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學術丨彭兆榮:分類形制中的非遺“分類”

分類形制中的非遺“分類”

【摘要】分類與人類的思維認知有關,不同的思維認知分類形成相應文明體系的分類形制。每個國家都通過特殊的遺産分類凸顯其國家特色。《關于進一步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工作的意見》中對非遺的分類屬于項目分類範疇,此種分類對于創造非物質文化遺産群眾的“主體性”關懷具有重要價值,易于進行落地性保護與傳承工作。非遺是包括概念、分類、命名、知識、實踐和保護系統的完整體系,項目分類需和形态分類、學科分類等相結合,方能在遺産體系中展現其邏輯與理由。

【關鍵詞】分類形制;形态分類;學科分類;項目分類

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進一步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工作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中第十條“加強分類保護”提出:

闡釋挖掘民間文學的時代價值、社會功用,創新表現方式。提高傳統音樂、傳統舞蹈、傳統戲劇、曲藝、雜技的實踐頻次和展演水準,深入實施戲曲振興工程、曲藝傳承發展計劃,加大對優秀劇本、曲本創作的扶持力度,增強表演藝術類非物質文化遺産的生命力。推動傳統體育、遊藝納入全民健身活動。繼續實施中國傳統工藝振興計劃,加強各民族優秀傳統手工藝保護和傳承,推動傳統美術、傳統技藝、中藥炮制及其他傳統工藝在現代生活中廣泛應用。将符合條件的傳統工藝企業列入中華老字号名錄,支援符合條件的傳統醫藥類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傳承人依法取得醫師資格。豐富傳統節日、民俗活動的内容和形式,深入實施中國傳統節日振興工程。

上述“分類”具體而翔實,易于進行落地性保護與傳承工作。但所列舉者大多屬于“項目分類”,就分類的整體形制而言,還需與其他的分類相配合。

從分類概念和屬性看,“所謂分類,是指人們把事物、事件以及有關世界的事實分成類和種,使之各有歸屬,并确定它們的包含關系和排斥關系的過程”。分類首先與人類的思維認知有關,即所謂的認知分類。作為共相,人類有着相同、相似的思維認知形态,這也構成了人類可以互相交流的基礎。但不同的族群、人群又有着各自不同的認知分類,形成了不同的文化形态與表述。比如,法國學者福柯(Michel Foucault)正是受到“中國某部百科全書”(博物志)中的分類所啟發,寫出《詞與物——人文科學考古學》。簡言之,人類最基本的分類是認知性分類,它與人類的思維形态有關。

不同的思維認知分類與文明類型關系甚密,也形成了相應文明體系的分類形制。中國傳統的文明屬于農耕文明,“天時、地利、人和”是中華文明的核心價值:“天— 地 — 人”的互相協作确立了“時 — 利 — 和”的道理。人們根據季節、時序生産出糧食。“利”“和”皆從“禾”,可窺一斑。農耕文明與相應的非物質文化遺産互為表述,自成體系。比如,2016年中國“二十四節氣——中國人通過觀察太陽周年運動而形成的時間知識體系及其實踐”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作名錄,實至名歸。而歐洲文明,特别是拉丁系屬于典型的海洋文明,所産生的文化遺産也自成其範。簡言之,不同的文明,遺産分類各有所屬。

當今世界遺産事業的确認“機關”是民族國家(Nation-State),這也是聯合國(UN)“締約國”的基本要件。“國家遺産”的分類體制也随之而生。比如,澳洲的國家遺産分類為國家遺産、聯邦遺産、原住民遺産、可移動文化遺産、曆史沉船,以及對澳洲具有曆史重要性的海外遺産、世界遺産、移民遺産等八項。日本的國家遺産分類分為有形文化财、無形文化财、民俗文化财、紀念物、文化景觀、傳統建築物群六大類别。可見,依照聯合國相關的遺産操作規則,國家遺産體系為基本的确認依據。

國家遺産體系的重要性除了在申報上具有可依據的分類規章,每個國家也都會通過特殊的國家遺産分類以凸顯其國家特色。法國是世界公認的遺産大國,也是文化遺産體系的曆史雛形形成國和現代楷模,聯合國的“名錄”“獎勵”制度都源自于法國。美國在自然遺産方面特色鮮明,特别是“國家公園”管理模式不僅影響其他國家,更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向全球推廣。不諱言,大陸具有“中國特色”的國家遺産分類體制尚未成型。筆者特别強調:大陸由五十六個民族構成,“多元一體”的命運共同體需要我們同時将“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一體”政治要求與不同民族、地域的文化“多元”完整地展現出來,即非物質文化遺産的分類體系需要展現國家遺産體系特色。

形态分類,即根據對象的屬性、特别是形态特征所進行的分類。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遺産分類從1972年的《保護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産公約》中的“自然”“文化”,到後來的更為細化的形态,諸如文化景觀、線路遺産、運河等,更有後續的非物質文化遺産等,都彰顯了形态分類特征。事實上,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還有一些專屬形态的遺産分類,包括“人與生物圈計劃”(MAB),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産(GIAHS),等等。這些不同形态的遺産分類大多從對象的屬性與形态方面确立與确認。不同的遺産形态,包括自然屬性與社會屬性所表現和呈現的形态,成為分類的一種重要視角。

非物質文化遺産的分類在不同的機構中也形成了不同的機構分類形制。比如,在世界知識産權組織(WIPO)系統内發展出了非常具體的分類形制:

言語表達(verbal expressions)

如民間故事,民間詩歌和謎語,符号(signs)、言辭(words)、象征(symbols)和訓示(indications);

音樂表達(musical expressions)

如民間歌謠和器樂(instrumental music);

行動表達(expressions by actions)

如民間舞蹈、表演(plays)和藝術形式(artistic forms)或儀式,不論是否變成物質形式(material form)。

有形的表達(tangible expressions)

民間藝術的産物,尤其是圖畫(drawings)、繪畫(paintings)、雕刻(carvings)、雕塑(sculptures)、陶器(pottery)、陶瓦(terracotta)、馬賽克(mosaic)、木工(woodwork)、金屬器皿(metalware)、珠寶(jewelry)、編籃(basket weaving)、刺繡(needlework)、織物(textiles)、地毯(carpets)、劇裝(costumes);

手工藝品;

樂器;

建築形式;

傳統文化的表達或民俗的表達也可能是無形的,有形的,最常見的還是二者合一的,比如表達了傳統故事(無形的)的織毯(有形的)。

圖1 非物質文化遺産體系

簡言之,不同的機構出于特殊的目标和目的确立不同的分類形制。

以學科分類的角度,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産的曆史軌迹,民俗學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大陸的民俗學在這方面的作用也非常突出。民俗學的學科分類也成為一種重要的分類範式。大陸非物質文化遺産的分類與民俗學的分類存在着大量重疊、交叉、異名等現象。我們要向民俗學在非物質文化遺産發展過程中所起的作用脫帽緻敬!然而,一個問題随之浮出:民俗學分類是否足以囊括非物質文化遺産的所有名目?回答是否定的。在大陸,諸如中醫、國術、園林、祭祀、珠算、陰陽、五行、方術、風水等包含着大量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民俗學顯然無法全部承攬;需要強調學科協作,特别是文化人類學、博物學、藝術學等相關學科。可見,盡管在非物質文化遺産形制從20世紀末至今的曆史過程中,民俗學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是,任何單一學科都無法單獨完成分類的确立與确認。

從項目分類看,《意見》中的分類基本上屬于“項目分類”。這對于創造非物質文化遺産群眾的“主體性”關懷具有重要價值,對于具體的名錄确認、傳承人以及保護措施,包括國家支援、扶持的資金投入都可以落實到項目,甚至落實到人。同時,筆者認為,“項目分類”僅僅是分類體制中層級最低的分類,需要與上述的幾個重要分類相結合,方能形成在完整的遺産體系中展現項目的邏輯與理由。總而言之,非物質文化遺産有一個完整的體系,包括概念系統、分類系統、命名系統、知識系統、實踐系統和保護系統。分類僅僅是其中之一。

本文為國家社會科學基金藝術學重點項目“中國特色藝術學體系研究”(項目編号:17AA001)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注釋:

中共中央辦公廳 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進一步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工作的意見》的通知[EB/OL].(2021-08-12)[ 2021-08-15].http://www.gov.cn/zhengce/2021-08/12/content_5630974.htm.

愛彌爾·塗爾幹,馬塞爾·莫斯. 原始分類[M]. 汲喆,譯.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4.

米歇爾·福柯. 詞與物——人文科學考古學[M]. 莫偉民,譯. 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12:1.

參見:彭兆榮,等. 聯合國及相關國家的遺産體系[M].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8.

WIPO. Intellectual Property and Traditional CulturalExpressions/Folklore[M]. Geneva: WIPO Publication, 2005.

參見:彭兆榮. 生生遺續代代相承——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産體系研究[M].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8.

作者簡介:

彭兆榮

四川美術學院中國藝術遺産研究中心首席專家,廈門大學人類學系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文化人類學、文學人類學。

來源|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中心

學術丨彭兆榮:分類形制中的非遺“分類”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