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過度追求“精緻”,對女性而言是一種持續的自我内耗。

最近一個好朋友因工作需要做了新的醫美項目,讓我看看她有什麼不一樣。我上上下下左左右右實在沒看出來。她告訴我:“我自己都很無語,我做了耳朵,保證從正面看我的耳朵露出的程度剛剛好,顯得臉小精緻。”

我們在背景也收到與“精緻”有關的留言:“KY君,我出身農村,家裡條件普通,考上大學後變得很自卑。因為身邊許多女孩子都很精緻,會畫漂亮的妝,會穿衣搭配,在宿舍貼面膜保養。她們有時跟我開玩笑,沒有醜女人隻有懶女人。而我平時要上課,課餘要賺生活費,晚上回來就想躺着刷手機。我也想做個精緻女生,又覺得自己還不配。有時想這些事就很煩,我該怎麼辦?”

看到這樣的留言,真是長長的一聲歎息。

繼減肥之後,“精緻”似乎變成女生的另一個标準。如果搜尋“精緻”,你會看到類似于“精緻女生的必備好物”“精緻生活的101種習慣”等内容,詳細地為精緻生活設定了規範,比如定期維護頭發、美甲、穿搭、體态,每天做早飯、定期拍藝術照等等。

而且,精緻還被認為是一種認真生活的态度,可通過努力達到的,是女生對自己有更高的要求、想變得更好的表現。精緻,仿佛被賦予了某種道德内涵,不這樣做的女生,似乎對自我和生活的态度就是草率。

是以,比起漂不漂亮,精緻與否更容易引起内卷。是以在今天的文章中,我們将探讨該怎麼看待這種對精緻的追求。

過度追求“精緻”,對女性而言是一種持續的自我内耗。
過度追求“精緻”,對女性而言是一種持續的自我内耗。

精緻一定是不好的嗎?也不盡然。如果一個人,剛好擁有足夠的錢和時間,喜歡“精緻”的生活方式,在這個過程中感受到的是對自己的照顧和關懷,并不是為了追求外界對自己的看法——這種出于自身需求和喜好的行為,是健康而積極的。

在這個自我照顧的過程中,我們體會到的自我與自我的關系,是自己肯定自己的需求,自己付出努力維護自己的感受等。

但做到這一點是難的。很多人對于精緻的追求,都已經無關于自己的需求,甚至有害于自己的需求。前段時間我辦婚禮,兩場婚禮結束,我做的第一件事情是:把新娘甲剪掉。

婚禮前,我也追求了一下精緻,在服務人員的建議下,做了長長的新娘美甲。直接導緻我在婚禮的兩周,滿心煩躁——我手機和鍵盤打字都受到了極大的阻礙,導緻我處理工作的效率都低下了。這就是精緻阻礙了自身需求的例子吧。

類似的例子還有很多。文首的那位模特好友就不止一次向我傾訴這類痛苦:

“有時覺得做個女人真是累。醫美要花不少錢,過程還十分遭罪。每天化妝、卸妝,日常的體重控制,全身皮膚保養,頭發護理,都很麻煩、需要勤奮且有自控力。更不用說,買了許許多多的東西。而且感覺越來越麻煩了,以前隻看臉上精緻與否,現在要看耳朵、頸紋,甚至要看膝蓋和腳踝——真是内卷無疑了。”

這種為了迎合社會的要求而偏離了自己的需求,為了追求來自消費社會的肯定、他人的肯定而付出的“精緻”的努力,和“愛自己”可以說是毫無關系。

過度追求“精緻”,對女性而言是一種持續的自我内耗。
過度追求“精緻”,對女性而言是一種持續的自我内耗。

你的精緻生活是健康的,是不會有醫生或營養師提出反對的

追求精緻的行為沒有讓你感到“需要付出意志力去強迫自己執行”

你沒有感受到維持這種“精緻的狀态”讓你覺得累、厭倦

你沒有因為追求精緻,遭遇财務危機,比如透支信用卡或影響到了原本計劃的存款

當你不追求精緻的時候,你也不會覺得焦慮或者自我批判,認為自己“松懈了”“做得不好”

追求精緻的目的不是為了改變某一個人或一些人對你的看法

追求精緻的行為讓你感到自身比沒有這些行為時更舒服

追求精緻的行為沒有對你本來應該負責的生活、學習、工作帶來負面影響

你身邊要好的朋友沒有因為你過分追求精緻而勸你“沒有必要”

如果這9條你都不符合,你需要警惕:你與自身之間是否存在一種不良關系——“自我物化”。物化,是指片面地把人看成“主體”行動的對象,而不是擁有完整人格、存在多元價值的人。當我們把人物化後,人就被看成是一個物品去評估它的價值,而忽視ta的想法、感受和欲望。

如果你發現自己有一種必須精緻的焦慮,那麼你需要思考一下:你是否是用審視物件的方式審視自己?希望用雕琢物件的方式雕琢自己?追求的是類似于物品的“完美”,而非作為人的自身需求的滿足?

從前,女性的外貌和身體被物化,成為美麗和性感的物品。而在如今的新媒體時代,社會似乎正把“精緻”變成女性該履行的義務,想讓更多女性相信:比起先天條件,後天的“不努力”更是一種值得羞愧的失敗。

随着“精緻”進一步滲透到了生活方式的方方面面,女性的生活也逐漸被物化——“美好生活”有着統一、标準化、絕對正确的模闆,壓迫女性不斷向其模仿、遵守行為規範。

過度追求“精緻”,對女性而言是一種持續的自我内耗。

我不知道有沒有人像我一樣羨慕過男孩子出遠門,行李很少,輕輕巧巧;女生卻要打包上數目衆多的東西,并且越來越多。

“必須過得精緻”這件事,對女生的傷害是非常具體的:首先是對時間精力的占據。生活的内容是豐富的,女性可以選擇把更多時間放到自己真正感興趣的領域裡,但由于精緻是一條受到社會嘉獎的标準,很多女性選擇在原本自我的目标之外,再背上這個精緻的目标:她們工作、帶娃、照顧家務、同時注意保持自我的精緻——真的很累,心力交瘁。

如果将心思都放在工作和照顧家庭上,她們有可能面對“失去自我”、“缺乏女性魅力”等評判。社會對于不精緻的批判,容易讓選擇專注于自己真正想做的事的女性背負過大壓力。 其次,它讓女生更容易陷入沖突狀态,感到自我内耗。就如同開頭給我們留言的那位女大學生,在與周圍人的對比之下,她因沒有時間、金錢和知識來讓自己“過得精緻”産生了自卑之感,并為此苦惱。對“精緻生活”的贊美和推崇,喚起了“不精緻”的女性對自身的懷疑。

“上大學時,我不太關注外貌和穿搭。上班後,發現同僚在這些事上很花心思,她們看上去确實更漂亮、很有精神。我就定了一項‘自我改造計劃’,學化妝、買衣服、練穿搭。一開始蠻有成就感,也被誇越來越精緻了,但後來有種上瘾的感覺,每天花更多心思和時間,原來喜歡做的事也慢慢荒廢了,開始買很貴的化妝品和衣服……

後來是看到賬單才驚醒,自己好像陷入了偏執的攀比。現在我已經很克制了,但有時在街上看到特别精緻的女生,除了羨慕,心裡酸酸的,還有一些自我責怪,覺得自己不夠優秀、能力不足。如果我能賺更多的錢,自己就能過得更精緻吧。”——小樂,26歲,網際網路從業者。

過度追求“精緻”,對女性而言是一種持續的自我内耗。
過度追求“精緻”,對女性而言是一種持續的自我内耗。

可喜的是,有越來越多的女性,開始擁有了一種“要求他人和社會接納自己”的勇敢和自我堅定——“我就是我,你要接受真實的我。”

在對“精緻”的追求過程中,的确有一部分努力有可能對我們有益,比如我們學習到關照自我的知識,向那些能很好維持自我身心狀态的人學習。

但我們不必用“精緻”的刻闆标準來要求自己,為自己套上不合适的“套子”。歸根結底,我們所提倡的、應當身體力行去過的生活,是回應自我真實需求的生活——我們照顧自己的身體和心理的健康,了解自己對生活的需要,努力為自己創造最适合自己、最能讓自己感到滿足和幸福的生活。

“以前,我努力想要過上流行的精緻生活,規律下班,每晚看書或看文藝電影,周末化個美美的妝,出門探店、看藝術展,拍美美的照片,記手賬、分享生活……堅持了一陣子發現真的好累,内心也不充實。

我還是回歸到适合自己的狀态,我花更多時間學習專業知識,提升職場能力;周末在家的時候就做做飯、收拾房間,和家人聯系;出門時,簡單打扮一下,穿着幹淨利落,就足夠了。感覺這樣的生活舒适又充實,其實也可以是一種精緻和美好,這是我自己的标準啦。”——阿曼,28歲,藝術領域從業者

就像訪談裡所說,對精緻生活的定義并非隻能有一種。對“精緻”的追求,往往是渴望成為更好的自己。如果每個人能傾聽内心,肯定自己的真實需求,我相信那更好的自己一定不是固定的、單一的,而是多元的、豐富的。

希望更多人都能意識到,我們擁有定義自己的自由。當我們能明确自己所認可的價值,能從自身出發,我們更容易追求到适合自己的生活,也可以定義出屬于自己的精緻。這樣的話,我們就可以從流行的精緻标準中脫身出來,進而減少因對比而産生的焦慮和不安,以更加輕松自由的狀态追尋自己的精緻生活。

或許,可能有人會說,要是不去符合社會标準的話,可能會錯失一些優勢或受到某些“懲罰”,比如在擇偶上就容易不被他人關注。而我想說的是,其實我們不需要很多人都喜歡我們,隻需要幾個人欣賞我們,我們的夫妻、我們的摯友。找到那個能欣賞真實的你的人,我們才能獲得真正的幸福。

過你自己的生活,追求你自己認可的價值。我們擁有自由,去定義自己的精緻,去追尋自己的美好人生。

過度追求“精緻”,對女性而言是一種持續的自我内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