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中華文化國際表達,上海城市形象傳播的“出圈”奧秘!

中華文化國際表達,上海城市形象傳播的“出圈”奧秘!

“最佳圖檔”獲獎作品:《百年豫園》,拍攝者:何忠鳴

用國際化表達傳播中華文化,講好上海故事,這是城市形象傳播的上海智慧,更是上海城市軟實力的重要展現。

上海是世界觀察中國的一個重要視窗。海納百川、相容并蓄的海派文化,正越來越被國際社會所知曉和熟悉。這背後,标志着城市形象建構的主力軍正由媒體轉向“人人”。

為鼓勵人人成為城市形象的塑造者、傳播者,作為上海城市形象國際傳播最高獎項,上海市第十六屆“銀鴿獎”(2021年度)評選首次依托上海城市形象資源共享平台IP SHANGHAI,聚焦四大方向甄選:中華文化國際表達、推廣推介雙創演繹、全球叙事能力建設和擴大國際“朋友圈”。其中,214件作品從600餘件參評作品中脫穎而出,分獲“最佳獎”和“優勝獎”。展現最具代表性的城市形象創作内容,凸顯上海在國際傳播領域的深度和精度。

上海交響樂團錄制的《大地之歌》唱片,以國際化叙述表現中國音樂内涵,獲本屆“銀鴿獎”“最佳聲音”。鋼琴作曲家葉小綱曾說,“中國不是缺少生動的故事,而是缺少講好故事的能力。”在《大地之歌》中,他找到了“中華文化國際表達”的最佳方式。

不僅是他,其實,越來越多的内容創作者都深谙這樣的傳播“門道”——用國際語言精準演繹優秀中華文化,“銀鴿獎”的獲獎作品提供了一個又一個的成功案例和範本。

潤物無聲對外傳播,力量直抵人心

縱覽本屆“銀鴿獎”獲獎作品,不難發現一批優美、有趣、靈動的傳播作品。這些作品不見長篇累牍的說教,而是以全球視角和審美需求開展精準傳播,對當代中華文化進行國際化叙述和表達。

中華文化國際表達,上海城市形象傳播的“出圈”奧秘!

《大地之歌》唱片

指揮家餘隆率領上海交響樂團錄制的《大地之歌》,2021年由世界聞名的德意志留聲機公司(DG)全球發行。唱片中包含相隔百年的兩部《大地之歌》,一部來自奧地利作曲家古斯塔夫·馬勒,一部來自中國作曲家葉小鋼。

唱片一經發行,就引發英國《衛報》《金融時報》、BBC廣播等海外媒體的關注。《金融時報》稱:“這兩部作品可以被看作兩種文化的相遇,反映了歐洲和中國對于生命的成全這一基本人文關懷的不同诠釋”。更有國外聽衆表示,他們沉醉于中西合璧的音樂作品中,被來自遙遠東方的“中國特色”音樂深深吸引。

《大地之歌》成為上海文化相容并包的一個縮影,将“中國故事”潤物細無聲地傳遞至國際舞台的一個創新範例。餘隆說,“創作這樣的作品是我們這代人的責任,就是守住中國文化的根,并讓中國文化以國際化的叙述方式、潛移默化的形式走出去。雖然過程漫長,但終究可以抵達,并直抵人心。”

中華文化國際表達,上海城市形象傳播的“出圈”奧秘!

“上美影經典IP冬奧動畫宣傳”

由上海美術電影制片廠推薦的“上美影經典IP冬奧動畫宣傳”在網絡上一度成為爆款,獲評本屆“銀鴿獎”“最佳活動/案例”。上海美影人通過整合孫悟空、哪吒、雪孩子、葫蘆娃、蛋生、二郎神等陪伴了幾代人成長的上海美影廠國民明星IP形象,組成中國童話聯盟,以輕松活潑的方式向世界展現冰雪運動的魅力,助力北京冬奧會。

主創人員李早表示:“将這些深入人心的中國動畫IP組合在一起,用有趣的呈現方式讓大家對冰雪運動産生興趣、加深了解,也期望在國際傳播中讓更多的人感受北京冬奧會所彰顯的大國風範與民族風采。”

這樣的初衷最終得到了實作。據媒體報道,該系列宣傳一經推出便引發全民熱議,在各大社交網站獲得大量轉發與點贊。許多國外網友更是通過系列短片對2022年北京冬奧會有了更為直覺的印象,并持續關注冬奧會的各項賽事。

“最佳視訊”獲獎作品《生物多樣性:羚羊John的世界》,通過一隻羚羊John的視角,演繹生态故事中的生物角色,傳遞了上海老牌國企上海電氣在“一帶一路”建設中注重保護環境保護生物的先進理念,表達了中國緻力于生态平衡,努力建構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好願景。

用有溫度的形式讓世界感覺中國,用接地氣的叙事凸顯上海城市精神,真正讓古老又現代的中國與世界聯通的故事“活起來”。由此,不同國家和民族的交流互動超越了語言的隔閡,一首樂曲、一部動畫、一場活動……潤物無聲傳遞着相識、相知、相通的資訊。

小切口彰顯大主題,展現立體中國

從“銀鴿獎”獲獎作品可看出,當今國際傳播不再拘泥于宣傳片、宣傳冊等傳統媒介載體的講述方式;百姓親身經曆的故事講述,人民生活的真實演繹,往往更能夠激發國際閱聽人的共情體驗,小切口也更能展現立體中國的多元度視角。

中華文化國際表達,上海城市形象傳播的“出圈”奧秘!

《HOME IN MEMORY》

“最佳出版”獲獎作品《HOME IN MEMORY》,是《時光裡的家園——上海市靜安區社群微志》的英文姐妹篇。由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出版,版面字數94.3萬字,該書中文版是全國首部以“社群”為記述對象的微型志書,記載上海市中心城區之一的靜安區14個街鎮具有代表性的21個居住區,從社群變遷、居民生活變化等多個角度着筆,是一部具有濃厚地域特色的地情資料書。

小切口,是該作品的最大特色。該書以在中國的外國讀者及身居海外的中國讀者為閱聽人目标,圖文并茂,從細微處着眼展現中國改革開放發展成果,字裡行間洋溢着濃厚的百姓生活煙火氣,更容易喚起城市記憶,引起讀者共鳴。同時,作為一部創新性作品,《HOME IN MEMORY》也展現了上海文化的創新創造活力,為上海建成更加開放包容、更具時代魅力的國際文化大都市呈現出令人驚歎的一筆。

無獨有偶,由多個區選送的系列短視訊作品《人民城市人民建》一經上線便引發關注。比如崇明篇講述了80後新型職業農民黃震的創業故事。他畢業于華東政法大學,志願紮根崇明島當一名新型職業農民。短視訊記錄了他的現代化務農生涯,也記錄了上海崇明島作為世界級生态島的轉型發展曆程。活靈活現、有血有肉的人物故事與生态美好、生動真實的生活畫面讓人更加真切地感受到上海城市的多彩魅力。

該系列還有黃浦篇、長甯篇、楊浦篇,不同人物的親身視角帶領觀衆朋友們領略上海這座城市的美好生活,書寫了一封封獨一無二的海派情書,引發了無數生活在這座城市中的人感同身受的共情體驗。而該系列作品也在本屆“銀鴿獎”中斬獲“最佳視訊”。

城市形象的國際傳播,歸根到底不是靜态的物的傳播,而是動态的人的傳播,講的是人的故事。傳遞城市形象既需要儀式性的觀念标準和畫面感的都市風光,也需要普通人、平凡人的小故事。

這是本屆“銀鴿獎”的評選标準,也是上海面向全球講好新時代中國故事的新路徑:在人人參與的城市形象國際傳播中,充分發揮人的傳播主體力量,挖掘提煉契合城市精神和品格的人物,反映品質生活、城市文化的平凡故事,進而塑造鮮活可感的“人民城市”形象。

用這樣的方式诠釋“中華文化國際表達”,大抵就是上海能在全球城市競争中“出圈”的奧秘!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