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100年後曆史書上會如何記錄我們所處的這個時代

岸的方向似乎越來越模糊了。

變革未必是壞事,但問題是,我們搞不清變革的方向,到底我們是在一個偉大時代的開始,還是在一個繁榮時代的尾聲?作為經曆這場變革的人,我們茫然無知,但曆史肯定會有一個明确的答案,這個答案到底是什麼,卻是我們這些不知道的人最想知道的。

我時常在想,當我們不知道答案的時候,我們最應該做的是去閱讀曆史,不管是中國的,還是外國的。

因為社會的發展還是有些規律可循的。

中國曆史的每個朝代一般都是經曆建立,累積、強大、沒落、滅亡這幾個階段。

有人把帝國的興衰歸因于帝王個人的能力,這其實是很片面的,秦皇漢武其實未必就比崇祯或者鹹豐更英明,事實上前者比後者更荒淫、貪婪和殘暴,隻是因為他們的前代經過長期的累積,到他們執政時國力都已經非常強大了,才為他們建功立業奠定了基礎。

但也是由于他們的好大喜功,過量的輸出國家的國力,才使國家很快的由盛轉衰。

秦在統一中國後很快就滅亡了,而在此前秦國強盛了幾百年,漢朝也是在漢武帝時期開始衰落的。

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比如唐朝的唐明皇,比如明代的萬曆,再比如清代的乾隆。

我時常想,如果沒有秦始皇,秦國可能還會強盛很多年,沒有漢武帝,西漢不會那麼快就滅亡,沒有李隆基,大唐的盛世可能還會持續很久,如果是這樣,中國的曆史也許就會更令人光榮,中國的文化,也許會發展的更加完善和豐滿,也許就不會出現五胡亂華,五代十國這樣的大混亂時代。

是以說,一個國家從積貧積弱到逐漸發展起來,到最後強大,需要很長時間的積累,但要想揮霍,很快就會揮霍一空。

強國難,強國後要想保持強盛就更難。

我一直在想,為什麼一些西方的國家能保持長期的強盛,而我們的強盛卻往往是昙花一現。

我不敢說西方文化比我們更先進,否則有被罵作漢奸或者洋奴的危險,但人家能比我們做的好,說明人家确實有比我們做得好的地方,有值得我們借鑒的地方。

作為這個迷茫時代的經曆者的我們,學習别人先進的東西,也許是我們擺脫迷茫,找出我們自己發展道路最應該做的。

我最害怕曆史吧我們這個時代和合秦始皇,或者和漢武帝、或者和唐明皇、乾隆時代相類比,因為他們在短暫的輝煌之後就是長期的黑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