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龍湖冠寓-養老趨向智能化專業化社會化 不必過度焦慮

作者:樓有言
龍湖冠寓-養老趨向智能化專業化社會化 不必過度焦慮

在窗前眺望的老人。 攝影 鐘任

龍湖冠寓-養老趨向智能化專業化社會化 不必過度焦慮

■記者調查

  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資料即将公布。人口普查十年一次,這是2010年以來,國家再次展現人口家底。業内人士表示,這次人口普查将聚焦“人口老齡化”和“低生育率”。事實上,在應對人口老齡化上升為國家戰略後,養老成為每個家庭繞不開的話題。

  金融投資報記者持續關注養老産業,此前《7億養老項目暴雷背後:2.5億人無處安放的養老焦慮 》、《養老現狀調查:社群養老成趨勢,但資本風口還被困境圍堵 》兩篇專題報道,分别對養老市場金融産品亂象、養老市場現狀進入深入調查,獲得各方高度關注。

  那麼,面對2.54億人的60歲老齡人口,未來養老行業将如何發展?對此,四川省社科院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侯蔺的答案是:智能化、專業化、社會化。

■ 本報記者 陳美 梅婧

智能化:四川打造60個智慧養老社群

  四川,作為西部人口大省,截至2018年底,四川65周歲及以上常住人口達到1182萬人,占常住人口總數的14.17%,已進入深度老齡化社會。

  “養老産業智能化是必然趨勢”,幾乎所有接受金融投資報記者采訪的業内人士、分析人士皆如是表示。

  “養老産業智能化的标志是智慧養老,包括各種适老智能裝備産業。比如,剛退休的老人想自駕遊,可選擇智能駕駛模式;年齡大一些的老人,有‘助行機器人’、‘智能輪椅’等輔助。”關注智能裝備的創投人士王宏坦言:“傳統養老是人力密集型行業,未來則是‘科技+網際網路+養老’。”

  對此,易居研究院智庫中心研究總監嚴躍進表示贊同。他認為,智慧養老還需要和老人的生理及心理需求相比對。

  “比如廚房,可以做一些智能化器具或家居設計,友善老年人做飯及飲食。另外,智能化裝置應用也應與社群管理結合,包括裝置的使用維修等,甚至可以提供租賃服務。這些服務物業都能覆寫。”嚴躍進建議。

  金融投資報記者從四川省民政廳養老服務處了解到,2020年,四川試點建設了60個智慧養老社群,預計今年内全部建成投入使用。

  今年2月,記者在四川省公共服務适老化改造提升行動新聞釋出會上獲悉,“十四五”時期,四川将以社群養老服務綜合體為樞紐,通過智能化、嵌入式,有效利用周邊适老資源、生活配套資源,重點打造“15”分鐘城市居家社群養老服務圈。

  那麼,未來的智慧型城市居家社群養老服務圈将是什麼樣子?

  西南财經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劉璐在接受金融投資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現在很多小區的老年活動室主要提供棋牌等傳統娛樂,“未來可借助科技手段,對老年人活動的場所或設施進行智能更新,如遠端監護、生理監測等,提升養老服務的可獲得性和便利程度。”

  在劉璐看來,資訊時代下,網際網路、大資料、人工智能等領域的快速發展,令便捷的醫療服務已成為可能。“比如現在在藥店就可以和醫生遠端視訊連線,醫生可線上問診和開藥,大幅提高了居民獲得醫療服務的便利性,老人也不需要專門跑一趟醫院。”

專業化:培養護理、康複器械技術人才

  養老服務的核心是專業化。随着行業發展,養老,不僅僅是提供護理,其工種将越來越細化,技能也将越來越多元,對服務人員的專業水準要求亦越來越高。

  金融投資報記者在采訪中發現,服務人才缺乏、專業程度不高依然是養老産業中的短闆。

  一直關注養老行業的侯蔺認為:“目前養老行業的核心問題在于人才流失,尤其是專業護理及康複輔助器具技術人才較為缺乏。”

  據侯蔺介紹,其團隊在調研時發現,從業5年以上的養老服務人才占比僅1%,多數來自家政業,且年齡基本都在40歲以上。而且,收入低,很多服務人員月工資在2000元-3000元之間,低于成都平均收入水準。另外,智能化還未大規模普及,以純人工服務為主,年輕人大多難以适應。

  對此,一位養老産業投資人士表示,養老人才服務除了基礎老年學專業技能外,還需要具備應急處置、良好溝通等諸多能力。

  記者注意到,目前已有一些公司面向市場及養老機構提供專業人才服務。在成都成華區雙橋子街道新鴻南路的一家養老服務公司工作的小趙,向記者展示了技能等級證書。

  “現在很多老人不想去醫院,我們護理人員符合養老服務技能等級要求,能夠在上門幫老人插管、換藥。同時,護理人員年齡結構也比較多元,既有護士學校剛畢業的持證人員,也有在醫院做了多年護工的、有實戰經驗的人員。”小趙說。

  與此同時,一些定位高端的養老機構亦提前布局專業人才服務隊伍。

  金融投資報記者在成華區龍湖椿山萬樹·成都梵城頤年較高價的電梯大廈發現,這裡不僅配備了專門的醫療診所,提供中西醫醫療問診,還有單獨的康複訓練室,為老年人提供24小時醫護服務。

  “這裡有畫畫、聲樂、舞蹈等不同功能室,還有好幾個花園,喝茶、慢跑都行。最滿意的是定制醫護體系。我有高血壓冠心病,護士對我實行慢病管理實時監控身體狀況,還靈活調整飲食和運動方案,很專業很貼心。”81歲的王婆婆十分感慨。

  “四川省近年很重視人才建設。畢竟養老是包括健康教育、預防、保健,以及後期康複、護理、長期照護等在内的綜合性健康服務,同時還要兼顧個性化、品質化的精神需求。是以,專業化隊伍建設十分重要。”侯蔺表示。

  “十三五”以來,四川省大力實施“百千萬養老人才隊伍建設工程”,培養了一批專業水準高、服務品質好的養老護理服務專業人才隊伍,提升了全省養老服務的品質和水準。

社會化:全社會參與 探索多元養老模式

  随着人口老齡化問題日趨突出,社會化養老呼聲也越來越高。

  金融投資報記者注意到,日本禮愛、荷蘭博祖客等一批外資養老企業落戶四川,中法合作成都國際智慧養老服務示範社群項目落地成都,泰康、遠洋、龍湖、川投等一批大型企業布局四川養老服務,初步形成競争與合作并存的多元化養老服務供給格局。同時,各社會力量也加入到養老服務中。以志願者服務為例,除了社群服務志願者、醫學院學生志願者外,還有來自社會公益組織的志願者。

  “通常情況下,來自社群和公益組織的志願者會幫助老人打掃房間、理發,甚至一起唱歌,激發老人共鳴;來自醫學院的學生志願者向老人講解冠心病、高血壓、糖尿病等常見疾病的家庭防護知識,發揮自身特長。”養老機構從業人員表示。

  上述養老産業投資人士認為:“衰老的身心特征會伴随志願服務的全過程,不僅是起床、穿衣、如廁等,在教老人唱歌、練書法時,也可能遇到突發狀況。是以,基礎的安全防範、應急處置、适老化裝置使用等專業知識,是養老志願者應該掌握的。”

  在此背景下,四川正在加快建構1+N養老服務綜合監管制度體系,推進養老服務領域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健全第三方社會監督和行業自律機制,推進養老服務機構服務品質資訊公開。

  此外,目前一些地區及老人亦在探索适應不同個體的多元化社會養老模式,比如近些年出現的互助養老、抱團養老、旅居養老等。

  如成都郫都區的“時間銀行”模式。志願者線上上接到老人的需求訂單,為下單老人提供對應服務,再将服務記錄上傳至平台儲存志願時長,将來在自己需要時便可以兌換相應的服務,這是近年來興起的一種互助養老新模式。還有老人自發組織合宿養老,即選擇一套别墅或大房子住在一起,互相照顧養老。一些經濟條件良好、身體健康的老人,則傾向于跨地域的旅居養老,即像候鳥一樣,冬天去溫暖舒适的南方過冬,夏天到清涼宜人的北方避暑,是以旅居遊覽為特色的養老方式。

  在金融投資報記者采訪中的老年人看來,退休養老是新一輪豐富多彩的生活的開始。随着科技的進步,政策助力,如今已有更多智能化社群,更便捷的服務,更智慧的生活産品……這些變化疊加起來,就成了千千萬萬個家庭最牽挂的事:讓爸媽們老有所養、老有所依、老有所樂、老有所安。這也是應對老齡化戰略中最好的養老願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