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知道嗎?越是“沉默”的人,越是厲害的人

知道嗎?越是“沉默”的人,越是厲害的人

我們小的時候,就要求說是外向一點、活潑一點,這樣出去的時候,就不會缺少朋友,也不會因為太内向而不會來事。

确實,出門在外的時候,我們更願意和那些性格開朗的人交朋友,三言兩語就會有酒逢知己千杯少的感覺,每一次聊天都有暢快淋漓之感。

反觀那些内向的人,他們惜字如金,不怎麼喜歡打交道,也不怎麼喜歡三五成群的氣氛。

大多數情況下,他們都是一言不發的,我們根本不知道他們到底想的是什麼,和他們說話也經常陷入一種很尴尬的處境當中。

于是乎,我們偏愛外向的人,對于那些沉默不語的人,便不願意多花一些時間去接觸,以免尴尬。

隻是,事物的發展向來是需要辯證的思維方式去看的,我們看待一件事情,也不能夠隻看表面和一面,而是要統籌兼顧。

是以,你知道嗎?其實越是“沉默”的人,越是厲害的人。

知道嗎?越是“沉默”的人,越是厲害的人

“沉默”的人,習慣享受孤獨

《瓦爾登湖》的作者梭羅曾說:“我步入叢林,因為我希望生活得有意義,我希望活得深刻,并汲取生命中所有的精華。然後從中學習,以免讓我在生命終結時,卻發現自己從來沒有活過。”

能夠決定一個人心情的,不在于環境,而在于心境。

有的人身處于群體當中,還是覺得沒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内心空落落的;

有的人自己待在房間裡,也覺得自己的精神世界是如此的富饒,能夠讓自己感覺到快樂的事情原來這麼多。

其實獨處和孤獨從本意上來說也是兩種狀态。

一個是自己忍受不了四下無人的寂寥,就算是合群了,他們還是找不到自己内心的歸屬;

一個是無所謂人多人少,哪怕一個朋友都沒有,也樂得自在。

他們可以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做做家務,學一首新歌,做一做手工,這些事情,都可以讓他們感覺到無與倫比的快樂。

那是因為他們享受這一刻的孤獨,那是因為他們享受不被人打擾的這種獨處。

内心安甯了,心态平和了,人自然也就快樂了。

知道嗎?越是“沉默”的人,越是厲害的人

“沉默”的人,懂得管住自己的“嘴”

看過一個公益案例:一個包租婆看起來兇神惡煞的樣子,一進入菜市場,就對那些租戶吆五喝六的。

她對其中一個租戶大聲斥責,這一幕被别人拍下來了,發到了網上。

随後,一些不明是以的吃瓜群衆,開始敲擊着鍵盤,瘋狂抨擊包租婆,還有人對她的外在進行攻擊。

可事實的真相,真的如同視訊裡所表現的内容嗎?

不是。

包租婆之是以斥責租戶,是發現他以次充好,欺騙消費者,是以才會以那樣的态度對她。

得知真相之後,一大群人又開始誇贊包租婆心地善良,和之前那一邊倒的抨擊形成了強烈的對比,很可笑,也很諷刺。

有的人呢,用幾個月學會了說話,但用一輩子都學不會閉嘴。

未知全貌,不予置評,不過八個字的道理,很多人卻一點都不懂。

那些“沉默”的人,他們知道有時候眼見也不一定為實,他們也知道一句話會給别人帶來怎樣的殺傷力,這些他們都有知道。

是以,他們從來都不會随便去評價一個人。

知道嗎?越是“沉默”的人,越是厲害的人

“沉默”的人,是不鳴則已,一鳴驚人

有時候,當我們決定做某件事的時候,就會習慣性地把這件事說出來,讓别人也知道。

但實際上,這樣的做法會讓我們在無形中形成自己已經完成這件事情的假象,進而把空談當做是實踐。

我們覺得自己和别人說了自己的目标,就會得到别人的監督,殊不知,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事情要忙,根本無暇顧及我們。

這是“聒噪”的人在對于提升自己這件事情上的處理方式,“沉默”的人則不是這樣的。

他們不會把自己要做的事情告訴任何人,他們隻會披星戴月、埋頭苦幹、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地去走。

過程也許會很艱難,可“沉默”的人會自動屏蔽外界那些嘈雜的聲音,他們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麼,也知道自己該做的是什麼。

知道嗎?越是“沉默”的人,越是厲害的人

《甯靜的力量》一書中,有這樣一句話:“越是心态平和,我們做事就越有效率。最棘手的問題,隻能通過平靜之心來解決。”

他們心無旁骛,他們負重奮進,他們砥砺前行,這樣的人有堅定的自我。是以,他們很容易抵達成功,也會厚積薄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