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作家梁曉聲創作的115萬字長篇小說《人世間》,自2017年11月出版以來,發行40餘萬套,銷售碼洋近億元,創造了近年原創長篇小說的出版“奇迹”。特别是2019年獲第十屆茅盾文學獎以來,《人世間》受到了更多關注。今年春節,改編自小說的同名電視劇在央視一套黃金檔、愛奇藝等平台播出,CSM全國網平均收視率、單集最高收視份額創央視一套電視劇近年新高。随着電視劇的熱播,《人世間》原著小說也再次攀上各大圖書銷售平台暢銷榜前列。作為文學與影視深度融合、聯通發展的成功案例,《人世間》為文學在新時代不斷延伸、光大自身價值提供了經驗啟迪。
2月28日,由中國作協主辦的“從文學到影視——《人世間》座談會”在京舉行。中國作協主席、中國文聯主席鐵凝出席并緻辭。中國作協黨組書記、副主席張宏森出席并講話。中國作協副主席閻晶明、書記處書記鄧凱,小說作者梁曉聲、編劇王海鸰、導演李路以及來自各界的專家學者出席會議。該劇出品人、騰訊集團副總裁程武線上上緻辭。中國作協創研部主任何向陽介紹了文學作品影視轉化情況。座談會由中國作協黨組成員、副主席李敬澤主持。
融彙力量 探索文學的無限可能
鐵凝談到,從過年的隆冬到早春時節,許多中國家庭是伴随着電視劇《人世間》度過的。人們圍坐在電視機前,與周家三代人共同經曆平凡、樸素,感受着充滿人間煙火、喜怒哀樂的生活,體會着我們共同生活中的情義和正直,從中收獲感動、震撼,收獲對美好生活的憧憬與信心。同時,很多人也會打開長篇小說《人世間》,在語言文字構築的世界中再次深刻認識有情有義、堅韌擔當、善良正直的中國精神,重溫半個世紀以來中國社會走過的波瀾壯闊的曆程。這部獲得第十屆茅盾文學獎的作品,彰顯了史詩胸襟與現實主義品格,也賦予了電視劇中正闊大的氣象。《人世間》的熱播,是文學與影視融彙而成的壯美風景,再一次有力地證明了文學與影視的親密關系。從文學到影視,這不僅是在描述一個過程,更标志着一個生機勃勃的創造與接受的廣闊空間。回顧現代以來文學和影視發展的曆史,我們都能深刻地在文學的力量中展望影視的力量,在影視的力量中領會文學的力量。讓我們的力量融彙在一起,讓文學和影視一起走進更廣大的人民群衆心裡,這也是一代代文學人和影視人共同的努力方向。我相信,當文學和影視更緊密地走到一起,我們的文學和我們的影視一定會不斷開辟更有内涵、更有潛力的新境界,在新時代新征程上,為滿足人民精神需要、增強人民精神力量不斷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張宏森指出,小說《人世間》被成功改編為電視劇并成為“熱點”“爆款”,這充分證明,在新時代的文化生活版圖和現代傳播格局中,文學應該也能夠更好地發揮其在各藝術門類中的“母本”作用,應該也能夠以更立體的方式光大自身的價值。我們希望能夠通過個别來讨論普遍、從現象案例中看出趨勢潮流,從更高的站位和更寬闊的視角出發,不斷去思考并開拓新時代文學的豐沛生命力和多樣可能性。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新時代新征程是當代中國文藝的曆史方位”,正是在這樣的曆史方位上,我們提出了“新時代文學”的概念。這同時意味着作協工作和文學事業必須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建構新發展格局,推動高品質發展。在具體思考如何推動文學高品質發展的時候,我們深刻地意識到,文學創作想要更好地融入現代傳播格局,就一定要更加充分、更加主動地同衆多的藝術門類及文化形态交流互鑒、融合接軌。目前,中國作協正在推出實施“新時代山鄉巨變創作計劃”和“新時代文學攀登計劃”,希望通過一系列新思路、新措施、新辦法,來集中打造和推出一批高水準、有分量的文學力作。與影視的聯通互動、與各個不同文化藝術領域間的“雙向主動”,是“新”字裡重要的指向和内容。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文學與其他藝術門類之間,一定能夠實作更充分、更深入的交流互通,更好地實作文學的“破圈”發展和“跨界”傳播,讓文學真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要求的那樣,在各種藝術門類互融互通,各種表現形式交叉融合之中,“正确運用新的技術、新的手段,激發創意靈感、豐富文化内涵、表達思想情感”,“呈現更有内涵、更有潛力的新境界”。
真實可信 史詩追求與人民美學的勝利
程武認為,一部傑出的時代作品,依存于一個偉大的時代,依存于時代裡每一個人的選擇,更依賴于一個時代作家創造性的大設計。《人世間》跨越大半個世紀,含納上百個人物,蘊含着家族的、光字片的、吉春的以及所折射的整個中國的空間次元。《人世間》劇集呈現的真實質地和演員的形象化表演,使劇情走向順暢自如。劇中主要人物都是有血有肉的,同時具有溫暖善良的底色。從文學到影視再從影視到文學,《人世間》正成為中國一個時代的代表IP。“很多人是書粉,成為這部劇的首批觀衆,很多人看完劇買書再讀,這是劇的成功,是光與影的力量,也是原著的成功,是文學的魅力所在。”
梁曉聲回憶說,當李路接觸到《人世間》時就坦言這是他要找的作品,大家希望拍攝一部能向廣大勞動者緻敬的作品。電視劇片頭抒情舒緩地呈現了該劇的氣質,主題曲歌詞對整部劇要表達的思想進行了集中提煉,片中部分人物形象較之原著也得到了較大提升,演員的表演可圈可點,導演還在劇中選擇啟用衆多東北籍演員,演員之間的對白自然生動。
李路認為,《人世間》的原著小說為文學轉變成影視提供了基礎:一是活生生的、立得住的人物群像,二是曆史縱深向,三是故事的人間煙火味。“電視劇是一個系統工程,有一環做得不好或者有誤,就可能滿盤皆輸。有幸的是,我們創作人員滾燙的心被上億觀衆接受了,觀衆們感受到了久違的溫暖。”
王海鸰分享了自己的創作曆程。創作開始前,她反複通讀原著,查閱東北老工業基地的相關資料,在學習思考中劇本創作思路逐漸清晰——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家文化,讓每個生命不再是孤立的生命,而和其他生命發生情感關聯,這不僅是中華民族屹立不倒的原因,也是小說中光字片勞工階層能夠頑強走下去的原因。她還談到應重視嚴肅文學的屬性,“嚴肅文學的最基本點是人性的真實,越真實越可信,可信才動人,作家們都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得到最廣泛傳播,影視是一條很好的出路,但如果急功近利,小說很難寫好。”
雙向主動 努力打造“文藝共同體”
從上世紀80年代的《今夜有暴風雪》《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雪城》,到幾年前的《知青》,再到《人世間》,梁曉聲的小說屢屢被改編成電視劇且備受關注。在閻晶明看來,這是因為梁曉聲小說的現實主義品格和現實主義精神總能激起閱聽人的關注。“現實主義在這裡不是一個與浪漫主義相對應的創作方法概念,而是一種文學創作的精神追求。”目前影視藝術對文學作品的借重并不再刻闆執行“忠實于原著”,二度創作的要求同樣很高。有時候,影視藝術可能沒有完全道出小說作品的内涵,但作為獨立的藝術同時也會衍展出更新的、屬于自己的藝術質地。就此而言,文學也應學會以更加開放的思維提升自己,與其他藝術共生。
何向陽談到,文學與影視的雙向賦能由來已久。以茅盾文學獎為例,1982年首屆評選至今,48部長篇小說中有31部作品被改編為電影、電視劇、話劇、平劇等。青年作家創作逐漸受到關注,在高收視率劇集中同樣活躍着網絡文學的身影。2019年底,中國作協經與國家電影局磋商,建立了由中國作協創研部牽頭的影視推介機制。該機制自2020年1月啟動以來,向國家電影局推薦了适合影視改編的優秀文學作品近百部,進一步擴大了文學作品的影響力。
會上,潘凱雄、申積軍、孟繁華、王一川、饒曙光、劉瓊、李師東、胡平、梁鴻鷹、張德祥、叢治辰、張慧瑜、戴清、張莉、李雲雷、楊慶祥、王國平、孫佳山、何弘等先後發言。
有什麼東西比人的情感更重要?有什麼東西比人的心靈更深邃?有專家認為,《人世間》恰恰抓住了人物情感與心靈的波動,對人的精神世界進行探查和揭示。《人世間》的影視文學改編在一定程度上擦亮了文學品牌,展現了中國式心性智慧引領現實主義精神原則,走出了一條中國式現實主義的藝術道路,可以給予當代同類題材電視劇以及其他門類藝術創作以有益的美學範式啟迪。
大家談到,《人世間》影視文學改編的成功證明,作家心裡想着人民、和人民站在一起,寫出來的作品自然就是人民所需要的。作品中可能沒有驚天動地的偉業,但人民年複一年往前追趕的日子,便一步步推動了中國社會前進的堅實步伐。文學在某種意義上為一切其他文藝形式提供基礎、支撐,另一方面,優秀文學作品應當交給優秀影視制作團隊,進而保證二度創作在一度創作的基礎上再度提高。
從收視分析中能看出,《人世間》開播後不久就帶動了各年齡段人群收視的顯著上漲,尤其激發了年輕人群的追劇熱潮。文學與影視作品對跨越年齡、階層的集體曆史記憶的喚醒功能不應忽視。此外,《人世間》的熱播啟示我們應從更深層次了解文學的“破圈”,它不是一個能夠被流量、點選率衡量的表象,而意味着要深切注意到各個階層共同關注的問題,實作真正意義上的“破圈”。
李朝全、李曉東、馬好、陳濤、嶽淼、張玉玲、張英、劉馨、王甯、白娟等參加會議。
(座談會發言将陸續刊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