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古代的牛人,到底有多牛?”趣味國學小知識了解一下。

哈喽大家好,我是你們的筆小神。

大陸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有很多我們的常用語都包含了許多曆史文化知識,今天就來和筆小神一起學習一下吧~

“古代的牛人,到底有多牛?”趣味國學小知識了解一下。

人浮于事,是靜不下心來做事嗎?

“人浮于事”這個詞裡的“浮”字是什麼意思呢?是“漂浮”或“浮躁”的意思嗎?

我們現在用的“人浮于事”,原來是寫作“人浮于食”的,出自《禮記·坊記》。孔子說:“如果君子推辭尊貴而不推辭卑賤,推辭富有而不推辭貧窮,那禍亂就日益減少以至沒有了。”“故君子與其使食浮于人也,甯使人浮于食。”這裡,浮是“超過”的意思,食則是“俸祿”。

整句話是說:作為君子,與其使自己的俸祿超出個人的才能、貢獻,甯可使自己的才能、貢獻超出自己所得的俸祿。

是以,《禮記》中的“人浮于食”的前因後果裡暗含着君子的謙遜和對自身的限制,但現在我們用“人浮于事”表示人員過多,超過實際工作的需要,其實就是很字面的意思了。

“古代的牛人,到底有多牛?”趣味國學小知識了解一下。

嶽父稱泰山,嶽母要怎麼稱呼呢?

嶽父被稱為泰山,那嶽母有沒有相應的稱呼呢?

歐陽修說:“今人呼妻父為嶽公,以泰山有丈人峰。又呼妻母為泰水,不知出何書也。”這表明,歐陽修那時就有将嶽母稱為“泰水”的說法,隻不過博學如他,也不知道是出自哪裡。

兩宋之交的莊綽《雞肋編》中記載:“俗人以泰山有丈人觀,遂呼妻母為泰水。”雖解釋得不清不楚,不過可見宋朝時期,這個稱呼已經是為人所熟知了。

清朝大學者郝懿行在《證俗文》中說:“惟呼嶽母為泰水是裡人不典之言。”就是指,稱呼嶽母為“泰水”是有的,但關于這個稱呼的典故,他也不清楚。

雖然我們現在已經查不到泰水這個稱呼确切的出處,但至少從宋朝開始,就已經稱嶽母為泰水了。

天籁這個詞是為音樂而生的嗎?

天籁的說法出自《莊子》。《齊物論》篇記載了南郭子綦與顔成子遊“隐機而坐”,以及他們讨論地籁、人籁、天籁的一段對話。

兩個人從大地山川談到風鳴箫聲,他們用大地上的孔穴之音形容地籁,用竹箫吹奏出的樂曲形容人籁,用萬物能夠發出的不同聲音形容天籁,這和今天的音樂還是有所差別的。

據《說文》記載,籥三孔也,大者謂之笙,中者謂之籁。籁作為一種吹管樂器,被引申為空虛地方發出的聲響。

曆史上的郭象、成玄英等人,把天籁與人籁、地籁等同起來,認為天籁是天地萬物自然狀态下的自鳴之音。也有人認為三籁各有不同。近代有種說法:人籁者有意之聲,地籁者無意之聲,天籁者無聲之聲。這裡的天籁,俨然已經成為“無聲勝有聲”的精神境界了。

春來江水綠如藍,“藍”是藍色嗎?

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這句詩大家都會背,那麼第二句的意思是春天來了,江水都已經綠到發藍了嗎?怎麼能用一個顔色形容另一個顔色呢?

其實,這裡的“藍”并不是藍色,而是藍草。藍草是一種可以提煉染料的植物,它的葉片可以制造靛青染料。比如千古名句,青出于藍而勝于藍,這個藍就是藍草,也叫蓼藍。青,就是靛青,是從蓼藍這種植物中提取出的,但它比蓼藍的顔色更青。是以叫青出于藍而勝于藍。

用藍草提煉染料是古人延續了幾千年的傳統,《詩經·采綠》中說:“終朝采藍,不盈一襜”,采摘藍草一早晨,撩起衣襟兜不滿。很有畫面感。是以,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花對水,紅對綠,火焰對蓼藍。藍是藍草,不是藍色。

古代的牛人,到底有多牛?

牛人這個詞在《周禮》《詩經》等文獻中均有記載,它本身是周朝設立的一個官職。

依照《周禮·地官》篇的記載,牛人掌養國之公牛,以待國之政令。指的是牛人掌管國家的牛,直接聽命于國君的指令。

所謂“掌畜養牛牲,以供國家祭祀、賓客、飨食、喪事”,指的正是牛人的職能。《周禮·地官》還說:牛人,中士二人,下士四人,府二人,史四人,胥二十人,徒二百人。牛人還有這麼多的助手,可見這是個相當重要的官職。

牛在早期社會的首要職能,其實并非在于供人食用,甚至當時殺牛的行為都是被嚴厲禁止的。像《禮記·王制》篇有“諸侯無故不殺牛”的記載;另外《淮南子》高誘注也提到:牛者,是以植谷者,民之命,是以王法禁殺牛,民犯禁殺之者誅。

“古代的牛人,到底有多牛?”趣味國學小知識了解一下。

釜中生魚,是指鍋裡長出了魚嗎?

“釜中生魚”,形容生活困難,揭不開鍋。可從字面而言,釜中生魚,是指鍋裡長出了魚。

那為什麼鍋裡都長出魚來了,還吃不上飯呢?

其實,這個成語出自《後漢書》,東漢範冉(字史雲)不願與世俗同流合污,便推鹿車載着妻子四處雲遊,十多年後終于蓋了一間茅草屋,但是經常斷糧。同鄉的人看不下去,就嘲笑他說:“甑中生塵範史雲,釜中生魚範萊蕪。”這裡的範萊蕪,也是指範冉,範冉之前被任命為萊蕪長。

甑,是古代的一種做飯用具,這句歌謠說的就是:範冉家甑都蒙上了塵土,鍋都長出了魚。其實這裡的魚,是蠹魚的簡稱。蠹魚是一種蟲子,也叫衣魚,書蟲,是一種蛀蟲。正是因為範冉長期的不開火,不揭鍋,是以鍋都成了蠹蟲出沒的地方了。

“窈窕淑女”,“窈窕”跟苗條有關系嗎?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是君子喜歡追求苗條的淑女嗎?其實大家都想錯啦。

這句話出自《詩經 關雎》,“窈窕”這個詞跟苗條有關系嗎?《說文》裡說,窈,深遠。窕,深邃至極。

合在一起,引申出了幽深、幽靜、娴靜的意思。《廣韻》裡說,善心曰窈,善色曰窕。《方言》也說,美心為窈,美狀為窕。也就是窈是内在美,窕是外在美,窈窕跟苗條是沒有關系的。

所謂“窈窕淑女”,就是娴靜美好的女子。這裡的“好”是形容詞,讀三聲。

“逑”是名詞,指配偶。好逑,就是好配偶。整句話合起來就是:“這麼娴靜美好的姑娘啊,是君子的好配偶。”是以“窈窕”是指心靈美和儀表美,不單是好看的意思,更不是苗條的意思。接納自己,誰就是窈窕淑女。

“古代的牛人,到底有多牛?”趣味國學小知識了解一下。

“面友”,是一起吃面的朋友嗎?

古代有一個形容朋友的詞,叫“面友”。

面友,簡而言之,就是不交心的表面朋友。這裡的“面”,不是我們作為食物的面,而是指表面。西漢大學者揚雄有本著名的政論性著作叫《法言》,其中“學行卷”提到:“朋而不心,面朋也;友而不心,面友也。”

司馬光對這句話有個解釋:“言朋友當以誠心相與切磋琢磨,不可心知其非而不告,但外貌相媚悅,群居遊戲,相從飲食而已。”就是說,交朋友要交心,不能明知道朋友有錯卻不告訴他,隻是表面上友善,一起玩耍吃飯。這樣的酒肉朋友算不上真正的朋友,隻是表面朋友而已。

不能越的雷池裡究竟藏了哪些秘密?

“不越雷池一步”的“雷池”出自《晉書·庾亮傳》。

東晉成帝時期,中書令庾亮一度掌握朝中大權,其部分行為引得朝臣不滿,後大将蘇峻起兵叛亂,直逼都城建康。當時庾亮摯友溫峤任江州都督,聽說後準備發兵救援,但庾亮認為江州駐防更重要,寫信告訴溫峤:“吾憂西陲過于曆陽,足下無過雷池一步也。”我這邊問題不大,你還是好好坐鎮江州,不要越雷池東進。

從這裡推斷雷池應當是地名。通行的說法認為雷池指古雷水,大緻是湖北黃梅縣到安徽望江縣東南的一片水域。

回到“不越雷池一步”的起源,它作為一個失誤的軍事指令,導緻了許多不良後果。今天再提到這個成語時,除了不逾越一定的範圍與界限,我們也應當注意它用來批評拘泥、保守的比喻義。

苦酒入喉心作痛,苦酒是什麼嗎?

一般我們形容酒,都會用“烈”、“辣”、“嗆”等詞,那“苦酒”是種什麼酒呢?

在古代,苦酒是指劣質酸味的酒。《釋名·釋飲食》中介紹說“苦酒,淳毒甚者酢苦也。” 酢(cù),就是酸味。這就話的意思是釀出的酒,味兒發酸,稱為苦酒。酒和醋,都是糧食發酵釀造而成,苦酒發酸,這就讓人聯想到醋。

在古代,苦酒還真有醋的意思。《太平禦覽》引晉朝陳壽的《魏名臣奏》:“ 劉放奏雲:‘今官販苦酒,與百姓争錐刀之末,宜其息絕。’”,這裡的苦酒,就是指醋。《太平禦覽》引《吳錄·地理志》記載說:“吳王築城以貯醯(xī),今俗呼苦酒城。” 這裡的醯也是醋。三國東吳還專門建過一座城,用來存放醋,俗稱苦酒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