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位元組跳動創始人張一鳴成為中國第二大富豪的消息沖上熱搜。
面對優秀的人,我們總是好奇他的父母是怎樣的。

除了羨慕别人家的孩子,父母還可以這麼做┃山伯教育
張一鳴的父親一開始在市科所工作,母親是醫護人員,後來父親開了一家電子産品加工廠。
小時候,父母最常聊的話題,是雙方的朋友在國外做出了什麼産品,搞了什麼技術發明。
可能是受父母影響,小時候的張一鳴就對科技非常感興趣。
于是,父母就給他講科學家發明創造的有趣故事,帶他到新華書店買科技方面的書籍。
有人說:孩子的教育從出生就開始了。
深以為然。
孩子自睜開雙眼看世界那刻起,就開始了一生的學習。
而父母是離孩子最親最近的人,一言一行都産生着影響力。
父母的教育裡,藏着孩子的未來。
01.與其羨慕别人家的孩子,不如學習别人家的父母
2017年,能夠背誦2000首古詩詞的16歲女孩武亦姝,在《中國詩詞大會》第二季的總決賽舞台上勇奪桂冠,大獲全勝。
2019年,她又以613分(上海聯考滿分660分)的好成績位列上海考生第77名,成功考入清華大學。
見過她的人都這樣評價她:冷靜沉着,實力超群,氣質如蘭。
無疑,武亦姝是讓人豔羨的别人家的孩子。
但是,你可知道,國小時的武亦姝可不像我們現在看到的這樣。據老師說,那時候她不好好寫作業,敷衍了事,性格頑劣,成績墊底。
父母知道後,也曾一度焦慮頭疼。
考慮到女兒的未來,武亦姝的父親做了一個看似簡單卻很難的動作,那就是堅持每天下午4:30就關掉手機,也不再玩自己喜歡的象棋。而是從孩子的興趣入手,每天陪着孩子一起讀書、學習。
日複一日,年複一年,他找到了适合孩子的學習方法,用辛勤的付出和用心的陪伴,成就了今天的武亦姝。
每個優秀孩子的背後,都有父母的奮力托舉。
試想,如果當初面對女兒的成績墊底,武父選擇放任自流,或者批評指責,會有今天全民關注、氣質出衆的國民才女嗎?
我們總是羨慕别人家的孩子,卻不曾想過:孩子是父母親手澆灌的花朵,别人孩子優秀的背後是其父母的辛勤付出。
下次,當我們再看到優秀孩子的時候,除了羨慕,更應該做的就是向人家的父母學習。
學習人家的方式方法、學習人家的用心程度。畢竟,教育也是需要方法論的。
與其羨慕别人家的孩子,不如改變自己,改變自己的教育方式,改變自己的陪伴方式,讓自己成為更好的父母,你将收獲更優秀的孩子。
02.與其盯着孩子的缺點,不如主動發掘其優勢
《朗讀者》第二季中有這樣一段話:
每個人都有各自的天分,如果我們一定要用會不會爬樹,去衡量一條魚的能力,它會很絕望的。
惠若琪,中國女排前隊長、世界冠軍、奧運冠軍。排球技術一流,人也長得漂亮。
但是,你知道嗎?就是這麼一個堅韌、有力量、敢拼搏的女孩子,也有過迷茫苦惱的時候。
惠若琪曾經在《星空演講》中,講過自己小時候的故事。
惠若琪的爸爸身高1.97米,媽媽1.70米。是以,從出生時起,她就比同齡孩子個子高。
但是個子高非但沒有給她帶來欣喜,反而讓她苦惱過很久。
小時候,因為個子高,經常受到同學們的取笑。
每當轉入一個新的學校時,她都要很賣力地跟别人解釋半天:我不是留級生,我隻是個子長得比較高而已。
後來,偶然間進了排球隊。她仿佛一下子找到了組織,她發現身邊的女孩都是個子高高的,自己的身高不再是别人取笑的事,反而成了可以引以為傲的優點。她終于找到了自信和歸屬感。
可見,即使優秀、有天賦如惠若琪,在不适合自己的環境裡,也會感到沮喪。
每個孩子都懷有天賦,不能用同一個标準去衡量所有的人。
大海裡有鲸魚、有海獅、有章魚、有海豚,如果你的孩子是鲸魚,就讓做一隻鲸魚,如果他是海獅,就讓他做一頭海獅,不要輕易改變孩子的樣子。
也許你的孩子跳舞沒有别人好,會不會她特别喜歡畫畫呢?
也許你的孩子比較調皮,會不會他的人際交往能力比較強呢?
不要總是拿孩子的缺點去和别人的優點比,而要主動挖掘其優點,找到孩子的閃光點,并着重培養。
改變自己的思維,會發現更好的孩子。
03.與其焦慮雞娃,不如聽聽孩子的内心
“雞娃”這個網絡流行詞,對于未婚人士或許比較陌生,但是對于父母來講,可能就比較熟悉。
它指的是給不停孩子“打雞血”,為了孩子能考出好成績、擁有好才藝,不停安排學習和活動。
前段時間,一張“杭州6歲中産女孩的日程表”引發網友熱議,隻見這張日程表上滿滿當當标注了10個興趣班,滑冰、模特、主播、繪畫、舞蹈等等。
女孩的時間被媽媽嚴格安排着,而媽媽也一刻不曾停歇。
當女孩在興趣班學習時,媽媽正在教室外列着第二天的學習計劃。
然而,在樹洞環節,當主持人問女孩:你平時喜歡媽媽在家嗎?女孩說:不喜歡,因為媽媽不在家的話,我還可以玩一會兒。
當被問:你媽媽平時對你很兇嗎?女孩說:對。我唱歌、跳舞、小主持、模特,我這些都不喜歡,我喜歡畫畫,可是媽媽覺得我畫得不好。
當被問到:你覺得爸爸媽媽是什麼樣的人呢?女孩直言:不好的人。
當被問到:你為什麼總是說“假媽媽”呢?女孩說:因為我的“真媽媽”丢了。
第一次聽到女兒的這些話,螢幕前的媽媽控制不住地流淚,聲音顫抖地說:可能我平時給她的壓迫感太強了,确實我給她報的課有點多,看了這個視訊,我在想是不是該給她減一點……
有網友說:從小到大聽到最多的是,你要懂事,要有出息,要出人頭地。但很少聽到,你要開心。
作為父母,都不想自己的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這是人之常情。
可是,這樣粗糙又着急得把孩子的内心塞地滿滿當當,但孩子并不開心,就是我們想要的嗎?
孩子的童年隻有一次,如果我們改變做法,隻選擇幾個孩子喜歡或者擅長的興趣班,是否會更好呢?
04
改變自己的一個小做法,也許就會讓孩子更快樂。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說過:
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動,唯獨從心裡發出來,才能打動心靈的深處。
當我們從心底出發,去愛孩子時,孩子的心靈深處一定能夠感受得到。
當我們羨慕别人家孩子的時候,先想想别人家的父母是怎麼做的。
當我們看到自家孩子缺點的時候,也不要忘了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天分。
當我們希望孩子赢在起跑線上的時候,也要記得快樂的童年隻有一次。
教育從父母開始,父母改變,孩子自然會改變。
父母變得更好,孩子也自然會變得更優秀。
父母對孩子最好的教育,就是不斷成為更好的自己。
作者┃賣報小行家
編輯┃丄學号
來源┃山伯教育-專注親子養育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