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氣象高品質發展 向科技創新要答案

作者:中國氣象局

2月28日,中國氣象局、科學技術部、中國科學院聯合釋出《中國氣象科技發展規劃(2021-2035年)》(以下簡稱《規劃》),明确了2021年至2035年氣象科技工作的指導思想、發展目标和主要任務,是中長期氣象科技發展的基本依據。

到2035年,氣象科技創新發展謀劃的出發開啟點是什麼,将聚焦哪些“卡脖子”問題、在哪些重點方向和任務上攻關,如何通過體制機制改革最大程度釋放氣象科技創新力量,如何統籌布局提升氣象科技創新整體效能?中國氣象局科技與氣候變化司司長熊紹員接受中國氣象報全媒體記者的專訪,進行權威解讀。

自立自強——

問:作為中長期氣象科技發展的基本依據,《規劃》對2021—2035年氣象科技工作的指導思想、發展目标和主要任務擘畫路線,其核心思路是什麼?

答: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大陸科技事業進行了戰略性、全局性謀劃,發出向世界科技強國進軍的号召,到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強調堅持創新在大陸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充分展現了黨中央對科技創新的高度重視和戰略謀劃。

為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氣象工作的重要訓示精神,落實國家對科技創新工作的新要求新部署,中國氣象局、科學技術部、中國科學院高度重視并精心組織編制了該規劃。

《規劃》緊緊圍繞氣象事業高品質發展要求,瞄準氣象強國建設目标,以加快科技創新為主線,以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為戰略方向,聚焦氣象現代化關鍵核心技術,明确主攻方向和突破口,抓住事關氣象高品質發展的關鍵推出戰略舉措,提出強化氣象戰略科技力量、激發人才創新活力、完善氣象科技創新體制機制等重要任務,展現了前瞻性思考和全局性謀劃。

《規劃》堅持科技創新和制度創新“雙輪驅動”,按照全鍊條、一體化布局思路,系統謀劃氣象科技創新體系,發揮人才第一資源作用,彙聚優勢力量建構氣象核心技術攻關新型舉國體制,為氣象事業高品質發展提供強大的科技支撐。

問:大陸氣象科技創新目前基礎如何,又面臨哪些新形勢和新挑戰?

答:氣象事業的基礎屬性表明了氣象事業發展必須要把握時代需求、緊跟科技進步。

黨的十八大以來,大陸氣象事業緊跟國家科技發展步伐和世界氣象科技發展趨勢,形成了由氣象部門和中國科學院、高等院校、軍隊、相關行業、企業等構成的氣象科技創新體系,氣象科技創新能力大幅增強,科技水準顯著提高。中國氣象局數值天氣預報模式基本實作了核心技術自主可控,全球氣候系統模式跻身國際前列,第二代氣象衛星技術達到國際先進水準等一系列創新成果不斷湧現,大陸氣象科技創新由跟跑發展到跟跑和并跑并存、部分領域領跑的新階段。

目前,大陸已經開啟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征程,經濟社會發展對氣象服務供給提出更高要求。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深入發展,科技創新進入密集活躍期。以大資料、人工智能、物聯網+、雲計算等為代表的新一代資訊技術加速突破應用,為氣象科技發展提供了更多創新源泉。氣象科技創新既面臨大有作為的戰略機遇,也面臨前所未有的重大挑戰。

主線架構——

聚焦氣象現代化關鍵核心技術,明确主攻方向和突破口

問:《規劃》确定9個重點領域46個優先方向,着力提升氣象服務保障生命安全、生産發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科技支撐能力,這些重點領域和優先方向的确定主要基于哪些考慮?

答: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中國氣象工作要有更寬闊的視野和更大的服務國家、服務人民的使命擔當,要有能勝任時代發展的更高品質和更加全面的氣象服務和保障能力。對标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氣象工作的重要訓示精神,對照監測精密、預報精準、服務精細的要求,《規劃》在分析重點領域核心技術的差距和短闆的基礎上提出,以提高預報預測準确率為目标,以發展數值模式為核心,以傳統氣象資料及非傳統資料的采集、同化、應用,計算能力提升,發展、完善地球系統模式為主線,加強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着力提升氣象服務保障生命安全、生産發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科技支撐能力。

圍繞監測精密,着力加強氣象觀測技術和方法、資料分析技術研發。圍繞預報精準,着力開展天氣氣候機理研究與科學試驗,發展地球系統模式、數字化預報技術和方法。圍繞服務精細,着力提升氣象服務技術、人工影響天氣理論和技術、應對氣候變化與生态氣象保障技術和人工智能氣象應用技術。由此,《規劃》确定了9個重點領域46個優先方向。

問:在新技術體系架構下建構氣象事業新格局,重大氣象科技創新工程的設計思路是什麼?

答:攻堅關鍵核心技術,必須以新思路新舉措打破“天花闆”,強化協同創新,拓展發展空間。新時期氣象科技發展,要在以大資料、人工智能、網際網路+、雲計算等為代表的新技術體系架構下建構氣象事業新格局。按照新業态資料、算力、算法的格局謀劃氣象科技中長期發展。重大氣象科技創新工程從這四方面科學謀劃氣象科技發展——

基于大資料理念,着眼于地球系統架構下的基礎觀測資料擷取、完備和積累,實施氣象大資料科學工程。

着眼于大資料傳輸、存儲、品質控制和管理,提升數字氣象智能化水準,以超級計算能力提升和資料處理軟硬體支撐為核心,實施國産超算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工程。

以改進完善數值模式系統本身為核心,以研究多源、多種、無序資料的融合分析、資料同化方法和地球系統模式的系統理論、數值計算方案為主要内容,充分應用人工智能等新興技術,實施地球系統模式工程。

圍繞資料安全可控,觀測裝備核心元器件自主可控,實施觀測裝備國産化工程。

布局落子——

深化氣象科技體制改革,激發創新創造活力

問:《規劃》對優化氣象科技創新主體布局加強協同創新,有哪些重點考慮?

答: 進入新階段,氣象科技創新對制度環境提出了更高要求。《規劃》強調,優化氣象科技創新主體布局,提升創新主體能力,就是要加強各主體間的協作,促進創新要素高效配置。

第一,要推進氣象科研院所建設。開展以國家使命和創新績效為導向的現代科研院所改革;建構國家、區域和省級統籌布局、一體化發展的氣象科研院所體系;以國家級科研院所為龍頭,統籌氣象基礎研究、應用基礎研究、重大核心和前沿技術攻關;做強國家級科研院所學科。

第二,要完善業務服務領域的研釋出局。依托業務機關建立産學研一體的創新研發實體;加強專業氣象服務的科學研究,組建新型研發實體。

第三,要加強行業氣象科技協同創新。發揮高校、科研院所在氣象基礎研究和重大前沿技術創新方面的優勢;培育具備全球競争力的氣象科技企業,建構有利于産學研深度融合的政策環境。

問:《規劃》未來在建構協同高效的科技創新平台以彙聚各方力量的思路和重點是什麼?

答:堅持問題導向和目标導向相統一,以優化科技資源配置、激發創新主體活力為着力點,加快建設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氣象大科學中心和基地。《規劃》提出,要加強實驗室、氣象科技創新示範區等各類創新平台建設,強化産學研用結合,建構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新型舉國體制。要促進各類氣象科技創新主體、創新鍊各環節的對接融通,聚集創新要素和創新資源,建設具有引領作用、跨學科、跨行業、跨區域的協同創新平台。

問:《規劃》整體時間線比較長,在推進落地方面,重點有哪些保障機制和舉措?

答:《規劃》從加強組織上司和統籌協調、加大政策支援力度、加大改革力度和試點示範、加強多元投入和資金保障等四個方面提出規劃實施的保障舉措,将為科技創新鋪就更為堅實的發展軌道,營造更為完善的制度生态。

一是全面加強黨對氣象科技創新的上司,推進黨建與科研工作的深度融合。

二是建立鼓勵創新的導向機制,進一步形成适應創新驅動發展的制度環境。

三是以重大改革舉措激勵創新、促進發展,提升資源配置效率,及時總結提煉推廣行之有效的經驗和做法。

四是加大氣象科技創新資金投入,到2025年,科技研發經費比2020年翻一番,到2035年再翻一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