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資訊分析與預測複習(其它資料)

穆勒五法參考資料

一、求同法

契合法的内容是:考察幾個出現某一被研究現象的不同場合,如果各個不同場合除一個條件相同外,其他條件都不同,那麼,這個相同條件就是某被研究現象的原因。因這種方法是異中求同,是以又叫做求同法。

契合法可用下列公式表示:

場合先行情況被研究現象

① ABC a

② ADE a

③ AFG a

是以 A是a的原因

求同法的結論是或然性的。為了提高求同法結論的可靠性,應注意以下兩點:

①結論的可靠性和考察的場合數量有關。考察的場合越多,結論的可靠性越高。

②有時在被研究的各個場合中,共同的因素并不隻一個,是以,在觀察中就應當通過具體分析排除與被研究現象不相關的共同因素。

二、差異法

差異法的内容是:比較某現象出現的場合和不出現的場合,如果這兩個場合除一點不,同外,其他情況都相同,那麼這個不同點就是這個現象的原因。因這種方法是同中求異,是以又稱之為求異法。

求異法可用下列公式表示:

①  ABC  a

②  -BC   -

例如:一百多年前,一艘遠洋帆船載着五個中國人和幾個外國人由中國開往歐洲。途中,除五個中國人外,全病得奄奄一息。經診斷,都患有壞血病。同乘一隻船,同樣是人,一樣是風餐露宿,受苦挨餓,漂洋過海,為什麼中國人和外國人卻判若異類呢?原來這五個中國人都有喝茶的嗜好,而外國人卻沒有。于是得出結論:喝茶是這五位中國人不得壞血病的原因。這個結論就是用差異法得出的。

差異法是求異除同。運用差異法進行比較的兩個場合一定要隻有一點不同,其他情況都相同。這種條件在通常情況下是少見的,因而差異法常和實驗直接聯系。運用差異法應注意以下兩點:

①運用差異法,必須注意排除除了一點外的其他一切差異因素。如果相比較的兩個場合還有其他差異因素未被發覺,結論就會被否定或出現誤差。

②運用差異法,還應注意兩個場合唯一不同的情況是被考察現象的全部原因還是部分原因。

三、求同、求異并用法

求同、求異并用法。它的内容是:如果某被考究現象出現的各個場合(正事例組)隻有一個共同的因素,而這個被考察現象不出現的各個場合(負事例組)都沒有這個共同因素,那麼,這個共同的因素就是某被考察現象的原因。該法的步驟是兩次求同一次求異。

契合差異并用法可用下列公式表示:

… … …

①-BG -

②-DE -

③-FN -

例如:某醫療隊為了了解地方病甲狀腺腫的原因,先到這種病流行的幾個地區巡回調查。發現這些地區地理環境、經濟水準都各不相同,有一點是共同的,即居民常用食物和飲用水中缺碘。醫療隊又到一些不流行該病的地區去調查。發現這些地區地理環境、經濟水準也各不相同,但有一點是共同的,即居民常用食物和飲用水中不缺碘。醫療隊綜合上述調查情況後,認為缺碘是産生甲狀腺腫的原因。後來對病人進行補碘治療,果然療效甚佳。這一結論就是通過契合差異并用法而得出來的。

應用契合差異并用法應注意以下兩點:

①正反兩組事例的組成場合越多,結論的可靠程度就越高。

②所選擇的負事例組的各個場合,應與正事例組各場合在客觀類屬關系上較近。

四、共變法

共變法的内容是: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如果某一現象發生變化另一現象也随之發生相應變化,那麼,前一現象就是後一現象的原因。

共變法可用公式表示如下:

① A1BC a1

② A2BC a2

③ A3BC a3

例如:一定壓力下的一定量氣體,溫度升高,體積增大,溫度降低,體積縮小。氣體體積與溫度之間的共變關系,說明氣體溫度的改變是其體積改變的原因。

應用共變法應注意以下幾點:

①不能隻憑簡單觀察,來确定共變的因果關系,有時兩種現象共變,但實際并無因果聯系,可能二者都是另一現象引起的結果。如閃電與雷鳴。

②共變法通過兩種現象之間的共變,來确定兩者之間的因果聯系,是以其他條件保持不變為前提的。

③兩種現象的共變是有一定限度的,超過這一限度,兩種現象就不再有共變關系。

五、剩餘法

剩餘法的内容是:如果某一複合現象已确定是由某種複合原因引起的,把其中已确認有因果聯系的部分減去,那麼,剩餘部分也必有因果聯系。

剩餘法可用公式表示如下:

ABC是複雜現象abc的複雜原因,

已知A是a的原因,B是b的原因,

是以C是c的原因。

例如:有一次裡夫人和她的丈夫為了弄清一批瀝青鈾礦樣品中是否含有值得提煉的鈾,對其含鈾量進行了測定。令他們驚訝的是,有幾塊樣品的放射性甚至比純鈾的還要大。這就意味着,在這些瀝青鈾礦中一定含有别的放射性元素。同時,這些未知的放射性元素隻能是非常少量的,因為用普通的化學分析法不能測出它們來。量小放射性又那樣強,說明該元素的放射性要遠遠高于鈾。1898年7月,他們終于分離出放射性比鈾強400倍的钋。該元素的發現,應用的是剩餘法。

應用剩餘法應注意以下兩點:

①确知複雜現象的複雜原因及其部分對應關系,不得有誤差,否則結論就不可靠。

②複合現象剩餘部分的原因,可能又是複雜情況,這又要進行再分析,不能輕率地下結論。

三段論

三段論及其結構

三段論是由兩個含有一個共同項的性質判斷作前提得出一個新的性質判斷為結論的演繹推理。例如:

知識分子都是應該受到尊重的,

人民教師都是知識分子,

是以,人民教師都是應該受到尊重的。

其中,結論中的主項叫做小項,用“S”表示,如上例中的“人民教師”;

結論中的謂項叫做大項,用“P”表示,如上例中的“應該受到尊重”;

兩個前提中共有的項叫做中項,用“M”表示,如上例中的“知識分子”。

在三段論中,含有大項的前提叫大前提,如上例中的“知識分子都是應該受到尊重的”;含有小項的前提叫小前提,如上例中的“人民教師是知識分子”。

三段論推理是根據兩個前提所表明的中項M與大項P和小項S之間的關系,通過中項M的媒介作用,進而推導出确定小項S與大項P之間關系的結論。

2、三段論的一般規則

1.在一個三段論中,必須有而且隻能有三個不同的概念。

2.中項在前提中至少必須周延一次。

作者:不老神仙

本文版權歸作者,歡迎轉載,但未經作者同意必須保留此段聲明,且在文章頁面明顯位置給出原文連接配接,否則保留追究法律責任的權利。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