一,其中約三分之二的教授是世界頂尖學者和多元化的學生群體。學校希望在中國與世界各國的交流中發揮橋梁作用,特别是在科技方面。

香港特别行政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在10月6日的施政報告中指出,特區政府已為香港大學預留了4公頃(約40,000平方米)的土地,位于香港島博福林,現在是建設深科學技術研發大樓的"綠化帶"。

張說,他們計劃利用這片土地建立一個開放的國際實驗室,成為強大的來源創新基地,為香港,國家和世界做出貢獻,特别是在氣候變化和公共衛生等全球關注的領域。

香港年輕人可抓住大灣區的機遇,找到自己的位置

從國際知名的納米工程專家到大學校長,張翔将精力投入到年輕人的教育和培養中。他強調,青年人是香港的未來,我們要照顧好香港青年人的需要,為他們創造良好的學習和工作環境。

"目前,香港的行業發展相對單調,主要集中在房地産、金融、航運等方面,需要推動行業多元化,為年輕人的崛起開辟空間。徐先生希望香港青年能抓住大灣區建設帶來的機遇,找到自己的位置,享受多元化的發展。深圳校區的建設也将促進兩地青年交流,讓香港學生與深圳的公司一起練習,進一步增強他們對國家的了解。

"在'一國兩制'下,香港大學不僅僅是一所國際大學。張翔的遠見一直指向未來,"其基礎研究和源頭創新,将為國家未來50年、100年的長期發展提供堅實的基礎。"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