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物對于我們現代人來說意義重大,不僅是因為它們價值連城,更是因為通過文物能還原曆史背景,給考古專家帶來了許多的研究價值。
過去人們對于曆史總是充滿着好奇,隻能通過曆史書或是曆史電視劇了解一二,但是電視劇畢竟是虛構的多,讓後人不能很好的了解。

後來有了考古專家的出現,隻要進入墓中進行研究,就能得知是屬于哪個朝代,以及在那個朝代人們的生活背景。
衆所周知,帝王的陵墓規格都是非常高的,不僅陵墓要建造的輝煌有氣派,還要在墓中放入價值連城的文物,以此來彰顯自己的地位。
可以說帝王們在年輕時就已經着手建造,不僅要付出大量的人力,還要付出大量的金錢,就比如慈禧太後的陵墓,第一次建造花了6年,不滿意後又拆了重建,又花了13年,其中花費的真金白銀更是難以估量。
其實,陵墓建造得越輝煌,對于考古專家來說越興奮,想必墓中的奇珍異寶也是不計其數,對于國家來說也是不小的收獲。
1979年,江蘇省天山鎮的勞工正在進行一個工程,在開采的過程中,他發現地面上出現了一個黑漆漆的大洞,這可把他吓壞了。
這位勞工連忙告訴了當地的文物局,考古專家們接到消息後立馬來到了施工的工地上,經過考察确定這是一座古墓。
這讓考古隊十分興奮,于是繼續發掘,通過墓中的情況得知,這是一座西漢時期修建的陵墓,墓主人就是漢武帝劉徹的兒子劉胥,這是一座夫妻合葬墓,墓中還葬着他的夫人。
此幕坑深18米,東西寬23米,南北長28米,墓道長60米,墓室填土約兩萬方。考古專家在墓中發現了許多價值連城的文物,其中最有代表漢代高等級禮儀的楠木壘成的“黃腸題湊”和“金縷玉衣”殘片。
金縷玉衣是漢代規格最高的喪葬殓服,是穿戴者身份等級的象征,大緻出現在西漢文景時期。在當時,人們比較迷信,認為金玉能使人的精氣不會外洩,使屍骨不腐,可求來世再生,是以玉器在漢代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由于金縷玉衣象征着帝王貴族的身份,有着非常嚴格的制工藝要求,從外觀上看玉衣的形狀與人體幾乎一模一樣,并把玉片按照人體不同的部分設計成不同的大小的形狀,再用金線相連,制作一件玉衣的費用相當于當時一百戶中等人家的家産總和,足以看出它的珍貴,即使是金縷玉衣殘片那也是價值連城。
除了金縷玉衣殘片,最讓考古專家們驚歎的是“黃腸題湊”,它可以說是規格最高、最宏大的葬墓了。
在劉胥的陵墓中,一共使用了856塊木頭,而且全都是上好的金絲楠木,對于金絲楠木,想必大家都有所了解,這是中國特有的珍貴木材,不易變形和開裂,在陽光下,木材表面會金光閃閃,有金絲浮現,而且還有淡雅的幽香。
金絲楠木一直是皇家高貴的家具用材,因為數量少、生長極慢,是以十分珍貴。在幾年前,一塊金絲楠木就價值2000多萬,如果按這個價錢計算的話,那麼劉胥墓裡的金絲楠木最起碼值171億元,這個數字真是讓人匪夷所思了。
除此之外,劉胥的墓中還出土了大量的玉器、陶器、銅器、木雕等文物,這次的發掘對于考古專家來說收獲不小,幸好沒有被盜墓賊發現,否則這麼多值錢的文物又會被盜墓賊洗劫一空,對于國家來說損失慘重。
參考資料:
《金縷玉衣》
《黃腸題湊》
聲明:内容文字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部分圖檔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告知删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