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龍,一直都是中國人的圖騰,是中華民族的象征。
是以,在封建時代,龍一直都是作為皇權的象征,皇宮所使用的器物也均以龍作為裝飾,不少出土的文物古迹中,也能多次發現龍的形象與記載。
而珍藏于湖南省博物館的一幅畫,就展現出了古人對龍的向往。
同時這幅畫也是大陸經過科學考古發掘的第一件楚帛畫,同時也是大陸至今為止發現的年代最早的帛畫。
它就是-----《人物禦龍圖》。
一幅畫,到底有何稀奇?
《人物禦龍圖》是戰國中晚期佚名創作的絹本水墨淡設色畫作,這幅畫主要描繪着墓主人乘龍升天的情景,以絹為地,呈長方形,長37.5厘米、寬28厘米。
而畫面中的男子,應該就是按照墓主人的形象來臨摹,頭戴高冠、身穿博袍,腰佩長劍,手執缰繩,側身而立,臉上還有胡須。
屈原曾在《楚辭·九章·涉江》記載----“帶長铗之陸離兮,冠切雲之崔巍”,是以這幅男子應該屬于楚國人。
(畫面中的男子形象/湖南省博物館供圖)
而這位男人手執缰繩,駕馭着一條巨龍,這條龍高昂龍頭,又翹起長尾,龍尾還立着一隻仙鶴(也有人說是白鹭),整體看上起像似一條舟。
而在畫的上方為輿蓋,三條飄帶随風拂動,左下角還帶着一條鯉魚,整幅畫的飄帶、人物衣着以及手中牽着的缰繩,都是由左向右拂動,随風飄過。
整體看上去,這位男子是架着一條龍升天,也反映出楚國文化的浪漫主義氣質,人死後靈魂不滅,乘龍天遊或乘龍升天的一種願望。
(帛畫整體白描圖/湖南省博物館供圖)
這幅作品,差點被盜墓賊盜走
《人物禦龍圖》出土于長沙子彈庫楚墓一号墓穴,這個墓穴曾在1942年遭到盜墓賊盜掘。
當時盜墓賊将墓穴裡的國寶級文物楚帛書(又稱“楚缯書”)盜走,并轉賣出去,後在美國流失,現儲存在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
而1973年,湖南省博物館成立一個專家考古隊伍,對長沙子彈庫楚墓重新挖掘,在挖掘過程中便發現《人物禦龍圖》等一批文物。
相隔31年之久,為何這幅圖當時卻沒被盜墓賊盜走呢?
原來,當年盜墓賊所盜竊的盜洞,隻是挖到防止随葬物的“邊箱”上部,而墓中的文物并沒有全盜走。
而《人物禦龍圖》當時正好處在椁蓋闆與外棺中間的隔闆上,而且儲存妥當,導緻即便曆經2000多年,帛畫依然還能保持完整。
作為中國早期肖像畫的代表,這幅畫無論從畫技、着色、還是布局方面來看,都已經達到傑出的水準,整體雖說線條簡單,但十分流暢且舒展。
(《人物龍鳳帛畫》)
考古人員将這幅畫,與在1949年出土的、同樣也珍藏于湖南省博物館的《人物龍鳳帛畫》稱為“先秦繪畫藝術中的雙璧”,這兩幅也是大陸至今為止發現的“唯二”兩幅戰國墓葬帛畫。
也正因如此,這兩幅畫也作為戰國時期楚國喪葬習俗的相關重要曆史資料,也展現出楚人信奉“生而為人,死後成仙”的浪漫習俗。
日月交替、四季更疊,即便曆經2000多年,極具神秘的楚地文化,如今依然如此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