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我不追星,但是看過《少年包青天》中李冰冰和任泉在其中的精彩表現,都會對李冰冰印象深刻。無意中刷到李冰冰生日,她曬出的侄子侄女給她的生日禮物-孩子們心中的李冰冰的樣子,我心有感慨。

沒想到我都兩個孩子了,李冰冰仍然青春靓麗,風姿不減當年。
李冰冰在社交平台上表示,陪伴孩子的時光嗖地一下就過去了,孩子們溫柔了她的歲月,美好了她的時光,讓她的生日變得與衆不同和有意義。
李冰冰表示不了解孩子們的畫,為什麼她頭頂都有一個圈兒?在孩子們的解釋中,她才得知,原來是因為她愛紮揪兒,真的是簡單形象。孩子們的畫作真是暖心又可愛!
不愧是琴棋書畫精通的演員,會在孩子們的塗鴉中讀懂孩子,而不是簡單粗暴地評價孩子畫得像不像。雖然她沒有結婚沒有孩子,但不妨礙她懂孩子的繪畫特點,進而讀懂孩子的繪畫。
可是,我們中的很多家長,卻經常用畫得像不像來評價孩子,覺得孩子的塗鴉亂七八糟,有什麼好看的?進而在家長的不懂和無知中,破壞了孩子的繪畫熱情。
每一個孩子都是天生的藝術家,他們對美的認識是天生的。而保護孩子的繪畫熱情,不是為了培養孩子成為畫家,不是教孩子繪畫技巧,而是培養孩子的創造力、想象力、藝術審美和鑒賞力。
鳥居昭美在《培養孩子從畫畫開始》書中講道,人一生的教育從幼兒階段的藝術教育開始。如果幼兒時期的畫被否定,那麼這将不僅僅影響孩子幼兒時期的發展,孩子終身學習的能力也可能被否定。
那麼,作為家長的我們,如何讀懂孩子的畫,保護他們的繪畫熱情呢?
孩子的畫和成人的畫不一樣,不要用成人視角看孩子的畫
在寶寶出生後,我們不會要求她們會說話、會走路,而是遵循寶寶身體發展規律,給他們提供幫助,給他們時間去發展大運動,學習說話。在寶寶添加輔食後,我們不會要求她們吃成人的食物,而是分階段提供各種各樣的輔食,烹饪出可口的食物适合她們。
孩子們的繪畫也是如此,他們從點到線,從線到面,從色彩單一到色彩豐富,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我們不能用成人的角度,來評價孩子的繪畫好不好,像不像,更不能說孩子畫得兩隻眼睛不一樣,鼻子太小等等。
鳥居昭美在《培養孩子從畫畫開始》書中講道,孩子并不是個頭上小一号的成人,無論是零歲的孩子、一歲的孩子或3歲的孩子都分别擁有各自獨立的人格和人生體驗。他們和成年人是完全不同的生命個體。
是以,作為家長,我們不能用成人的視角來評價孩子的畫,也不要用大人的認知來給孩子提要求,讓他們這樣畫那樣畫。否則,就會打擾孩子創作的熱情,破壞孩子的繪畫興趣。
用正确的方式,讀懂孩子的畫畫
鳥居昭美在《培養孩子從畫畫開始》書中講道,孩子是通過繪畫來表達自己的想法,講述自己的感受和發現。孩子的畫不是用來看的,而是用來聽的。隻有他們的畫被聽見,他們的繪畫行為才有意義。
在孩子繪畫時,我們能做的就是提供準備的環境和紙筆,讓他們自由地塗鴉,不要打擾他們。在孩子繪畫完畢或者煩躁的時候,我們可以用欣賞的目光詢問孩子,讓他們講出來。
書中講道,不同的年齡段有不同的聽畫方法。如果是2-3歲孩子,我們可以問“這是什麼”,要聽他們給畫賦予的意思。四歲以後,我們就可以問孩子“他們在做什麼”,聽聽孩子們畫裡的故事。
但是,讓我們聽孩子畫畫,不是一直在孩子旁邊詢問他們畫得什麼,打擾孩子的繪畫。而是在孩子繪畫完後或者休息的時候,讓他們講給我們聽。
是以,對于孩子的畫,作為家長最重要的是去聽,去了解,去感受!等到孩子六七歲以後,再去系統地學習繪畫的技巧和方法。
用正确的誇獎,保護孩子的繪畫熱情
“畫得真好看!”
“很好,不錯!“
經常聽到一些父母這樣來誇獎孩子,大人以為自己已經在看見孩子了,其實帶給孩子的是失望和沮喪。這種誇獎在孩子看來就是敷衍和無視。那麼,對于不懂藝術的我們如何來誇獎孩子的繪畫呢?
我在帶大寶上繪畫興趣班時,每節課結束前都會有小朋友上台分享自己的作品。分享結束後,老師都會從以下幾方面來評價孩子的塗鴉。
1、誇孩子的點線面:這裡有點、有線,這個點和線連起來了……比如在大寶一歲多拿筆塗鴉,我會誇她的有些點大肯定用筆力度重,有些點小用筆力度輕。
2、誇孩子的色彩搭配:冷暖色搭配,紅黃藍三原色的搭配,紅色和藍色混合出現什麼顔色等等。
3、誇孩子繪畫的布局:這幅畫樹在上面,小草在下面,錯落有緻……
4、表達孩子繪畫給我們的感受;我覺得這根線條特别有趣,你是怎麼創作出來?
最主要的是誇細節,誇孩子關注的地方,表揚孩子的努力,然後和孩子一起把他們覺得好的作品收集起來或者挂在牆上,進而讓孩子覺得自己的繪畫被看見,被重視,那麼她們就會想要表現,想要繪畫更多的作品。
也許我們不是畫家,不懂繪畫,但不妨礙我們用正确的方式誇獎孩子,保護孩子的繪畫熱情。
寫在最後
藝術大師畢加索曾經說過:“我能用很短時間畫的像大師,卻用一輩子去學習畫的像孩子。”
每個孩子都是天生的藝術家,也許我們看不懂孩子的繪畫,但我們可以用心去聽孩子的繪畫,去感受孩子的塗鴉,用正确的鼓勵來呵護孩子的繪畫天賦,保護她們的想象力和創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