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日,北京冬奧會吉祥物“冰墩墩”設計團隊、廣州美術學院教授曹雪和錢磊來到華南師範大學附屬中學,為華附學子講述設計“冰墩墩”背後的點滴心路曆程,就如何做好新時代中國設計與華附學子進行交流分享。其中曹雪提到了作為設計師所要具備的“人文關懷”理念,強調設計師應該具備眼界高、身段低的創作姿态。盡管團隊接受了不少媒體的采訪,盡管每次都重複着同樣的故事,但他們依然沒有拒絕。“冰墩墩充滿溫暖、充滿愛的表情後面,它的創作者不能是一副‘冷面孔’。”

曹雪給學子講述冰墩墩的創作曆程
當接到設計任務,曹雪和錢磊第一時間聯系還在澳門的劉雲平,三人一拍即合。2018年10月11日,懷着“重在參與,不抱希望”的心态,團隊正式開啟這段“隻問耕耘,不問收獲”的旅程。
在團隊協作中曹雪提到了“動車組概念”,傳統的蒸汽火車用“火車跑的快,全靠車頭帶”這句老話诠釋了傳統團隊模式,而現如今若發揮整個團隊的主觀能動性,那就是每節車廂都能有動力帶動整個動車的速度。
“冰絲帶”元素出現前,團隊遇到創作瓶頸,看到成員們失去信心,曹雪對他們說“希望不在别人眼中,在我們各自的手上。”時至今日,曹雪仍然記得當初說過的這句話。
錢磊給學子講述創作背後的故事
奇特的是,“冰墩墩”身上除了冰殼上的“冰絲帶”外并沒有其它中國傳統視覺元素。曹雪認為,最高境界的中國設計未必要有中國傳統視覺元素。如今國潮遍地,大量文創産品同質化,想要講好中國故事,需要用當下時代語言演繹出來,通過過去創造未來。“這不是表面元素思維,而是系統思維。”曹雪說,“我們希望我們的孩子在做學問的時候,不要流于表面,去深入它,到它的學理裡面、命脈裡面去掌握它。
談到“冰墩墩”走紅時,曹雪稱,冰墩墩的成功是文化元素、藝術手段和商業結果的共同作用。如何讓作品在視覺和觸覺上都讓人喜歡,并産生傳播力和銷售力,是吉祥物“講好中國故事”的關鍵命題,團隊正是圍繞這一問題在設計上下足了功夫。
曹雪稱,創作團隊希望圈外可以通過論壇和學術研讨會彙總“冰墩墩”文化現象,将“冰墩墩”作為學理梳理出來,才有可能産生更多講好中國故事的内容方式。“冰墩墩已是曆史節點,我們要把它作為新的起點,去創作更多的東西 。”
華附學子對冰墩墩愛不釋手
通過這次宣講,華附的學生們紛紛感慨對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的融合有了更深的見解。一位高一學生興奮地說,“我認為冰墩墩理念今後會在業内被作為設計的新标杆,它會在一定程度上引領和改變着國潮審美趨勢。”
華附學子向創作團隊提問
對此曹雪回應道:“文明不是文藝,以設計為美展示中國故事,我們希望更多人通過這種深刻的、潛移默化的藝術形式了解中國設計。”
采寫:南都記者梁豔燕 實習生孔芷菱 姚佳萌 通訊員李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