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觀察|對俄抵制蔓延至體育、文化、學術領域,國際輿論現分歧

澎湃新聞記者 闫頌陽

在2月24日對烏克蘭發起特别軍事行動後,俄羅斯遭遇到以美歐為首的數個國家的反制措施,其中包括對俄總統普京等上司人個人進行制裁,将部分俄羅斯銀行排除在環球銀行間金融通信協會(SWIFT)支付系統之外等,對俄羅斯關閉領空,限制部分産品對俄出口等。

與此同時,制裁和抵制的風波很快蔓延到體育、文化、學術、媒體等領域。國際奧委會(IOC)2月28日建議各單項體育聯合會和體育比賽不要邀請或允許俄羅斯和白俄羅斯選手和官員參賽;國際足聯(FIFA)和歐足聯(UEFA)次日宣布,暫停俄羅斯所有國家隊和俱樂部參加國際比賽;俄羅斯被禁止參加今年的歐洲歌唱大賽(Eurovision);據稱與普京關系密切的著名指揮捷傑耶夫被慕尼黑愛樂樂團等音樂團體解職;英國一些劇院取消了俄羅斯芭蕾舞團的演出;華納兄弟、迪士尼和索尼暫停在俄羅斯上映其旗下的電影;“今日俄羅斯”和俄羅斯衛星通訊社這兩家俄媒釋出的内容被禁止在歐盟傳播;多家德國和丹麥大學暫停了與俄羅斯的學術合作……

這些措施引發了輿論的分裂。一些人認為,這些舉動已經過于擴大化,傷及無辜的普通俄羅斯人;還有人以中東等地區的沖突為對比,指責西方的制裁和抵制存在雙重标準。

各執一詞

歐美輿論中有部分聲音支援對俄羅斯進行抵制的觀點。美國《大西洋月刊》3月3日釋出的一篇文章寫道,這類文化制裁對于俄羅斯的經濟影響不大,但是外界俄羅斯的“文化孤立”若持續下去,俄群眾無法看到足球隊參加國際比賽、觀看最新的電影,他們對于俄政府“孤立主義政策”的容忍度就會逐漸減少。

美國布魯金斯學會資深研究員安吉拉·斯騰特(Angela Stent)對美國《紐約時報》表示,“俄羅斯群眾會感受到取消所有這些文化交流和體育賽事(的影響)”,但俄政府則會将其視為“西方想把我們逼到牆角”的又一例證。

随着對俄抵制的蔓延,也有一些組織和個人反對将抵制泛化。将于3月在美國舉行的第16屆範·克萊本(Van Cliburn)國際鋼琴比賽組織方3月3日表示,參加該比賽的俄羅斯鋼琴家并非俄政府官員,也不是由俄政府資助參賽,是以允許其參賽。組織方表示,冷戰期間(1958年),美國鋼琴家範·克萊本在莫斯科赢得了第一屆柴可夫斯基國際音樂比賽的冠軍,這證明了“藝術的超越性”,即便當時世界處于在美蘇兩個超級大國關系最為緊張的時期。

還有人認為,抵制行為“誤傷”了無辜的俄羅斯群眾,包括反對俄對烏軍事行動的俄羅斯人。烏克蘭著名導演謝爾蓋·洛茲尼察(Sergei Loznitsa)2月28日發表公開信,批評歐洲電影學院(EFA)對局勢的譴責不夠,并宣布退出該組織;但當歐洲電影學院将俄羅斯電影排除在今年的歐洲電影獎之外之後,洛茲尼察3月1日又表示反對這種抵制做法,并稱“我們不能用護照來評判人”。

國際足聯和歐足聯對俄羅斯球隊的禁令,也波及到該國俱樂部莫斯科斯巴達隊。該隊本應在歐聯杯1/8決賽中對陣德國的萊比錫紅牛隊,但其參賽資格最終被取消。在比賽取消與否尚未決定、公衆不斷呼籲抵制的2月27日,萊比錫紅牛的主教練多米尼科·特德斯科(Domenico Tedesco)表示,抵制“總是會影響到錯誤的人,首先是運動員和球迷”。特德斯科是出生于意大利的德國人,曾在莫斯科斯巴達執教。

觀察|對俄抵制蔓延至體育、文化、學術領域,國際輿論現分歧

莫斯科斯巴達隊球員在訓練中。

在被“踢出”歐聯杯後,莫斯科斯巴達隊3月1日回應稱,“不幸的是,我們俱樂部在歐聯杯中付出的努力由于遠在體育範圍之外的原因被抹殺了……我們相信,即便是在最艱難的時期,體育應當緻力于建造而非燒毀橋梁。”

莫斯科斯巴達的英語推特賬号發出的聲明得到了7.3萬次點贊,然而在評論區裡,網友們的意見并不一緻。有人認為球隊是無辜的,也有人指責球隊沒有譴責俄羅斯對烏軍事行動,還有人反擊說“燒毀橋梁”的是俄羅斯,是以對俄球隊禁賽是公平的。

美國記者格倫·格林沃爾德(Glenn Greenwald)3月2日在社交平台上寫道,“隻是因為他們來自俄羅斯,就禁止書籍、電影、運動員、音樂家、學生以及其他一切,不會對任何人達成積極效果……但是會産生旨在助長人類最黑暗、最醜陋本能的有毒風氣。”

必須表态?

俄羅斯著名指揮家瓦列裡·捷傑耶夫(Valery Gergiev),是此次古典音樂界抵制事件的最大“主角”。除在俄羅斯國内職務外,捷傑耶夫還在多個國際知名樂團任職。但在俄烏戰争爆發後,意大利米蘭的斯卡拉歌劇院、德國慕尼黑市長等方面要求他對此明确表态。慕尼黑市長迪特·賴特(Dieter Reiter)還給捷傑耶夫下了“最後通牒”——必須在2月28日之前與俄羅斯的軍事行動保持距離。

觀察|對俄抵制蔓延至體育、文化、學術領域,國際輿論現分歧

俄羅斯著名指揮家瓦列裡·捷傑耶夫 視覺中國 圖

然而,捷傑耶夫對此一直保持沉默,他在慕尼黑愛樂的職務最終也被解除,不過這也引發一些質疑。總部位于慕尼黑的《南德意志報》評論道,捷傑耶夫一直被指與俄政府關系緊密,他“支援克裡米亞加入俄羅斯”等行為也曾引發争議,但當時各方面并未與其劃清界限。評論稱,慕尼黑方面“要求太高”,捷傑耶夫的“生活重心不在德國,而是在俄羅斯”,聖彼得堡馬林斯基劇院對他更重要。

是否應當讓名人公開表态?俄羅斯著名女高音安娜·涅特列布科(Anna Netrebko)也被指支援普京,她近期取消了一系列演出。涅特列布科發表聲明說,自己反對戰争,但是“強迫藝術家或是任何公衆人物公開發表政治觀點、譴責自己祖國的做法的不對的,這應當是自由選擇”。

來自德國科隆的媒體律師克裡斯蒂安·佐爾梅克(Christian Solmecke)對媒體表示,“老闆不能強迫音樂家表達他不支援的政治觀點”,捷傑耶夫有言論自由的權利,但如果雇員的政治立場可能損害雇主的聲譽,那麼終止雇傭關系也是合法的。然而,由于捷傑耶夫一直保持沉默,此事更可能需要法庭來解決。

在這次抵制行動中,也可以看到社交平台以及民意對于機構的影響。國際足聯一開始表達了對俄羅斯軍事行動的譴責,但并未對俄羅斯球隊禁賽。在國際足聯推特賬号2月25日和28日所發的相關推文下,有不少使用者要求将俄羅斯隊直接踢出世界杯預選賽,或是諷刺國際足聯屈服于俄羅斯贊助商。但當國際足聯3月1日宣布禁賽所有俄羅斯球隊後,也有許多使用者抨擊其決定不公,是雙重标準。

雙重标準?

不過,各界對俄羅斯的制裁和抵制也引發一些“虛僞”和“雙重标準”的批評。在國際足聯宣布禁賽俄羅斯球隊的推文下,許多使用者或是留言,或是貼出梗圖,諷刺國際社會對于美國和以色列的軍事行動未采取制裁,卻僅針對俄羅斯。

此次針對俄羅斯的抵制如此廣泛,是否與烏克蘭位于歐洲、赢得了更多輿論關注有關?總部位于卡達的半島電視台2月27日刊發一篇報道,援引了大量社交平台使用者的發言批評稱,相比于對其他沖突的報道,西方對于烏克蘭局勢的報道存在“虛僞”和“雙重标準”。報道舉例批評道,許多歐美媒體強調烏克蘭人是“歐洲人”,和中東難民不同。還有網友将對俄羅斯的抵制和對以色列的“抵制、撤資、制裁”(BDS)運動對比,抨擊許多西方政客支援前者卻反對後者。

已退役的埃及足球運動員穆罕默德·阿布特裡卡(Mohamed Aboutrika)3月1日呼籲,國際足聯禁止俄羅斯球隊參賽的同時必須禁止以色列球隊參賽,抨擊國際足聯使用雙重标準。阿布特裡卡本人因為在2008年非洲杯比賽上展示支援巴勒斯坦的T恤而遭到警告。

卡達英語新聞網站“多哈新聞”寫道,以色列占領巴勒斯坦領土、美國入侵伊拉克,這些國家當時卻沒有被排除在國際體育比賽之外,“盡管體育官員聲稱(體育)行業不應與政治混為一談,但是最近的事件顯示并非如此。”

“政治就是體育,體育就是政治,體育和政治密不可分。”去年就歐洲杯政治争議接受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采訪時,法國裡昂商學院歐亞體育産業教授、歐亞體育産業中心主任西蒙·查德威克(Simon Chadwick)說道。他指出,現今的時代可能是很長一段時間以來體育和足球首次真正面對世界上正在發生的一些變化和争議性問題。

責任編輯:胡甄卿 圖檔編輯:施佳慧

校對:丁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