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愛與傳承|驚蟄春雷響,萬物敢為鮮

驚蟄春雷響,萬物敢為鮮

愛與傳承|驚蟄春雷響,萬物敢為鮮

春雷驚醒冬眠的大地,春風吹來春天的氣息,迎春花綻放生活的美麗。驚蟄節氣,給你問候的心意,願你每天收獲甜蜜的驚喜!

驚蟄時節 萬物生

Today's jingzhe

愛與傳承|驚蟄春雷響,萬物敢為鮮

驚蟄,又名“啟蟄”,是春季的節氣之一,也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三個節氣。一般在公曆3月5、6或7日。按字面解釋,“蟄”指冬眠,“驚蟄”是指蟄伏在泥土中的生物開始出土活動。驚蟄反映的是自然生物受節律變化影響而出現萌發生長的現象。時至驚蟄,陽氣上升、氣溫回暖、春雷乍動、雨水增多,萬物生機盎然。“微雨衆卉新,一雷驚蟄始。田家幾日閑,耕種從此起。”自驚蟄之日起,農民就沒有“幾日閑”,中國大部分地區進入春耕季節,田間地頭一片繁忙的景象。農耕生産與大自然的節律息息相關,驚蟄節氣在農耕上有着相當重要的意義,它是古代農耕文化對于自然節令的反映。

驚蟄三候 萬物生

愛與傳承|驚蟄春雷響,萬物敢為鮮

1.驚蟄吃梨

在民間素有“驚蟄吃梨”的習俗。驚蟄吃梨源于何時,無迹可尋,也有很多說法,但祁縣民間卻有這樣一則代代相傳的故事。傳說聞名海内的晉商渠家,先祖渠濟是上黨長子縣人,明代洪武初年,帶着信、義兩個兒子,用上黨的潞麻與梨倒換祁縣的粗布、紅棗,往返兩地間從中赢利,天長日久有了積蓄,在祁縣城定居下來。雍正年間,十四世渠百川走西口,正是驚蟄之日,其父拿出梨讓他吃後說,先祖販梨創業,曆經艱辛,定居祁縣,今日驚蟄你要走西口,吃梨是讓你不忘先祖,努力創業光宗耀祖。渠百川走西口經商緻富,将開設的字号取名“長源厚”。後來走西口者也仿效吃梨,多有“離家創業”之意,再後來驚蟄日也吃梨,亦有“努力榮祖”之念。

2、驚蟄打小人

驚蟄象征二月份的開始,會平地一聲雷,喚醒所有冬眠中的蛇蟲鼠蟻,家中的爬驚蟄民間習俗,蟲走蟻又會應聲而起,四處覓食。是以古時驚蟄當日,人們會手持清香、艾草,熏家中四角,以香味驅趕蛇、蟲、蚊、鼠和黴味,久而久之,漸漸演變成不順心者拍打對頭人和驅趕黴運的習慣,亦即“打小人”的前身。是以每年驚蟄那天便會出現一個有趣的場景:婦人一邊用木拖鞋拍打紙公仔,一邊口中念念有詞地念“打你個小人頭,打到你有氣冇定抖,打到你食親野都嘔”的打小人咒語。

3、驚蟄祭白虎

古人以白虎為獸中之王,能夠驅邪,驅百害,每年驚蟄日拜祭白虎,驅百蟲,免受蟲害。同時,在十二生肖當中,有其中的生肖,會犯白虎煞和天狗煞。後逐漸演變成犯白虎煞和天狗煞的生肖,或覺得運氣不順,犯小人的人就會在驚蟄日,祭拜白虎,祈求一年平安順逐,驅除小人與病害。所謂祭白虎,是指祭拜用紙繪制的白老虎,紙老虎一般為黃色黑斑紋,口角畫有一對獠牙。拜祭時,需以肥豬血喂之,使其吃飽後不再出口傷人,繼而以生豬肉抹在紙老虎的嘴上,使之充滿油水,不能張口說人是非。

4、驚蟄祭雷神

驚蟄的節氣神乃雷神。雷神作為九天之神,地位崇高。各地客家均有俗諺雲:“天上雷公,地下舅公。”此語一方面指出了舅父在家族中突出地位,另一方面也暗示雷公是天庭中繼天公之後的重要神祗。在台灣,驚蟄的節氣神是“雷公”。相傳“雷公”是一隻大鳥,而且随時随地拿着一支鐵錘,就是他用鐵錘打出隆隆的雷聲,喚醒大地萬物,人們才知道春天已經來臨了。

5、客家人炒蟲

驚蟄日驅蟲、除蟲、吃蟲的習俗,起源非常古老,許多少數民族都還保留着與客家“炒蟲”類似的傳統。客家民間則以“炒蟲”方式,達到驅蟲的功利目的。驚蟄這一天,閩西古汀州地區客家人,或在熱水中煮帶皮毛的芋子,或炒豆子、炒米谷。民間認為這樣可以消滅多種小蟲,故俗語稱“炒蟲炒豸,煞(煮)蟲煞豸”。驚蟄是冬眠昆蟲開始複蘇活動之時,是以客家先民主張早期滅蟲。驚蟄日,汀州客家還有做芋子闆或芋子餃吃的習俗,以芋子象征“毛蟲”,以吃芋子寓意除百蟲。

驚蟄養生 萬物生

春雷陣陣驚春夢,一晃不覺驚蟄到。時光飛逝如流水,不可享樂在今朝。拼搏向上立志早,成功幸福懷中抱。祝你驚蟄勁頭足,學習生活步步高!

-END-

圖:網絡

文:李鑫潼

編:葉慧敏

審:曾媛、陳亞冉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