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呂永清 編輯|燕子 圖檔|網絡
二月二,龍擡頭,這一句民諺說了多少年了?誰也不知道。
龍擡頭這天,人們要把瘋長了一個正月的頭發剃掉,民間叫“剃龍頭”。這習俗是怎麼形成的呢?為什麼又會有“正月不剃頭,剃頭死舅舅”的諺語流傳後世呢?估計很少有人能說清。
在我小時候,人們在正月裡是不會剃頭的。聽大人們說,年前要剃頭,一是要從頭開始,輕松過年,二是整個正月裡不能剃頭,因為剃頭會死舅。是以,到了二月二那天,大人們帶着我們去剃頭,哪怕再不願意剃,也會被勸着、逼着去剃頭,甚至還會被擰着耳朵去,根本不管你情不情願哭不哭。記得當時,有個小夥伴聽到大人說的理由,張口就問了句為什麼?結果就是被他爹尅了一頓,從此再也不敢問了。
不問了,不代表我們的小腦袋瓜不想。那時候,幾個人就會嘀嘀咕咕的,就想看看正月裡有沒有剃頭匠開張,有沒有人去剃頭。在那個年代,理發的還都叫剃頭的、剃頭匠,理發店都還叫剃頭攤,甚至還有挑着挑子走村串戶剃頭的剃頭匠,經常都能見到,特别是到大集上,剃頭攤更是到處都是。說實話,我們當時還是很自信的,都認為一定能找到剃頭的。
說來也奇怪,跑遍整個正月,哪怕是正月十五那麼熱鬧的集市,也沒見到一個剃頭攤,更沒見一個剃頭的,于是,我們就洩氣了,也就乖乖地相信了大人的話,乖乖地在二月二那天主動去剃頭。為什麼會主動呢?因為大人們也會去剃頭。非但去剃,還給我們留下一句話,大姨是孩子在二月二剃頭,剃的是“喜頭”,剃的是吉祥,剃的是如意和平安。
這些話,着實灌輸到了我們的心中。什麼是口口相傳?大人們用言傳身教這四個字豐富了民俗的魅力,促進了民諺的流傳,也讓這民間諺語有了越來越強盛的生命力,根紮在人們的心底。
随着我們的長大以及社會的進步、科技的發達,我對“二月二、龍擡頭”以及“二月二、剃龍頭”越來越關注,越來越想理清這裡面蘊含的民俗之理。通過翻看各種資料,我才明白,二月二是傳統的“春龍節”,再加上它在雨水前後,大氣回暖,大地複蘇,春意拂面,迎春花含苞待放,在淵的潛龍也即将騰空,好日子馬上來臨,是以,人們将“見龍在田”的二月二稱之為“龍擡頭”的日子,寓意一種美好,盼望着告别冬日,在“九九加一九”的節氣中擁抱春天。
悟透了“二月二、龍擡頭”的民俗,“二月二、剃龍頭”的說法也能解釋的通了。既然二月二是“春龍節”,既然這一天的龍也要擡頭,那人們也就自然而然地要讨個“彩頭”了。你想啊,龍都擡頭了,人不需要擡頭嗎?人不需要将積蓄了一個正月多的頭發剃掉嗎?要知道,民間一直都是有“理發去舊”之風俗的。而在二月二、龍擡頭這天剃頭,同樣會給人帶來好運的,因為我們這一天剃的是“龍頭”。當然了,人們選擇這一天剃頭,一是二月二是過年的最後一個節日,過了二月二,年就過完了,農活也就出來了,閑了兩三個月的“冬閑時節”即将結束,春播春種馬上開始,到了那時,人人忙得腳不沾地,誰還有空剃頭啊?再說了,從臘月剃頭到正月,頭發也太長了,不剃不行了,聰明的先輩們也就借二月二這個吉慶的日子,給自己冠上了“剃龍頭”的雅稱。以至于到了二月二,盡管剃頭攤到處都是,前來剃頭的人依舊是人滿為患。這一天的剃頭匠,都成了人們眼中的香饽饽,真的是福氣臨門,财氣暴漲。
我對二月二剃頭也是深有體會的。因為父親姊妹們多,再加上我們兄妹四個,家裡一直很窮。别看剃頭錢不多,剃的人多了,錢就是錢了。為了節省,父親就買了一個推子,自己動手為家人“推頭”(即剃頭,民間的另一種口頭語),他自己則是讓母親或者叔叔給他推。記得推子用多了,就開始夾頭發了。有一次,等到給我推頭時,推子夾頭發夾得厲害,疼得我呲牙咧嘴、鬼哭狼嚎的。縱是父親停下來,清理了下推子,還加了點油潤滑,依然是夾頭發。但推頭推了一半了,總不能不推,留個陰陽頭吧?于是,隻好硬着頭皮推下去。等頭發剃光了,我也哭成了淚人。從那以後,我看見舊推子就害怕,為了省個吧剃頭錢,幾乎都留下心理陰影了……
再後來,我翻閱到一種資料,說是二月二剃頭是從清朝開始的。為什麼呢?因為漢人十八歲以下可以剃頭,特别是小孩子,大多剃光頭,但從十八歲弱冠那天開始就可以戴帽子了,頭發就也不能再剃了,一直到死蓄長發,因為身體發膚,受之父母,蓄發盤發是一種自發的感恩,是一種由衷的孝順,是一種長長久久的美德傳承。
想到此,我想到了三國時的曹操。在一次率軍過麥田時,曹操釋出指令,大小将校過麥田,凡有踐踏者,盡皆斬首。此令一出,士卒們全部下馬,扶麥而過,無一踐踏者。而曹操的戰馬呢?卻因為意外受驚踐踏了麥田。于是,曹操要對自己行刑。将領和謀士們紛紛相勸,就連執行官也搬出了《春秋》,認為不能處罰他這樣的高貴之人,何況還在征伐之中,三軍不可一日無帥。對此,曹操認為:自己制定了法令,卻帶頭違反,若不懲治,怎麼取信于人?怎麼号令三軍?哪怕自己是丞相,是制定法令之人,也應該受到懲罰。可不斬首示衆,又怎能做到令出于行、帶頭遵令呢?于是乎,曹孟德靈機一動,遂拔出佩劍,割掉發須,并傳令三軍:丞相踏麥,本當斬首号令,但征伐事重,今割發以代。丞相都割發代首了,将士們聞知此訊,士氣便更加高漲了,軍紀也更加嚴明了。
古時候的人都知道,“人之發膚,受之父母”,不可輕棄。一句話,頭發與頭顱是同等重要的,守發如命。從曹操當時的“割發代首”,就能明白清朝以前,人們對頭發的格外珍視,究竟到了何種程度。也可能是明白漢人的守發情結吧,到了清朝統治中國後,清廷就強迫漢人全部剃頭,不剃者死,甚至會滅門。面對生死威吓,人們不得不屈從,不得不剃頭。但在剃頭的同時,他們也有了這樣的一個約定,不能在正月裡剃頭,就想以此來思舊,懷念過去的蓄發之情。但時間長了,再加上諧音的問題,人們在傳來傳去間,就把“思舊”傳成了“死舅”,并一代代傳承下來,恰如“無度不丈夫”被謠傳成“無毒不丈夫”一樣,成為了婦孺皆知的民諺,并以此嚴格規範自己的行為,特别是家裡有舅的人,更不敢僭越半分。
品味着這樣的民諺,時光已流轉至二十一世紀。随着時代的發展,也不知是誰帶頭飾吃了螃蟹,竟然摒棄了正月裡不剃頭的陳規。有帶頭的,就有随從的,一時間,改革了,開放了,春風普度了,正月裡不剃頭的規矩被打破了,趕潮流的人們也把剃頭的、剃頭匠的稱呼扔進了爪哇國,尊稱他們為理發師。新桃換舊符了,民間的剃頭攤也基本上絕迹了,被遍布大街小巷的各種理發店、美發店所替代,它們不但在正月初六就開始營業,而且一開門,竟然還是顧客盈門,買賣興隆。而更讓人驚奇的是,女理發師獨樹一幟,站成了一道道亮麗的風景線,女性護發後來居上,秀發秀出了時尚,彩發美麗了世界,真的是跌落了老輩人的眼珠子。
現如今,人們對正月裡剃頭早已習以為常了,也沒有人再拿“正月裡不剃頭”說事了,但很多人還是記住了二月二、剃龍頭的習俗,專門選擇在二月二理發。不為别的,隻為傳承那一份美好的寓意,在鴻運當頭、福星高照的暢想中,讓自己在新的一年一順百順萬事順,迎來一個好兆頭。能用這麼一個好兆頭,換來一份好心情,何樂而不為呢?
二月二,剃龍頭,一年都有精神頭。今天,又是二月二了,你剃你的“龍頭”了嗎?
2022年3月4日零時12分匆就
作者:呂永清,詞作家、詩人、散文作家、編劇、文化活動策劃、撰稿人,中國音樂家協會會員、中國音樂文學學會理事……郓城作協、音協副主席、郓城志願者協會名譽主席,現工作于郓城縣文化館。先後在百餘家國家、省市級報刊、電台、電視台、舞台上發表作品兩千餘首(篇),作品榮獲全國“五個一工程獎”、政府獎一等獎、中國廣播獎金獎、銅獎、中國曲藝“牡丹獎”“奮發文明進步獎激勵獎”等二百餘項獎勵。
壹點号心夢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