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紅星閃閃放光彩 理想信念記心頭

作者:光明網

作者:李燕男(青年學者、文學評論家)

本期主題:

《閃爍的紅星》

電影《閃紅星》改編自作家李心天同名小說。1974年,以"紅五角星"為标志的第81家電影制片廠,将潘東子的故事搬上銀幕,迅速掀起了國内的"紅星熱"和"潘東子熱"。潘東子勇敢而堅定的精神品質激勵着人們銳意進取。《閃紅星》閃耀着中國電影産業,再閃耀着中國舞蹈界,閃耀着中國紅色文藝之路。幾十年來,《閃紅星》曆經考驗,不斷為觀衆帶來取之不盡的精神力量。

紅星閃閃放光彩 理想信念記心頭

在長征路上,有一群年齡在九歲到十七歲之間的孩子,他們是長征中的一個特殊群體,被親切地稱為"紅鬼"。他們像成年人一樣,跋涉過山、雪山、草地,完成了照顧傷員、做宣傳工作等各種任務。張朝旭1979年的雕塑《紅軍宣傳員》創造了一個從事宣傳工作的"紅魔鬼"。他面帶微笑,開朗樂觀,充滿革命精神,不怕困難,積極向上。光明日報記者 李雲正/蓋蒂圖檔社

編者按:

自古以來英雄走出少年。在中國文藝史上,中國文藝工作者創造了許多革命英雄的經典形象:《唱兩頭小牛》(1942年)中的王二、電影《雞毛信》(1954年)中的海娃、《小兵張甲》(1963年)、《閃紅星》(1974年)中的潘東子......它們已成為幾代人的記憶。其中,《閃紅星》講述了潘東子在紅星下長大的故事,他飾演少年英雄的形象,伴随着《紅星如我去戰鬥》《穎山紅》《紅星之歌》經典旋律,深深地印在人們的腦海中。這顆閃閃發光的紅星照亮了幾代兒童和年輕人的道路。《閃紅星》不僅載入中國經典電影史,還不斷被改編成電視劇、卡通片、舞劇等,傳承紅血脈,彰顯時代價值,鼓舞觀衆在不同時期閃耀紅星的光芒。

紅星閃閃放光彩 理想信念記心頭

電影《閃爍的紅星》的海報。潘東子,一個小小的英雄,已經成為幾代孩子敬佩和學習的榜樣。資訊圖檔

優秀的文藝作品始終承載着時代精神,刻畫着不同時代人們的文化需求和審美訴求。

1974年,電影《閃紅星》上映,由普通觀衆拍攝。影片以第二次國内革命戰争的曆史背景為基礎,講述了"黨的孩子"潘東子的故事,他在艱難困苦的環境中,接受了黨的教育和幫助,逐漸成長為革命英雄。"潘東子"這個角色長期停留在人們的心中;"紅星閃耀榮耀,紅星亮暖心靈""小竹排河中遊,青山兩岸"之歌,也伴随着世代中國人的精神成長。長期以來,《閃紅星》不僅給人們帶來了豐富的精神滋養,更是屹立于中國文藝史上的新标志和路燈,供以後人們引路,照亮前方。

紅星閃閃放光彩 理想信念記心頭

動畫電影《紅星紅星戰士》采用生動活潑的動畫表現形式,其豐富的藝術語言感豐富了原作,凸顯了革命故事的勵志内涵。資訊圖檔

1. 從紅軍帽到中國兒童文學新品

1974年春天的一天,兩個來北京火車站前取車的男人發現火車晚了幾個小時。沒有微信,沒有時間發抖,兩人一起面對月亮和星星,在他們等待的幾個小時裡唱了一首歌大約100次。

後來,這首歌被命名為《紅星我去戰鬥》,作為國慶上映的電影《閃紅星》插曲,在全國各地演唱,曆經近半個世紀,回響了幾代人的心。

紅星閃閃放光彩 理想信念記心頭

電影"閃爍的紅星"的照片。潘東子從"黨子"成長為革命戰士的經曆,其實是紅星下閃耀的年輕英雄們的共同反映。資訊圖檔

等公共汽車的兩人是音樂家傅榮臣和歌手李雙江。他們都三十多歲了。2016年,作者在哈爾濱的傅未辰工作坊上聽到了這段話,這也加深了我對這首歌的印象。

《紅星如我去打仗》旋律具有濃厚的山歌風格,優美、悠揚、溫柔,充滿簡約的當地氛圍,歌詞從現場、路面,逐漸高漲,直到"革命世代如潮,去跟黨"。以"粉碎舊世界萬惡萬惡,萬裡江山燦爛"的革命意志來表達,暗中比對詩歌的含義,營造出強烈的畫面感,讓聽衆如周杭江如風吹拂,突然誕生了幸福而壯麗的感覺。作為電影《閃紅星》的一集,它的基調與影片的融合,有力地渲染了影片的紅色主題和氛圍。

紅星閃閃放光彩 理想信念記心頭

1974年,新疆人民出版社出版了《閃爍的紅星》的衛文版。資訊圖檔

電影《閃紅星》改編自李心天同名小說。李新天是中國著名的兒童文學作家。1929年出生于江蘇省延甯市,1957年開始出版作品,畢生投身于文學事業,塑造了一批"革命英雄"形象。1972年出版的《閃亮的紅星》是其代表作。

說到這本書的誕生,我們不得不把時間設定回1961年的春天。當時,中國兒童出版社的編輯找到了陸軍快車高中的老師李新天,請他為孩子們寫一本書。巧合的是,李新天在課堂上教了一個孩子,在戰争年代與父親失去了聯系,新中國成立後,他摘下了父親的紅軍帽,找到了父親。這個故事給了李新天創作靈感。他在兩年多的時間裡完成了這部小說,命名為《戰鬥的童年》,并寄給了中國少年兒童出版社。在修訂過程中,手稿因某種原因而停止。

紅星閃閃放光彩 理想信念記心頭

1976年外文出版社出版的印地語版《閃爍的紅星》。資訊圖檔

直到1970年,人民文學出版社給李新天寫了一稿,他才再次出版了《戰鬥的童年》一書。1971年11月,李新天受人民文學出版社邀請對手稿進行潤色,在出版社社長王志遠的建議下,他修改了小說的結尾,删除了冬天兒子父子遇見大團圓的結局,代替了一封有意義的信作為結尾,并将書名改為《閃紅星》。就這樣,一部經過十多年磨砺的中國兒童文學新品,終于誕生了。

紅星閃閃放光彩 理想信念記心頭

1977年,青海國家出版社,藏文版《閃爍的紅星》。資訊圖檔

這是一部感人的作品,通過對革命鬥争的描述反映了人性和情感。小說出版後,受到讀者的廣泛歡迎,全國有18家出版社印刷紙質,印刷量達到數百萬冊,一次洛陽造紙價格昂貴。

1991年,小說《閃紅星》入選江西21世紀出版社《紅圍巾書架》;

《閃紅星》重印後再版再版,成為長期暢銷的經典兒童文學。據統計,從1972年開始到2014年,小說《閃紅星》至少出版了29個中文版,一個盲文版,還翻譯成英文、法文、德文、日文、西班牙文、越南文、羅馬尼亞文等語言。這位法國翻譯家不僅憑借小說獲獎,還與李心天成為文學好友。

紅星閃閃放光彩 理想信念記心頭

1980年,人民出版社第二版《閃爍的紅星》。資訊圖檔

由此可見,小說《閃紅星》不僅在中國産生了巨大的影響,而且在傳播中國當代文藝名著、幫助外國人了解中國革命史、促進中外文化交流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潘東子成為孩子們的榜樣

在1970年代,廣播和電影是重要的媒體,與今天的網際網路一樣強大。小說《閃紅星》出版後,在中央人民廣播電台連續播出。在無線電波的幫助下,潘東子的故事傳遍了整個祖國,吸引了無數人。其中,有81家影制片廠攝影師張東良。

聽完收音機後,他找了一本小說仔細閱讀,并推薦給81工廠上司。1973年下半年,第81工廠獲準拍攝由王威林建、陸竹國改編、李軍、萊昂執導的電影《閃紅星》。

紅星閃閃放光彩 理想信念記心頭

大型芭蕾舞劇《閃爍的紅星》是中國芭蕾舞劇藝術語言的集合

在選拔過程中,主角潘東子曾經找不到合适的人選。有一天,李軍導演在北京電視台播出的兒童節表演中看到一個眉毛大、活潑可愛的孩子。他的心動了,經過多次詢問,孩子接到了81工廠的試鏡,并把孩子的照片發給李心田看。大家對虎頭孩子很滿意。就這樣,潘東子的重任重擔就落到了少年朱新雲身上。為了飾演潘東子,希望新雲學會砍柴、裝柴、扛槍,聽隊老師講解故事情節,認真琢磨角色,尋找感情,最後把一部令人印象深刻的《潘東子》搬上銀幕,也永遠刻在觀衆的心中。

1974年10月,電影《閃紅星》上映,引起全社會轟動,人們争先恐後地觀看、贊不絕口,在北京賣出了九張。朱德同志看了這部電影,特意為孫女寫了"閃紅星"四個字。

值得一提的是,片中"潘東子"的表演真實細膩。無論是面對胡涵三強的決定,還是在山中張開杜鵑都迫不及待地來到父親的傷心,祝大家表現新好運進木三分,令人難忘。各地掀起了一場"紅星熱""潘東子熱"。這位革命英雄成為當時孩子們的偶像和榜樣。朱新雲後來回憶說,走在街上時,經常喊道:"哎呀,潘東子!一位觀衆回憶說,他曾到河南和山東看過那顆"閃爍的紅星",有一次帶着他的小夥伴跑了十幾裡去看《潘東子》,并要求家長給自己準備一件潘東子式的軍裝和紅色的五星紅領。1978年,作家劉厚明通路坦尚尼亞。一天晚上,他看到一個鐵路建築工地在播放電影《閃爍的紅星》。釋出後,觀衆情緒激動,熱烈鼓掌,高呼口号。譯者告訴劉厚明,口号是"向潘東子學習,把鐵路修好"。

魯迅先生,最早将"典型"的概念作為中國近代文學史上的文學理論引入,曾經用"拿形形色色,綜合一個"來說明典型人物的創作。毫無疑問,"潘東子"是革命英雄的典型代表。在中國新電影史上,《閃紅星》并不是唯一一部展現革命英雄的作品。據統計,從1949年到1966年,中國創作了39部兒童電影,其中約20部以戰争英雄和革命史為主題,約20部。在《閃爍的紅星》之前,中國電影人已經成功地創作了《雞毛信》(1954)中的兒童團團長海瓦和《小兵張甲》(1963)中的嘉子形象。然而,《閃紅星》還是憑借一絲不苟的藝術追求和真誠的創作态度,用《潘東子》這一極具辨識度的典型形象,豐富了當代中國小英雄的形象,給人們帶來了獨特的欣賞體驗。

3."紅星"是電影與觀衆之間的"密碼"

電影《閃紅星》的成功,當然離不開原著小說奠定的堅實基礎,但也要歸功于電影創作者的改編,以及它的視覺呈現。

小說《閃紅星》是寫到紅軍長征北上抗日,離開江西革命基地,留下當地紅軍戰士的孩子潘振山在黨組織和革命群衆的關懷和教育,在革命鬥争中風雨演練成長的故事。

文學和電影是兩種不同的藝術形式,可以共享主題或主題,但必須遵守各自的藝術語言和文法。王總說:"一部電影,到底要向觀衆宣傳什麼樣的想法?或者作品的想法在哪裡?也就是說,如何深刻了解和挖掘作品中反映的奮鬥生活,如何對其進行提煉和典型化?這是作品意境的重要組成部分。這是我們開始改編《閃爍的紅星》時的亮點之一。經過慎重考慮,電影創作者決定以潘東子在閃亮的紅星下成長為電影的中心,然後圍繞情節的組織中心,剪裁素材,對小說的人物進行調整和合并,時間跨度适當縮短,強化潘東子的自我成長意識,努力突出一條"走革命之路", 根據革命長"少年英雄"的需要。

是以,與小說相比,電影的沖突更加集中。在小說中,"複仇"和"尋父"是兩條線索,影片聚焦于"奮鬥",用潘東子學習奮鬥,敢于奮鬥,善于奮鬥的課程,勾勒出一位革命英雄的精神成長之路。影片以潘東子的第一人稱視角,加上他成人的記憶作為旁白。影片雖然聚焦于革命鬥争,但充分考慮到觀衆接受兒童電影的特點,并沒有讓兒童作為主角直接闡釋革命的真理,而是将其包含在兒童的經曆和感受中。在革命史上也可以找到許多情節。比如潘東子穿着棉質衣服把鹽水浸泡到水裡欺騙敵人,送到山上的紅軍手中,取材于蘇聯地區鬥争的真實故事。這樣的處理,增強了影片的紀錄片和傳記色彩,更容易引導觀衆進入劇情,與冬子分享悲傷,深化共同感受的藝術效果。

作為光影的藝術,《閃紅星》充分發揮了影像的長度,貼近了片名中的"紅星"字樣,充分利用了火、穎山紅、血、紅旗等"紅"元素,渲染場景、烘烤情節、刻畫人物,讓《紅星》成為貫穿全片的視覺線索, 也成為影片精神内涵的象征。比如,紅軍遠征時,胡漢三回來時,潘東子的眼睛閃爍着工農主政木牌上的紅星,窗外挂着紅星,列甯國小課本上的紅星;可以說,《紅星》已經成為了影片和觀衆之間的"密碼"。看過"閃紅星"的人看到耀眼的紅五星,腦子裡自然會出現潘東子的形象。同時,影片使用了大量的橫向鏡頭。比如宋大發和潘東子乘竹筏順流而下,山上種滿了野竹紅花,河水清澈,鳥鳴聲,這些場景讓這種革命文化作為電影的背景色彩,誕生了許多中國審美獨特的情操追求,提升了整部電影的抒情風格。這一切,為電影的經典之路奠定了基礎。

在随後的日子裡,《閃紅星》作為中國電影史上光輝篇章,一再受到诟病。據統計,僅在1975年左右的小說和電影《閃紅星》出版了多達7種的評論集,這引發了兒童文學和兒童電影評論的小高潮,已成為我國兒童文學藝術史上罕見的現象。1980年,第二屆全國兒童文學創作獎(1954-1979),電影《閃紅星》獲得二等獎。2004年,中宣部、教育部等社會推薦"100部愛國教育片","閃亮紅星"當中。2005年,在中國電影百年紀念之際,中國影評人協會等推出了"中國電影100部經典銀幕形象"評選,《潘東子》也在榜單上。随着網絡的發展,在各個網站上制作的"革命片"經典片""紅片"等推薦榜單,"閃亮的紅星"一直是"必看片"。

4.《閃紅星》《潘東子》成為紅藝大IP

随着時間的流逝,《閃紅星》和《潘東子》一起,成為紅色文藝的大IP。不同時期的藝術家結合時代的審美變化,用各種方法加以改編,再為各種類型的藝術作品創作,在挖掘和豐富内容的同時,用優秀的作品滿足不同時期人們的精神文化需求, 提升幾代中國人的精神力量。

在影視藝術方面,2007年,電視劇《閃紅星》開播。這些作品充分回應了小說的主題和電影的情節線索,同時發揮了電視劇比叙事和内容表現更長的優勢,這個知名故事講述得更加豐富,而新一代的《潘東子》也辜負了人們的期望,其銀幕形象得到了觀衆的認可。同年,動畫電影《閃紅星紅星戰士》上映,影片運用生動活潑的動畫表達,藝術設計豐富多彩,以奇觀為導向的場景有效推動了劇情的發展,其豐富的藝術語言感在豐富的原創中,凸顯了革命故事的勵志内涵。在這部作品中,年輕歌手徐飛給潘東子配音,祝願新的交通到潘東子的父親畫外音,原來胡漢三人組演員劉江更以八十歲出山為動畫版的畫外音,這樣作品在緻敬經典的同時,增添了不少時代的色彩。

在舞台藝術中,"閃閃發光的紅星"也很受歡迎。世紀之交,上海歌舞團推出了舞劇《閃紅星》,由舞者大豆主演。面對用舞蹈語言表達革命性主題的艱巨挑戰,編舞家力求結構清晰,動作簡單,将舞蹈技巧運用與角色性格發展相結合,最大限度地發揮肢體語言表達情節和細節的能力,交出滿意的答案。正如著名舞蹈評論家石華軒所說:這部作品結構精緻,風格簡約。編舞不拘一格,随便搭便車,盡可能多地展現人物的心境,同時融入作者-當代人對老故事的演繹,展現了舞劇概念的重要創新和進步。"盡管我是原作者,但我作為普通觀衆來看過這部劇,整個過程我流了兩次眼淚,"李在一次專程去看這部劇後說。當時我想,休息後一定要抱豆子,就是他,我寫了潘東子直播。"在2000年10月舉行的第二屆中國舞蹈'蓮花獎'獎中,舞劇《閃紅星》獲得舞劇金獎和最佳編舞獎,并包括優秀表演獎、優秀作曲獎、優秀燈光設計獎、優秀服裝設計獎等獎項。這部作品還獲得了中宣部第八屆"五一工程"獎,以及第十屆文華獎。

近二十年後的2018年,該劇導演趙明為上海芭蕾舞團排練了大型芭蕾舞劇《閃亮的紅星》。在這部作品中,趙明融入了自己的藝術生涯,調動了生命和藝術的積累,有意識地與這紅色IP對話,将自己的生活、藝術、革命感融入了"潘東子"的形象。該劇從《潘東子》成年後的角度回憶過去,講述内心的故事,保留《紅星歌》《穎山紅》《紅星射我打"》等經典音樂,通過舞美、服飾、燈光等藝術手段,展現紅軍戰士酷炫璀璨的姿态, 重塑潘東子的舞台形象,用中國芭蕾舞的藝術語言表達中共的革命精神。評論家于平稱贊它是"閃耀在中國酒吧上的'紅星'"。

同樣值得一提的是兒童平劇《閃紅星》(2005)。平劇表演離不開節目和風格,以及歌劇舞台的文字特點,這些都對創作者提出了考驗,也為潘東子展現出新的藝術風格創造了條件。潘東子的演員張坤将潘東子根據娃娃和小武生的回歸,運用"分包"、"高"和"舉"等傳統手法,塑造少年英雄的形象。同時,考慮到小觀衆的欣賞需求,他努力使台灣的歌詞活潑活潑,诙諧自然,演唱加工接近兒歌,以直率和清晰的導向,受到小朋友的歡迎。

回顧曆史,革命英雄是中國新文藝史上輝煌而有趣的創造,在精神的制高點上,時代從來不是統治者,從牛郎王兩個小,小英雄雨,到海娃、佳子、東子,還有草原英雄姐姐,立志不老, 革命不分老少,他們的故事給人力量和信心,鼓勵人們熱愛愛黨,堅定目标,銳意進取。從這些經典革命英雄的形象中,我們也可以清楚地看到中國社會主義文藝創作的基本規律。

創作是文藝的中心環節,典型的高度代表着文藝的高度。如今,從李心天開始創作"閃紅星"計數,剛經曆過一個兒子,如果從潘東子登上大銀幕,已經将近半個世紀了。立足新階段,推動文藝高品質發展,兒童文藝創作是一個不容忽視的重要方面。随着時代的變遷,文藝創作的主題風格和方法變得更加豐富多彩,人們的審美訴求和藝術偏好趨于多樣化,但文學藝術反映時代主題、振奮民族精神、滋養人民心靈的作用和使命卻沒有改變。在建黨一百周年之際,新時代的文藝藝術家們要總結借鑒古典文學作品創作和塑造經典人物的經驗,進而更多地展現新時代的優秀作品和典型形象,創造文學巅峰。

光明日報 (2021年6月14日)

來源:Guangming.com-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