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津采兩會】科技創新 解鎖更多“卡脖子”技術

作者:網信河東

  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要推進科技創新,促進産業優化更新,突破供給限制堵點,依靠創新提高發展品質。

  那麼,如何用最短的時間、最優的方案,盡快解鎖更多“卡脖子”技術,為産業高品質發展提供強大的技術支撐?出席全國兩會的天津代表委員紛紛表示,天津發展的天地之大,取決于觀念轉變之大,要打開腦袋上的“津門”,優化新布局、打通全鍊條、提高競争力、增強原動力,用科技創新破解發展難題,不斷開辟天津高品質發展新境界。

  優化布局

  促進創新鍊與産業鍊深度融合

  “按照‘十四五’規劃綱要要求,我們既要充分開展全球合作、積極參與全球競争,又要形成相對完整與協調的産業鍊、供應鍊、創新鍊、價值鍊,需要超前布局和建構具備内生動力的科技創新鍊。”全國政協委員、市政協副主席曹小紅建議,要進一步優化科技創新布局,改善科技成果轉化政策,促進創新鍊與産業鍊的深度融合。

  經過大量實地調研,曹小紅發現,目前大陸産業鍊和創新鍊的融合程度還不夠深入,“兩張皮”現象仍然存在。與全球科技強國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相比,雖然大陸在總量上已接近規模效益投入,但存在着結構性問題。大陸科技體制改革和科技政策創新,與産業需求和科技創新活動的規律相比,還有一些不比對的問題。

  曹小紅建議,要梳理目前産業鍊的關鍵核心技術、産業影響和産權分布,圍繞安全可控産業鍊建設需求,優化科技創新整體布局和資源配置。要推動企業向科技創新鍊條的上遊延伸,更多地參與和投入基礎研究活動,更多地産出基礎性、原創性科技成果。鼓勵企業自主開展基礎研究或與高校、科研院所開展基礎研究合作,建構關鍵核心技術“研發聯合體”。建議修改财政部稅務總局《關于進一步完善研發費用稅前加計扣除政策的公告》(2021年第13号)有關條款,從政策層面鼓勵基礎研究。

  “建議圍繞制造業與生産性服務業協同發展,将财政部稅務總局公告2021年第13号檔案覆寫範圍擴充到生産性服務業。同時,針對中小型科技企業的特點和發展規律,考慮對目前階段的股份制科技企業股權收益轉增股本時,實施自然人股東免征所得稅的優惠政策,打通制約中小型科技企業資本滾動積累發展的政策瓶頸。”曹小紅表示。

  打通全鍊條

  引領中藥産業高品質發展

  “制造業的核心競争力來自創新,隻有掌握關鍵核心技術才能不被别人‘卡脖子’。”全國人大代表、中國工程院院士、天津中醫藥大學名譽校長張伯禮說,去年,我市對标國家實驗室,圍繞産業發展需要,首批挂牌了5家海河實驗室。

  現代中醫藥海河實驗室作為市委、市政府重點培育的國家戰略性科技力量,依靠科技創新驅動,以推動中藥産業高品質發展為己任。作為實驗室主任,張伯禮深感責任重大,多次組織開展專家論證會,最終确立了四個重點研究方向:現代中藥研發模式與關鍵技術研究、現代中藥制劑關鍵技術研究、中藥先進制造成套技術研究與轉化及中藥臨床評價及證據轉化,以重大科研突破、重大理論創新、重要平台搭建和重要成果轉化為目标,打通基礎研究、技術突破、産業轉化的全鍊條。短短幾個月,已緊密聯系相關企業,組織啟動了一批産業急需的研究項目。

  作為一名戰“疫”老兵,在奧密克戎疫情防控阻擊戰中,張伯禮帶領團隊充分發揮實驗室中醫循證評價平台優勢,開展感染患者證候學調查研究,服務中醫藥臨床診療方案優化,并親臨一線指導臨床救治,研發了用于患者康複的“清金益氣顆粒”。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人才是創新的第一資源。我們還制定了人才引進、項目遴選等項目制度,目前正在引進一批國内外高層次人才,啟動研究項目30餘項。”張伯禮介紹。此外,還成立了中藥品質評價技術與标準研究中心,加強中藥品質标準研究,引領中藥産業高品質發展。

  “緊盯”新工科

  支撐高水準科技自立自強

  政府工作報告強調,要提升科技創新能力,增強制造業核心競争力,這令全國人大代表、天津大學原黨委書記李家俊非常振奮,他介紹,“十三五”以來,天津大學累計承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100項,在合成生物學、煤炭清潔高效利用、水資源高效開發、新型顯示材料、智能機器人等領域彙聚形成優勢項目叢集。

  作為中國高等工程教育的引領者,天津大學把新工科建設作為抓手,聚焦國家重大戰略需求,發揮優勢學科力量,在空天海洋、資訊網絡、人工智能、生命科學等領域統籌布局,啟動建設大型地震工程模拟研究設施,“合成生物學前沿科學中心”“國家應用數學中心”等國家級科研平台獲批建設,還組建了一批跨學科、跨界聯合集中攻關平台,推動關鍵領域核心技術攻關。

  “天津是中國工業文明先驅城市,制造業發展基礎雄厚,京津冀協同發展重大國家戰略賦予其全國先進制造研發基地的功能定位,這在各省份中獨一無二。”李家俊說,建議國家有關方面加大對天津深入推進制造業立市的支援力度,促進更多北京非首都功能向天津疏解,支援天津培育建設資訊安全、動力電池等國家級先進制造業叢集;支援天津建設國家信創産業高品質發展示範區,打造全棧式信創解決方案,打造國家信創産業“典範樣闆”;加快新能源汽車重點項目在津布局,打造全國新能源汽車基地,提升城市制造業創新能力。

  多措并舉

  增強高校科技創新原動力

  高校不僅是培養各領域人才的搖籃,更是研究和發現高新技術的主陣地。如何增強高校科技創新的原動力?全國政協委員、台盟市委會副主委孫昌隆建議,加快高校戰略科技力量建設,使其能擔當高水準科技自立自強使命。

  “目前,高校學科壁壘堅固,‘學科孤島’林立,成為制約高校通過自身科技優勢服務社會發展的瓶頸。”在調研中,孫昌隆發現,高校人才與創新資源的跨學院、跨學校整合及協同創新能力低,創新資源分散、創新團隊規模偏小,科研人員之間的深度交流合作不足。此外,促進跨學科、跨組織合作的體制機制尚不健全,資源共享、協同創新的體制機制,人才評聘和激勵政策有待進一步建立完善。

  孫昌隆表示,應依托最有優勢的各高校創新單元,加強新型科研機構和重大平台建設,适度超前布局、建立健全支撐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的重大科研基礎設施和開放性創新平台體系。建立完善“政府牽頭、社會參與,穩定支援與機構配置為主、基金或計劃項目競争為輔”的多元化投入模式,探索“國家—省(市)—高校/大院大所—學科—科研平台”的多層次互補、産學研多類型主體協同攻關的科研組織新模式。積極探索和落實科研成果的跨學科、跨領域、跨組織的互認機制,打造開放包容、平等溝通的科研“軟”環境,讓更多的科研人安心從事難度大、周期長、風險高的原始創新和源頭創新。

來源:天津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