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從俄羅斯格魯吉亞戰争看2022俄烏沖突

作者:史客

2月24日,俄羅斯對烏克蘭采取了軍事行動,當日17時30分,烏克蘭總統宣布烏克蘭與俄羅斯斷交。一時之間,歐亞大陸上的這片土地再次風起雲湧,成為世界關注的中心。

2006-09年,英國著名新聞記者安格斯·羅克斯伯勒(Angus Roxburgh)曾擔任普京新聞顧問。3年中,他近距離觀察普京的執政風格與俄羅斯的高層政治,采訪100多位政府高官和外交人員,以及跟普京私交甚密的各色人等,獲得了大量第1手資料,寫就《強權與鐵腕:普京傳》一書。

在本書中,安格斯正好詳細記錄下了2008年8月8日至2008年8月18日俄羅斯格魯吉亞戰争發生前後的細節與故事,也許對審視今天俄羅斯與烏克蘭的關系,有一定的啟發。

從俄羅斯格魯吉亞戰争看2022俄烏沖突
圖源:unsplash.com

前情:從科索沃到布加勒斯特

2008年2月17日星期日,塞爾維亞阿爾巴尼亞族人口占多數的科索沃省宣布獨立。第二天美國即予以承認。星期二,一個記者問布什總統:“這會不會激怒弗拉基米爾·普京和其他說你暗中贊成世界各地分裂運動的人呢?”

布什回答說:“其實,我們和俄方一直在密切合作……你知道就這個問題有不同的意見,但是我們和許多其他國家都相信,曆史将證明這是在巴爾幹實作和平的正确辦法。”

普京擔心的不是巴爾幹地區。俄羅斯反對承認科索沃有它自己的理由——與塞爾維亞的“兄弟關系”隻是其中最不重要的一個。現在潘多拉的盒子已經打開。無論美國及其盟國如何強調科索沃獨立與衆不同——它的情況特殊,不構成先例——世界其他要求分裂的民族仍然歡欣鼓舞。

如果科索沃人因為“母國”塞爾維亞對他們犯下軍事攻擊、種族清洗等種種野蠻行為,是以投票贊成獨立,從塞爾維亞分離出來,那麼車臣人在俄羅斯的處境難道不是一樣嗎?格魯吉亞的阿布哈茲人和南奧塞梯人不也是一樣嗎?

科索沃獨立9天之後,格魯吉亞總統薩卡什維利在一次講話中解釋了格魯吉亞更加迫切地想加入北約的理由。

北約很快要于4月在布加勒斯特召開一次關鍵的峰會,會議将審議是否允許格魯吉亞和烏克蘭開始執行“成員行動計劃”,這被普遍認為是加入北約的第一步具體行動。為争取支援,薩卡什維利3月飛往華盛頓。

最終,經過多輪交涉和商讨,格魯吉亞獲得了包括美國及其盟友英國等國的支援。

4月2日到4日的布加勒斯特峰成為了北約曆史上最具戲劇性的一次會議。美國和廣泛支援烏克蘭和格魯吉亞的東歐國家為一邊,對陣被它們稱為“姑息”俄羅斯的法國和德國,兩邊互相指責攻讦,全然不顧外交禮儀。

後來是默克爾拿起筆來在紙上寫下了一句話,最終使協定得以達成:“今天我們同意格魯吉亞和烏克蘭有一天将加入北約。”這句話不提成員行動計劃,隻聲明這兩個國家将要加入北約。

這一妥協的後果人們到後來才完全意識到。布什和東歐國家滿意,因為它保證烏克蘭和格魯吉亞将加入北約;默克爾滿意,因為它隻字未提它們什麼時候加入;格魯吉亞和烏克蘭大體上也滿意,但對它們加入北約之日遙遙無期卻不太高興;俄羅斯則暴怒不已。

我觀察着事态的發展,不禁自忖:普京曾經詢問過加入北約的事情,如果北約更加認真地對待他這個看似無意的詢問,豈不是更好嗎?如果北約的盟國們做決定時也讓俄羅斯——加上格魯吉亞與烏克蘭——一起參加,而不是明顯為了照顧俄羅斯的意見而草率達成妥協卻又假裝沒有顧忌俄羅斯,豈不是更合理嗎?

問題的根源:文化和地域聯系不可切斷

俄羅斯格魯吉亞戰争的核心——南奧塞梯是格魯吉亞的一個自治州。從1989年起,南奧塞梯就要求與俄羅斯境内的北奧塞梯合并。

蘇聯解體後,南奧塞梯自治州一直謀求獨立,不服從格中央政府的管理。

1992年南奧塞梯通過全民公決,要求成立獨立共和國及與北奧塞梯合并。是以,格中央政府與南奧塞梯地方當局的沖突惡化,并導緻大規模武裝沖突。長期以來,由于南奧塞梯當局與俄羅斯關系密切,格魯吉亞經常指責俄羅斯暗中支援南奧塞梯謀求獨立。俄格雙方在南奧塞梯問題上龃龉不斷。

從俄羅斯格魯吉亞戰争看2022俄烏沖突

多年間,南奧塞梯作為單獨的實體存在着,同格魯吉亞的關系緊張而又脆弱,對俄羅斯的依賴則越來越強。在普京治下,他們的無國籍公民拿到了俄羅斯護照,接受俄羅斯上司的維和部隊的巡邏監督。歐安組織的觀察員努力控制着麻煩,使其不緻爆發。

按照邏輯,普京和薩卡什維利對待這些“當機的沖突”本應站在一起。俄羅斯支援這些地區運動,但多年來一直沒有像它們要求的那樣予以承認。普京希望的結果是通過談判讓這兩個地區(注:南奧塞梯和阿布哈茲)在自治有适當保證的情況下重回格魯吉亞。但另一方面,他不願,也不能允許用武力收回它們。

沖向戰争:5天内850人死亡,3.5萬人流離失所

2008年1月,薩卡什維利在競選連任時發誓要光複這阿布哈茲和南奧塞梯。他稱南奧塞梯首府茨欣瓦利為一顆“該拔掉的松動的牙”,并保證“最多數月内”把它奪回。

2008年的整個春天,俄格雙方都說對方即将發起進攻——爆發點似乎會是阿布哈茲而不是南奧塞梯。俄羅斯向那裡派去了增援部隊,格魯吉亞也在它控制的上科多裡河谷加強了兵力。

從俄羅斯格魯吉亞戰争看2022俄烏沖突

然而,在2008年8月的第一周,俄羅斯上司層幾乎全體去度假了。就在此時,南奧塞梯爆發了格魯吉亞和奧塞梯人之間4年來最激烈的沖突。幾天内,上千的奧塞梯人拖家帶口逃到北奧塞梯尋求安全。

8月5日星期三,一位俄羅斯政府官員陰郁地告訴我,不是戰争“會不會”發生的問題,而是“戰争一定會發生”。戰争最後爆發是在8月7日到8日的夜間。

格魯吉亞對南奧塞梯首府茨欣瓦利發動大規模攻擊,接着是俄羅斯軍隊直插格魯吉亞腹地,遠遠越過有争議地區的界限。

8月7日晚19點,薩卡什維利總統宣布停火,但接着又指令軍隊于23點35分進攻茨欣瓦利(注:位于格魯吉亞中北部,也是未被國際社會承認的南奧塞梯共和國的首府)。格魯吉亞軍隊使用坦克、榴彈炮和冰雹多管火箭炮發動大規模炮轟,把茨欣瓦利的大片城區夷為平地,造成許多平民傷亡。

格魯吉亞地面部隊随之開進。許多因普京的“護照化”政策而成了俄羅斯公民的奧塞梯人被殺死,有些俄羅斯維和部隊士兵也死于炮火。俄羅斯聲稱這是“種族滅絕”,說格魯吉亞的進攻殺死了2000名平民,這一數字後來證明被嚴重誇大。

第二天,幾百輛俄軍坦克經羅基隧道擁入南奧塞梯,伴以強力空中支援。後來5天内4萬俄羅斯軍隊進入格魯吉亞,一半經由南奧塞梯,另一半經由阿布哈茲。

俄軍很快把格魯吉亞軍隊趕出了茨欣瓦利,随即揮師進入格魯吉亞本土,炮轟哥裡市,攻擊各地的機場和軍事基地,甚至摧毀了在争議地區許多英裡以外的波季港。随着俄軍向南面的首都第比利斯挺進,幾十萬格魯吉亞人逃離家園。

在已成空城的哥裡,南奧塞梯的民兵橫沖直撞,俄羅斯部隊則聽之任之。最後,國際外交活動促成了敵對行動的中止,俄軍也停止了前進。

5天的戰争造成850人死亡,3.5萬人流離失所。

這些是基本事實,但這一切是如何以及為何發生的,一直到現在仍然是一個引起激烈争議的問題,各方都有不同的說辭。

但起碼,格魯吉亞先發動攻擊,目的是奪回南奧塞梯而不是打退俄羅斯的進攻。

事實上,莫斯科進攻格魯吉亞對自己沒有任何好處,而且(雖然有相反的說法)它從來沒有表示出任何想吞并,或者哪怕承認這兩個地區的意願。它重創格魯吉亞,後來又承認南奧塞梯和阿布哈茲為“獨立國家”,這些是後來的事,不應當用它們作為證據追溯為俄羅斯的一貫意圖。

雖然是格魯吉亞點燃了導火索,但在熊熊戰火中俄羅斯卻被千夫所指,部分的原因是輿論受到最初國際電視媒體對戰争報道的影響。電視上幾乎看不到格魯吉亞對茨欣瓦利的轟炸和破壞的畫面,卻有大量的圖像顯示俄羅斯後來對哥裡的轟炸。發生這種情況是因為俄羅斯不準記者進入南奧塞梯,而格魯吉亞則積極鼓勵媒體去哥裡。

格魯吉亞發起進攻僅僅幾個小時之後,正在北京參加奧運會的普京會見了布什總統和薩科齊總統。他們二人都勸俄羅斯在反應時保持克制,但都遭到斷然拒絕。普京已經不再是三軍總司令了,但他表現得好像他還在那個位子上。

俄羅斯出兵是梅德韋傑夫決定的。他說他在頭24小時内甚至沒有和普京讨論過這件事,因為沒有通往北京的安全的電話線,這話有些讓人難以置信。

開戰第二天,俄軍出動120架轟炸機去摧毀格魯吉亞的基礎防禦設施,包括從美國、以色列和烏克蘭那裡買來的嶄新裝備。

到8月11日,格魯吉亞人看到哥裡受到轟炸,城裡的群眾被全部趕出,相信俄羅斯軍隊準備向首都第比利斯進發。總統辦公樓裡一片驚慌:油畫從牆上摘了下來,檔案塞進箱子準備快速撤退。卡爾·比爾特和美國特使布萊紮當時在場,他們估計再有半個小時俄軍就要進城了。

從俄羅斯格魯吉亞戰争看2022俄烏沖突

薩卡什維利請求布什總統施以援手,認為那是布什答應過的。“我對他說,‘你看,就在你的總統任内,蘇聯可能會死灰複燃,可能會在我的國家東山再起。那将是曆史上非常令人悲傷的事情——對我們來說當然如此,因為我們就要完了——但對美國和世界來說也是一樣。'”

華盛頓對這個威脅相當認真,布什召集了他的國家安全團隊。國防部長羅伯特·蓋茨回憶說:“情報室裡幾乎所有人都明确認為俄羅斯公然侵略了一個獨立的國家,并要着手肢解它。”

美國人甚至考慮親自進行軍事幹預。但這就要冒世界上兩個最大的核國家發生沖突的風險,對此蓋茨力促謹慎:“我非常堅定地主張不給薩卡什維利武器援助。我當時的看法是俄羅斯人在陷阱裡放了誘餌,薩卡什維利直接跳進去了,是以雙方都有責任。”

最終,俄軍停戰回師,美國不再需要考慮軍事回應。美國派海軍運輸機飛到第比利斯機場,并派戰艦通過黑海駛到巴圖米港運送人道主義救援物資(就連這也引起了俄羅斯的憤怒),但決定借助外交手段解決問題。

薩卡什維利輸掉了大頭。

結局:西方與俄羅斯彼此不了解,都把本國安全建立在犧牲他國安全基礎上

8月26日,梅德韋傑夫總統突然宣布俄羅斯承認南奧塞梯和阿布哈茲的獨立。俄羅斯終于接受了科索沃的先例(當然不是接受科索沃本身)。這使全世界以為它下一步就要吞并這兩個國家,而且一直就是這麼打算的。

我還沒有遇到過一個對現在的狀況感到高興的俄羅斯人。确實,格魯吉亞加入北約的夢想徹底破滅了。确實,俄羅斯可以說“增強了安全”,現正在阿布哈茲修建新的海軍基地。但毋庸置疑,如果和格魯吉亞建立和平的關系,對俄羅斯的安全會更有利。

歸根結底,格魯吉亞的悲劇和它與俄羅斯的戰争可能都源于一個反複無常、自欺妄想的人的個人悲劇。

直至今日,也沒有人認真地設想過未來歐洲和北美所有國家可以共同努力確定安全,隻想着把有些國家的安全建立在犧牲其他國家安全的基礎上。

本文描述的事件比過去數年間的任何事件都更清楚地表明,俄羅斯和西方彼此互不了解,不考慮對方的關切和擔心。

布什說三道四、指手畫腳,普京暴跳如雷、威脅恫吓。美國說俄羅斯必須放棄它“周邊”的“勢力範圍”,俄羅斯說美國别以為自己是世界霸主。布什指責普京是專制主義,普京指責布什是冷戰思維。兩人都沒說錯,結果自然也就不可避免了。

【以上整理自網絡及《強權與鐵腕:普京傳》([英] 安格斯·羅克斯伯勒著,中信出版集團2014年出版),版權歸本書及作者所有,轉載請務必标明來源及出處。】

從俄羅斯格魯吉亞戰争看2022俄烏沖突

遍訪八國百位政要高官

普京前新聞顧問一手資料

全面記錄俄羅斯強人上司者的執政之路

解密普京非比常人的鐵腕外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