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小憐玉體橫陳夜,已報周師入晉陽|李商隐這首詩不是豔俗,是沉痛

作者:詩詞原創之火雲

将抽象的理論觀念,轉化成具體的圖畫視覺意象。其實說透了就是如何避免說教。一段文字要在讀者的腦海中形成畫面,必定需要将抽象的理論或觀念,轉化為可以産生視覺的意象,才能在腦海中構圖。以李商隐兩首含義比較接近的詩來作比較:

小憐玉體橫陳夜,已報周師入晉陽|李商隐這首詩不是豔俗,是沉痛

第一首(歌舞)

隻要君流盼,君傾國自傾。

第二首(北齊二首之一)

一笑相傾國便亡,何勞荊棘始堪傷。

小憐玉體橫陳夜,已報周師入晉陽。

小憐玉體橫陳夜,已報周師入晉陽|李商隐這首詩不是豔俗,是沉痛

可以仔細對比,這兩首詩表達的意思都差不多的,不外乎都是紅顔禍水的意思。《歌舞》詩的這兩句和《北齊》詩的前兩句寫法都相似,而且都是議論式的寫法。議論君王“一為所惑,禍敗即來”。君一傾心,國就傾亡,深深警戒以色亡國者,其滅亡速度驚人。

但是這樣議論式的句子寫法并不好。即使寫得再警策還是嫌抽象,像論文更甚于像詩。紀曉岚批評《歌舞》此詩,說其“缺乏蘊藉”,又引廉衣的話評《北齊》詩的前兩句:“病隻在前二句欠渾”,由此可見議論的詩句,真的不容易動人。

小憐玉體橫陳夜,已報周師入晉陽|李商隐這首詩不是豔俗,是沉痛

作者如果以家長、老師、或者局外人的眼光語氣去說給讀者聽,讀者會有什麼感覺?很容易會感覺作者是在教訓我,要我如此如此。這種以說教方式的寫法,非引人入内,由内而感,有感而生情。不能給讀者深刻的印象的,讀過即忘。

剛才分析了《北齊》前兩句有問題,但後兩句有沒有問題呢?不單沒問題,而且寫的手法很巧妙!古代很多文人都非常欣賞這兩句。

紀曉岚對李商隐很多詩都有苛刻的評論,對這兩句卻贊賞有加“後二句如此快寫,乃妙”。朱彜尊也說“故用極亵昵語,末句接下,乃有力”。 但是用這樣的評語,還沒完全說到真正的點子上。

小憐玉體橫陳夜,已報周師入晉陽|李商隐這首詩不是豔俗,是沉痛

末二句之是以好,是将“以色亡國”這種非常抽象的議論,濃縮成一個非常具體的畫面展露出來。展出了馮淑妃玉體橫陳的畫面,馮淑妃小名小蓮,詩用“小憐”二字取聲音上的相關。

我們來看一看:一面是玉體橫陳,君王傾倒憐愛;一面是周師攻入晉陽,國家傾覆堪憐。這君王的傾倒和國家的傾覆,同樣寫出來了“君傾國自傾”的意思。但是這兩種傾倒的意象之間的引接,有點像什麼?你們讀完這兩句,是不是像看電影一樣兩個鏡頭切換?一個樂極,一個悲極。悲歡兩重天,兩個片段瞬間轉換,不需要點出感慨。

小憐玉體橫陳夜,已報周師入晉陽|李商隐這首詩不是豔俗,是沉痛

而感慨怎麼樣?前面文章我曾講過以“清水出芙蓉”來形容文章天然,這個也是非常清晰的視覺圖畫。故此,在寫詩詞的時候要注意,情感或者觀點盡量的不要直接用議論式的口氣寫出來,最好轉化為可以視覺感官的圖畫意象來表達。抽象的議論,不是詩的本色。就算這個議論成為名論,也缺乏詩的神韻。必須要将議論轉化為讀者能具體感官去察覺的意象,這樣才具有神韻,才能讓别人感覺,印象才深刻。

#詩詞##唐詩宋詞##原創詩詞##李商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