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微觀内循環 Vol.6|不靠明星和IP,去碰一下舞台劇的天花闆

《威廉與我》馬上開始第三輪,已有兩輪的檢驗都在500餘座的小劇場,“威廉”穩紮穩打。首輪4場在大麥超劇場,二輪進了國家大劇院,仍然4場。将于4月開始的第三輪,制作人汪鵬飛下了狠心——天橋藝術中心中劇場,劇場座位數幾乎翻倍,排期更是翻倍,連開9場。沒有IP、沒有明星,妥妥的原創話劇,之前幾乎沒人這樣做過,這不能不說是一個冒險的決定。“我就想去碰一下原創話劇的天花闆,看市場究竟能不能真正消化這樣的戲。”

微觀内循環 Vol.6|不靠明星和IP,去碰一下舞台劇的天花闆

汪鵬飛是世紀華鵬創始人,那是一個營運十餘年的戲劇制作公司,時間不長,起落不少。從以《李雷和韓梅梅》《栀子花開》《後青春期的詩》等為代表的青春話劇,到IP改編作品《滾蛋吧!惡性良性腫瘤君》《偷星九月天》等;從引進版權的《台北上午零時》《金龍》,到引進資本合作的《夔龍玉》,當時勾畫的“藍圖”是戲劇+網絡大電影+網文的“戲影關聯”,以舞台劇、院線、網劇、文學、漫畫、動畫乃至VR遊戲的全鍊條内容。他在每個蘋果上都咬了一口,10年不到做了20餘部戲。且這些戲當時的口碑與票房都還不錯,2011以及2015年前後“李韓”“惡性良性腫瘤君”是外地巡演最樂于接的戲。

微觀内循環 Vol.6|不靠明星和IP,去碰一下舞台劇的天花闆
微觀内循環 Vol.6|不靠明星和IP,去碰一下舞台劇的天花闆
微觀内循環 Vol.6|不靠明星和IP,去碰一下舞台劇的天花闆

但,時過境遷,“這20多部戲,一部都沒有留下來。”汪鵬飛說,《威廉與我》或許是一個轉折點。

這部3小時的戲用威廉·莎士比亞生平的故事,展示莎翁時代的戲劇榮敗。演員跳進跳出将近乎完全貼近現實的、過去時的史實一一展開。台上的莎翁不再是後世崇拜、高高在上的偉大劇作家,而是紅塵裡一個叫威廉的,皮革商家庭走出的小鎮青年。威廉帶着觀衆踏上人生之旅,他與衆多藝術創作者一樣,在夾縫中販賣理想,被權貴左右利用,在自己的野心和良心中掙紮,并把生活給予他的暴虐付諸戲劇。他一生的颠簸跨時空地與當下時代困境,戲劇人的糾結甚或掙紮相呼應。

微觀内循環 Vol.6|不靠明星和IP,去碰一下舞台劇的天花闆
微觀内循環 Vol.6|不靠明星和IP,去碰一下舞台劇的天花闆

在威廉的故事裡,戲劇有時寫給女王,有時寫給教皇,有時被權貴戲弄,被市場裹挾,但是他每一次的發問會巧妙的引起共鳴:“戲劇寫給誰?戲劇應該寫給歲月。”這樣一句可以被生活暴擊無數次的理想,是威廉的信念,也是感動觀衆的火種。

微觀内循環 Vol.6|不靠明星和IP,去碰一下舞台劇的天花闆

兩輪演出奠定了汪鵬飛的信心,是以這次要在天橋藝術中心中劇場用連演9場次去碰一碰原創話劇的“天花闆”,他想驗證的不僅是“天花闆”的高度,更想用《威廉與我》這個當下的小樣本證明在原創話劇,或者更寬泛的範疇内,用一定數量的連續演出或者固定的周期性排演能否形成健康、可循環、能持久的戲劇生态。

在商業戲劇的市場環境裡,持久的前提是不能隻“用愛發電”。“曾有非常火的綜藝節目在認真探讨‘戲劇到底賺不賺錢’,很遺憾他們将關注的焦點更多鎖定在了導演、演員、制作人,鎖定了在了創作層面,但是沒有一個作品是創作就能獨立支撐的。”作為制作人,汪鵬飛感觸頗深,“創作者其實一直有錢賺,他們有資本能更零散、更自由,我們常見獨立編劇、獨立導演,他們有個共通的身份定位叫做‘自由創作者’,一句話,他們都可以去‘接零活兒’,而演員随意性更大,可以‘跑組’尋求更多機會。創作者是一部登台作品中标注最閃亮的名字,卻不是行業的大多數,是分子。舞美、技術、營運、管理、營銷等等戲劇的從業者是分母,他們任何一個都不是創作者能替代的,有他們的支撐才能保障舞台作品最終呈現品質。而非創作類的從業者更加被動,如果沒有可靠穩定的收入就不會有長期的職業打算,随時逃離,無法形成有經驗、懂營運、了解台前幕後相關知識的專業團隊。

理想戲劇的生态的形成應該從非創作人員,從戲劇公司的普通員工、普通從業者角度出發。不是押寶一個好題材,摁住一個好編劇、好導演,攢一個多少能有些流量加持的演員團隊。剖析戲劇公司營運更有說服力,在多數戲劇制作公司,制作統籌、執行制作、舞台監督、技術統籌、服化統籌、舞美管理、造型師等非演員團隊的薪資構成是底薪+績效,而績效收入90%以上來自于“跟場費”。“這是最主要的收入,能持久演出才有跟場收入。我們曾有位非常資深的舞台監督跳槽去了開心麻花,因為演出場次夠多,跟場收入能支撐生活。”

微觀内循環 Vol.6|不靠明星和IP,去碰一下舞台劇的天花闆

非演員團隊對于一個戲劇制作公司而言無疑是必須的,因為後勤保障總不能每次都是草台班子,臨時建組。有穩固的班底,才能保證每次巡演成本最低、開銷最小、品質最好,人員變動對接融合的時間成本、管理成本、技術磨合成本都在悄悄提升。“不怕磨合,就怕每次都重新磨合。”與汪鵬飛搭檔的制作人曲晶合作已有10年。

世紀華鵬最多的時候公司有20人左右,保證每場演出和異地巡演。理想狀态是保障團隊穩固而能不斷在業務中有所提升,否則整體行業都呈現打零工狀态,何談發展。

“做戲普遍太着急,以為多做、快做就可以讓公司發展得好一點,我之前一直這樣想,但是事實并不是這樣。”《威廉與我》讓汪鵬飛反思,一年5個戲和兩年一個戲的差異時間越久越能顯現,隻有形成良好口碑,才有可能循環,才有可能讓做戲不再像開盲盒,一個不成立馬撲進下一個項目,每次都賭運,每次都消耗創作精力和創作生命。

在保證文本品質的前提下,靠多演,打磨作品,磨練演員;靠口碑,攏住觀衆,形成氣場,讓戲保人,讓觀衆買賬,真正循環起來,唯有如此才會有更多寫給歲月的戲,留得下來的作品以及願意在舞台演出行業持續深耕的戲劇人。

作者:姜琳琳

編輯/排版:劉嘉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