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業系統性能分析介紹
(1)使用者響應時間(RT) = 伺服器響應時間+網絡時間
(2)系統完成一次請求或者響應任務時,還與硬體裝置、系統設計、網絡拓補圖,内部網絡連結裝置如交換機、路由器等接入裝置,以及路由的處理政策,網線線路等多方面有關。當系統出問題時,我們需要從應用程式、操作程式、作業系統、伺服器裝置、網絡環節、系統資源等多方面綜合排查,定位分析問題,然後幾種解決問題。第九章 性能監控診斷 -
系統性能分析思路
(1)總體來說,我們會從一下幾塊來分析系統性能:整體系統CPU使用率、記憶體使用率、磁盤I/O的使用率和延遲、網絡使用率
2.1 系統性能分析因素-CPU
(1)在做系統性能分析前,首先我們要了解系統處理器的情況,如邏輯處理器、 處理器型号、主頻率、cache大小、是否支援超線程技術等資訊。
(2)除此之外,CPU的使用率也是我們需要關注的名額。
2.2 系統性能分析因素-記憶體
(1)在系統性能因素中,記憶體的大小也是影響系統性能的一個非常核心的名額。當可用的記憶體太小,系統程序會被阻塞中,應用也将會變得非常緩慢,有時候會失去響應,嚴重的可能會觸發系統的OOM(記憶體溢出)進而引起應用程式被系統給殺死,更嚴重的可能會引起系統重新開機。
(2)虛拟記憶體也是在記憶體裡面我們需要考慮的性能名額。虛拟記憶體一般設定為實體記憶體的兩倍。(也要根據實際情況)
2.3 系統性能分析因素-網絡
(1)系統應用之間的互動,尤其是跨機器之間的,都是要基于網絡的,因為網絡帶寬、響應時間、網絡延遲、阻塞等都是影響系統性能的因素。
2.4 系統性能分析因素-I/O
(1)通路應用離不開系統磁盤資料的讀寫,I/O讀寫的性能直接會影響系統程式的性能。針對I/O場景模型,我們要考慮的有IO的TPS、評價I/O資料、平均隊列長度、平均服務時間、評價等待時間、IO使用率(磁盤的Busy Time%)等名額。
2.5 系統性能分析因素-總結
(1)很多時候,一些系統因素之間是互相依賴的,任何一個處于高負載狀态,都可能導緻其他的資源受到影響。是以,在我們進行系統性能分析的時候,要确定系統所對應的應用類型:IO Bound(IO 範疇)就是一個大量資料處理的過程,比如資料庫軟體。CPU Bound(CPU 範疇)一般都是高負荷的CPU占用,比如 web server。不管什麼範疇,系統分析思路就兩種:自頂向下和有底向上。
3. 瓶頸門檻值分析思維導圖與手冊
(1)CPU定位分析
(2)記憶體定位分析
(3)網絡定位分析
為了減少網絡的影響,一般都在區域網路中測試。
(4)I/O定位分析
4. Linux系統性能分析思路與實踐
待續。。。
5. Windows系統性能分析思路與實踐
(1)性能螢幕(performance,檢視實時的性能資料) 和 資源螢幕(resmon.exe,用于了解程序和服務如何使用系統資源)。
6. Tomcat監控之Probe
7. Mysql監控之MONyog
8.監控JV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