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物質經濟時代的挽歌——我哥們王滿金的企業倒在了春暖花開的前夕

作者:泰坦企業數字中心老黃

一大早接到了好哥們王滿金從深圳打過來的電話,說他公司倒閉了。我問他怎麼回事,他說這些年市場競争越來越大,業績不斷下滑,加上員工房租水電費越來越高,深圳疫情反反複複。熬到今天還是被疫情拖垮了。

我從被窩下床,打開窗,一陣寒意襲來,讓我瑟瑟發抖。雖然說已經3月份了,但是寒風讓我絲毫沒有感受到春天的到來。我凝視着遠方的一幢幢建築物,是那麼的冷清,沒有一點點生氣。大街上偶爾看見早起的人們,包裹着身體,腳步沖沖。小區樓下的樹木,樹葉凋零,孤零零地矗立在那裡。

我倒吸一口冷氣,回到書桌上。打開電腦想寫點什麼?腦海裡想起了好哥們的,早些年在深圳創業的一個人的艱辛,到後來做到了上億的規模,員工數最多的時候有300個員工。今天突然就倒下了。心中充滿了惆怅和惋惜。

為什麼呢?

我想原因的多方面的,就像他說的市場競争、各種成本上升,疫情,中美貿易争端,俄烏戰争……但是問題的本質是什麼呢?

記得去年的十四五規劃綱要中提到:“數字化轉型整體驅動生産方式、生活方式和治理方式變革。加快建設制造強國,加快發展先進制造業,推動網際網路、大資料、人工智能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

很明顯,國家的政策的要以推動數字經濟高品質發展這個新引擎,進而獲得國家經濟增長的新動能,實作我們的強國夢。

什麼是數字經濟?

數字經濟就是以資料為驅動的經濟增長方式;表現為數字産業化和産業數字化。

那什麼是數字産業化和産業數字化呢?

數字産業化就是數字技術創新帶來的産品和技術;沒有這些技術就沒有這些産業的存在,發展數字産業主要有數字硬體業、數字軟體業、數字服務業;

産業數字化則是指這些産業原來就存在的,比如農業、工業、服務業;加上技術以後,帶來了降本增效提質效益;數字技術跟傳統産業的融合發展帶來的經濟效益的過程統稱為産業數字化。

對了,我貌似隐約找到了我的哥們兒王滿金為什麼破産的原因了。但是我還不确定……

因為他的企業增長邏輯和發展方式是通過以實體産品作為價值載體,本質追求高效率,低成本,通過工業技術專業化分工,不斷降低技術難度,提升生産效率,實作規模化擴張。

沒錯,這是典型的工業時代以物質經濟為代表的規模經濟。但是就如他說是,市場端競争激烈,一片紅海就帶的結果就是産品的絕對過剩,為了擷取競争優勢,想方設法降低單個産品的成本擷取規模化發展效益。

到此,聰明的你會發現這是一個死循環。來的時候好好的,現在回不去了……是以我哥們倒閉是遲早的事情。競争的加劇,市場無可避免地從增量階段進入到存量階段。這是規律。

如果我哥們兒王滿金還沒倒下,他應該怎麼辦才能力挽狂瀾于不倒。答案是顯而易見的,聽國家的話,跟着國家走。……企業數字化轉型……。

什麼是數字化?什麼是數字化轉型?我不知道,我們看看專業機構怎麼說吧。

Gertner是美國著名一家的IT領域非常專業的知識機構,他們把數字化分成了三個層次;也就是說數字化發展主要經曆了三次概念的變遷;

1、數字轉換( digitization),也叫計算機化,是指利用數字技術将資訊由模拟格式轉化為數字格式的過程。隻要影響的層面是資訊的數字化;比如會計電算化。原來我們記賬是用手工記賬,記在賬本上,那現在我們是數字化的技術,使這些賬目的資訊變成了二進制的資料,基于這個我們就可以對這些賬目進行進一步的加工和處理,這個過程就是我們這裡說到的資訊的數字化。也叫數字轉換。

2、數字化(digitalization),是指數字技術應用到業務流程中幫助企業實作管理優化的過程,主要聚焦數字技術對業務流程的內建優化和提升,産生新的收益和創造新的價值;影響的層面是業務流程和管理方式;

比如我們早期的ERP系統,進銷存,實際上他就是從采購訂單,到倉庫入庫,到員工出貨,全過程的資訊,原來手工的記在賬本的出入庫資訊,銷售資訊,或者應收應付的資訊,全都變成了線上的資料,把原來的線下的業務環節變成了變成線上的,這是第一步。

把原理的業務模式從線下到線上,并沒有沒有産生價值和收益,我們希望通過業務流程的線上化改造之後,産生流程自動化,在過去銷售部門要接一個訂單,要設計一單幾聯,分别給到倉庫,給采購,給生産,給财務,現在隻需要在系統裡面錄入一個資訊,點選一下送出就可以把這個資訊同步到各個部門,這隻是流程的自動化,讓溝通協同傳遞更快。

但在這個并沒有基于成本管理和成本會計的管理的要求,比如資金周轉率等這些名額進行監測,或者基于這些名額的資料提出一些改進的管理措施,進而提升價值效益,是以業務流程的數字化重點在于目的是要産生新的收益和價值創造。

3、數字化轉型(digital transformation),是IBM公司在2012年提出了的一個概念,強調的是應用數字技術重塑客戶價值主張和增強客戶互動與協作,建構業務新體系和發展新生态。是以他影響的整個商業模式和生态。比如在美團之前,你需要到線下實體店才能買的東西,現在用一種新的模式,你可以坐在家裡通過手機下單外賣小哥會把你想要的東西,不管是外賣也好,還是食品藥品都可以送上門,這就是新的商業模式。外賣小哥、店家、消費者構成了一個大的數字網絡價值生态。

從以上三個概念中,有一個核心關鍵詞貫穿始終,那就是“資料”。

2020年3月30号釋出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建構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場化配置體制機制的意見》明确的将資料作為新型的生産要素。它是繼土地、勞動力、資本、技術的“第五要素”

我們知道第一次工業革命的典型曆史事件的圈地運動,充分說明了農民對土地要素的嚴重依賴,以及資本主義國家對土地生産要素的瘋狂掠奪。

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典型曆史事件是德國的科技制度創新和美國福特的生産模式,以德國和美國為代表的國家建構了完善、專業的技術創新體系,積累了大量的科技人才。

第三次工業革命的典型曆史事件是納斯達克助力科技企業騰飛,納斯達克資本市場以及風險投資等一系列金融資本與産業的無縫對接模式,成為美國經濟快速發展的核心驅動力。

進入了數字經濟時代,也出現了一些典型事件,比如以網際網路公司為代表的數字經濟體迅速崛起,數字貨币作為金融體系的替代品出現,資料主權、跨境資料流動成為了國際政治的新議題等;都說明了資料已經成為驅動轉型的關鍵要素。

由此可見,每一個新的生産要素的更替都足以引起一場人類曆史程序的産業革命,而不僅僅是技術革命本身。

企業存在的目的是獲得價值的增長,那麼按照熊彼特的經濟增長理論增長就是要有硬性的額外要素進來,要靠新的要素投入進行創新性破壞式的增長。我哥們兒王滿金這些年生産的産品同質化嚴重,産品同質化的本質就是大家投入的生産要素是一樣一樣的。

目前,全球科技重新進入了空前的密集活躍時期,新一代資訊技術呈現群體性爆發式的發展,與傳統産業深度融合,正在引發新的一輪數字生産力和生産關系變革,也正在并将全面推進傳統産業體系加速實作系統性創新和重構。

在過去以物質經濟為代表的規模化經濟時代,其發展方式的核心邏輯是以物質産品作為價值載體,本質追求高效率,低成本,通過技術專業化分工,不斷減低技術難度,提升生産效率,實作規模化擴充,大幅減低單個産品的成本,進而在生産決定消費的價值鍊體重擷取競争優勢和規模化發展效益。這種基于企業、産業等邊界建構的基礎設施和服務、業務能力和業務活動的縱向封閉結構将被打破。

而數字時代下要基于能力平台,向下賦能産業化資源按需配置,向上賦能以使用者體驗為中心的業務生态化發展,以提升應對不确定性的自适應能力和水準。它是以範圍經濟為代表的新型産業結構。

數字經濟代表的範圍經濟時代,新型基礎設施和服務、能力平台、業務生态解耦後,将實作在産業内,甚至是跨産業分層整合和協同發展,逐漸建構形成新型基礎設施和服務共享化、能力平台化、業務生态化分層發展的産業結構。

它是為了應對越加複雜的不确定環境,是數字時代發展的必然要求。越來越多的企業,通過運用數字技術,激活資料要素潛能,打造平台化生态,強化使用者連結于互動,加快發展新産品,新技術,新模式,新業态,提高多樣化發展效率,充分發揮使用者以及生态合作夥伴連結帶來的“長尾效應”,不斷創造增量價值,開辟新的價值空間。

在工業領域發展個性化定制、網絡化協同、服務型制造、全生命周期管理、共享經濟等新模式新業态,這些都是追求範圍經濟的表現。

是的,王滿金們的倒下是一個時代的倒下;這是時代叫供大于求的物質經濟時代,取而代之的是一個生機盎然、五彩缤紛的數字時代,是一切都重構的元宇宙時代;是一個人們追求美好生活的時代;是一個覺醒的時代。

遠處的街道上人多了起來,汽笛聲此起彼伏,一座城市蘇醒了,恢複了往常的喧嚣。小區的花園依稀傳來幾聲小鳥的叫聲,好像在告訴我春天真的來到了。

嗯,春天隻是晚來了,不會不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