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散文|李建民:飄香二月二

飄香二月二

文/李建民

散文|李建民:飄香二月二

(網絡圖檔)

家家戶戶門口的大紅春聯依舊光豔如新,元宵節的彩燈依然在街頭樹梢璀璨奪目,各行各業的人們按部就班地開始了緊張有序的工作和學習,“年”似乎如一個無私的快樂天使給我們送來幸福和團圓,然後又悄然退場。

旭日東升,春風送暖,乘着日漸和煦的春風,踏着冬奧會激情的節拍,我們即将開啟新的征程,進入萬物萌發,春意漸濃的農曆二月。

“二月二,龍擡頭,大家小戶使耕牛。”農曆二月二,又稱農耕節、青龍節,自古以來就象征着農耕的開始。傳說三皇之一,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伏羲在每年的這一天都親自下田幹農活,妻子到田間地頭給他送飯,後來堯舜等都積極仿效,下地農耕,到了周武王的時候更是把這當成一項國策來執行。自古以來人們就把二月二當成春耕的開始,古人在這一天剃龍頭、祭社神、起龍船……祈求風調雨順,納祥迎福。

小時候家鄉的二月二非常隆重,家家歡慶,戶戶飄香!炒豆粒,炒花生,做面豆,點蘿蔔燈,圍糧囤……熱鬧非凡,别具一番風情!

二月二的前一天晚上母親就挑選上好的黃豆提前浸泡,水裡放入花椒、大料、香葉、食鹽入味,泡好的黃豆個個圓鼓鼓,胖墩墩,母親用笊籬把黃豆撈出控水晾幹。我們會到村東頭沙土地裡用最細的篩子篩出一些細沙土,準備工作就完成啦。每到這個時候我就搶着燒火,母親把細沙土倒進鍋裡,熊熊的火苗舔着鍋底 ,母親揮動着手裡的鏟子翻炒着鍋裡的沙土,要把沙土炒幹炒燙才能把泡好的黃豆下鍋。在那個物質生活比較貧乏的年代,孩子們很少有零食,二月二的炒貨簡直比年夜飯還要美味,“刺啦、刺啦”的聲音無比悅耳。顆顆黃豆在滾燙的沙土裡噼裡啪啦地唱着歌,開心地做着瘦身運動,我在蒸騰的霧氣裡,聞着泛着沙土味的豆香,不禁垂涎三尺,一次次迫不及待地問:“媽,豆子熟了沒?”母親就會從鍋裡撈出幾顆讓我嘗嘗,雖然燙得舌頭滋啦疼,雖然豆子還泛着生豆的味道,但是那股鮮香還是從舌尖直滑到心底,美極啦!

随着噼裡啪啦的聲音漸漸減小,慢慢消失,黃豆出鍋啦!顆顆滾圓,粒粒滾燙,個個飄香,他們在籮筐裡曬着肚皮,任香味在院子裡泛濫,空氣中彌漫着濃濃的豆香。這股香味極具感染力,不一會兒就會引來鄰居的小饞貓們一起大快朵頤!二月二不僅炒黃豆,還會炒花生,炒面豆(加上糖和面,搓成條,再切成小方塊兒或者團成小球),這樣的美食家家戶戶要留着吃上很長一段時間。

“二月二,炒豆粒。”還有一個美麗的傳說呢!傳說古時候一個皇帝忘記在二月二祭祀,觸怒了玉皇大帝,玉皇大帝下令大旱三年,當作懲罰。因滴雨不下,河床幹裂,莊家枯萎,老百姓喝不上水,吃不上飯,流離失所,苦不堪言。龍王的小兒子青龍看在眼裡,疼在心裡,偷偷下了一場酣暢漓淋的雨,瞬間萬物複蘇,人間一片蔥郁。玉皇大帝得知此事以後,勃然大怒,下令把青龍壓在一座大山下,如果它想重返天庭除非金豆開花。老百姓得知這一消息,心急如焚,大家集思廣益,終于想出一個好辦法,家家戶戶炒黃豆和玉米,黃豆和玉米爆開的樣子很像金豆開花,大家把炒好的黃豆和玉米供在院子裡的案子上。玉皇大帝看到金燦燦的黃豆和玉米如金豆開花,深受感動,釋放了青龍,青龍搖頭擺尾,昂首飛向天庭,從此風調雨順,國泰民安。二月二炒豆粒的習俗也沿襲了下來。

二月二這一天,家家戶戶除了炒黃豆,還有一個大工程——圍糧囤,所謂的糧囤就是用草木灰在院子裡撒成一個糧倉的模樣,院子有多大就圍多大,囤的形狀多種多樣,有方的,有圓的,都戴着一頂錐形的囤帽,畫完以後在囤的角角落落撒上玉米、大豆、高粱、小麥等各種農作物,寓意新的一年糧食豐收,滿囤滿倉。

這一天除了享受美食,到了晚上還有一項有趣的功課——點蘿蔔燈。心靈手巧的母親挑一個大大的白蘿蔔(也有的用白菜根),切下一小段最下面的粗粗的蘿蔔頭,在中間挖一個洞,裡面倒上食用油,用棉花搓一根棉條當燈芯,然後點燃。随着時間的推移,油越來越少,燈芯越來越短,最後慢慢熄滅,這時是大家最好奇的時候,全家人都簇擁在蘿蔔燈周圍,好幾雙眼睛仔細盯着、搜尋着,看看自家燈芯上會結些什麼,聽說結什麼,當年就會收獲什麼。那黑黑的燈芯上果真結了很多作物:有的像花生,有的像大豆,有的像玉米……

“二月二,龍擡頭。”飄香的二月二是祖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部分,也給我們的童年帶來很多快樂和祈盼。

散文|李建民:飄香二月二

【作者簡介】李建民,山東省聊城市東昌府區英才國小國文教師。緻力于國小國文情景教學,打造生動有趣的國文課堂。在市區兩級賽課中多次獲獎。我的理想是:做求知路上的追夢者,帶着一群娃娃讀書、寫作、學國文。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