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西方藝術史9:幾何風格與古風式微笑,為畢加索和奧特曼帶來靈感

本文為“船長讀畫”出品的《十分鐘讀懂西方藝術》系列語音類節目,歡迎您收聽。

從公元前12世紀到公元前8世紀,古希臘的“荷馬時代”也被稱為“黑暗時期”,這一時期留下來最重要的藝術作品,當然是荷馬史詩本身。

但是在造型藝術方面,黑暗時期卻沒有延續和繼承愛琴文明的燦爛成就。當北方南下的蠻族征服了邁錫尼和克裡特島後,經曆過大約兩個世紀的蟄zhé伏期。此後這些野蠻而好戰的部落在成為“新希臘人”後,留下的藝術品大多是用于祭祀、陪葬的陶瓶。在裝飾這些陶器時,他們常繪制一些三角形、平行線、波浪紋和同心圓等等幾何形狀的圖案或花紋。

在圖文區大家看見的第一張圖檔,是一件收藏于雅典國家考古博物館(National Archaelolgical Museum)古希臘陶瓶,大約制作于公元前700年,可以看作這類幾何風格成熟晚期的代表作。這件看上去像花瓶的器物,并不是用來插花的,而是用于祭祀死者的一種酒器,陶瓶的底部有一個小孔,盛滿祭祀的酒後,酒就從這個小孔緩慢地流注到死者身上。

西方藝術史9:幾何風格與古風式微笑,為畢加索和奧特曼帶來靈感
西方藝術史9:幾何風格與古風式微笑,為畢加索和奧特曼帶來靈感
西方藝術史9:幾何風格與古風式微笑,為畢加索和奧特曼帶來靈感

Dipylon Vase

在陶瓶的腹部位置,繪制的一組“哀悼死者”人物組圖,他們使用了一些高度概括的三角形、橢圓形和直線來表現人體,除了這個中心的祭祀場景外,瓶身也布滿了各類幾何狀的線性紋、鳥獸紋,形成一種左右對稱、簡樸而莊重的風格。

第二幅圖檔,是一件被紐約大都會博物館收藏的一件陶瓶(Dipylon Vase),因為是從雅典附近的迪普利翁墓地(dipylon cemetery)發掘出土的,是以被稱作迪普利翁陶瓶。它大約制作于公元前750年,它的繪畫風格與前者非常近似,看上去“新希臘人”在這一時期已經有了一整套成熟的繪制範式。

因為在“荷馬時代”中、後期,從現有的出土文物看,古希臘在造型藝術方面主要呈現出這種風格,是以這一時期在藝術史上,被稱作“幾何風格時期”。

一般而言,能夠制作陶器,标志着這些部落已經進入了新石器時期。他們的社會正從原始氏族制度,向階級社會演進。實際上,其他地區的文明在這一階段,也不約而同地呈現出了類似的高度概括的繪畫形式。

比如大陸在1955年,于西安半坡遺址中出土的“彩陶人面魚紋盆”,在陶盆上用紅、黑、赭等顔色繪制了圖案和紋飾,其中的人面與魚的造型,也采用了幾何圖案,用簡潔的線條與幾何圖案對物像進行高度概括、提煉,具有一種獨特的藝術感染力。

半坡遺址所代表的中國仰韶文化,要比古希臘“荷馬時期”早3000多年,但同樣是新時期時代晚期原始人類的作品。似乎這一時期原始人類,都不約而同地找到了一種共同的審美觀、并且創造出一種類似的、裝飾性繪畫語言。

你也許會覺得這一類“幾何風格時期”的作品相當粗糙、簡陋、原始。這些繪畫大都采用幾何塊面、線條,沒有對人物和物品的細節、質地、體積進行細緻刻畫、描繪。若是我們從更早時期——比如此前節目中介紹過的,約公元前20000萬多年前,舊石器時代的人們在西班牙阿爾塔米拉岩畫作番比較,就會發現這時期希臘的畫家們,幾乎犧牲了所有的細節、色彩、生命力、體積感,以及準确的造型能力,而演變成了一種類似于文字似的象形符号。

但若是能平心靜氣地想,這些對自然物像進行高度提煉的作品,并不乏生動和有趣。實際上,從上個世紀初開始,西方以畢加索、馬蒂斯為代表的現代畫家們,也開始從這些原始人,留下的作品中來獲得創作靈感。這段漫長的藝術之旅似乎帶着一種輪回的宿命——人類的審美觀從20000年前舊石器時期的具象寫實,發展到此後新時期時代末期的抽象概括的繪畫風格,然而,又從上個世紀初當現代人類再次将抽象、表現作為一種時尚的繪畫語言。

作為西方現代繪畫具有開拓性的大師們,畢加索們試圖擺脫此前,自文藝複興以來所形成的繪畫程式,重新審視繪畫本身。開始用最簡單的線條和色塊表現出各類複雜的自然對象,其創作的形象也有一種稚拙、簡率的美感。藝術評論家們一直無法說清楚,原始主義對于畢加索到底産生了多麼重要的影響,但是可以肯定的是,他們與新時期時代的原始人一樣,發現了一些相同的規律:用最簡化的線條和幾何體展現描繪對象的基礎外形。

畢加索為他立體主義成名之作《阿維尼翁的少女》所創作草稿,其中他所畫的人體上半身,就是一個簡單的三角形,多麼類似于公元前700左右“新希臘人”們在祭祀陶瓶上的傑作啊。

從公元前8世紀到公元前6世紀,或者說是荷馬時代之後,到公元前5世紀希波戰争之間的這段時間,古希臘藝術進入了所謂的“古風時期”(Archaic period)。

這一時期對于希臘社會來說,是一個新與舊、模仿與創新共融的時代,大陸現代經濟學家顧準在《公元前8—6世紀的希臘世界——城邦制度的最後完成》中所總結的,這一時期的希臘社會發生了兩方面的劇烈變化:

其一是希臘人從小亞細亞及本土出發開始四處殖民,四處擴張的結果是建構了一個以希臘本土為中心的“地中海上的希臘世界”;

其二是在希臘本土上,原始部落漸漸形成了城邦。“黑暗時代”之後的希臘世界中,文明中心由小亞細亞轉移到希臘本土。希臘人在各地建立了139座奴隸制城邦,其中最為著名的便是雅典和斯巴達。

因為希臘處于地中海的貿易樞紐,與東西方的貿易交往頻繁。希臘藝術家們開始學習、借鑒埃及、巴比倫、印度等地藝術成就,但他們并非像埃及人那樣墨守成規,開始打破傳統、大膽嘗試,從中孕育出自己的藝術風格。

這一時期留下的希臘藝術作品,不再像荷馬時代那樣局限于一些小的雕像,而是開始嘗試一些大型人體塑像,他們極力想要塑造出自己心中的理想形象。日後希臘雕刻中最突出的人體雕刻技法,也就是從這一時期開始了最初的探索,是以也有人說,真正的古希臘雕刻藝術史,應從這一時期開始。

考古發現的公元前7世紀中期的一些雕像,接近真人大小,大多以本地的年輕人作為模特。這時期的男性雕像被稱為庫羅斯(Kouros)大多為裸體,他們相信男人的身體是神聖的。而女性雕像科雷(Kore)則穿着有褶皺的連身長袍。

西方藝術史9:幾何風格與古風式微笑,為畢加索和奧特曼帶來靈感

Kore

這些雕像有些類似于古埃及的塑像,他們依然保持了正面率,顯得生硬質樸。若是你仔細觀察,就會發現這些立像的面部幾乎都帶着同樣的、兩邊嘴角上翹的微笑。這種微笑看上去有些程式化,甚至與面部表情并不協調,這種不自然的微笑透露出一種神秘的氛圍。

上世紀的日本動漫設計師成田亨(1929—2002年)在設計奧特曼的臉部時,就參考了這種微笑。在他的設計理念中,奧特曼的身軀應當是具有簡單、純粹之美的秩序感。是以這位來自M78星雲的光之巨人,他的嘴角總是浮現出一絲嘴角上揚的微笑。

這微笑讓代表宇宙秩序的奧特曼,看上去更有力量。成田亨之是以讓奧特曼長出這麼一張嘴,因為他認為“真正的強者在戰鬥中應當是帶着一絲微笑的”。

在藝術史上,人們将這種微笑稱為:“古風式的微笑”。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