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我爸是李剛!”判刑6年後的李啟銘出獄後痛哭:我沒有家了……

作者 | 筱筱

圖檔 | 網絡

還記得“我爸是李剛”這句曾經火遍全網的話嗎?

2010年,一輛黑色轎車在河北大學小區内,将兩名大一女生撞飛數米遠,緻人死亡。

而肇事者,就是喊出“我爸是李剛”的官二代李啟銘,醉酒駕車撞人不但沒有停車,在保安的攔堵下,反而還嚣張地大喊:“看我把車刮的!你知道我爸是誰嗎?”

“我爸是李剛!”判刑6年後的李啟銘出獄後痛哭:我沒有家了……

一時間,激起全社會的憤怒,在全國範圍内掀起集體聲讨。

如今,12年過去,李啟銘早已刑滿釋放,他與父親李剛的現狀如何?

李啟銘的“稱霸史”

1

1988年,李啟銘出生在一個權貴家庭,父親是警察局副局長,母親是進階知識分子,享受“公子”待遇的他,從小衣來伸手,飯來張口。

父母的溺愛,使得他變得蠻橫驕縱,目中無人。

“我爸是李剛!”判刑6年後的李啟銘出獄後痛哭:我沒有家了……

他在放縱任性中自由成長,不僅在班上學習成績墊底,經常頂撞老師,還經常尋釁滋事,打架鬥毆,成為衆人避之不及的“混世魔王”。

父母每天早出晚歸,忙的無暇顧及,根本沒有多少時間陪他,有空見上一面時,也總是丢下一沓錢,然後急匆匆地忙開。

這種的溺愛與管教的缺失,使得“官二代”李啟銘罔顧法紀,最終付出了慘痛的代價。

“我爸是李剛!”判刑6年後的李啟銘出獄後痛哭:我沒有家了……

據悉,李啟銘在服刑期間,李剛沒有來探望過兒子一次。

當初在全社會的集體聲讨與衆議中,李剛也被撤職,多年以來,消失在人們視線中,不知所蹤。

服刑12年出獄後,當初那個嚣張跋扈的少年一去不複返,他再不是社會的寵兒,境況凄涼,在無可适從下,他隻得艱難地活着。

“我爸是李剛!”判刑6年後的李啟銘出獄後痛哭:我沒有家了……

這些年,他幹過洗車工、促銷員、油漆工......案底纏身,生活沒有着落,父親的不相見,使得他成為“名副其實”的孤兒,在别人的白眼和偏見中,慘淡度日。

他痛哭流涕,悔不當初,然而一切都為時已晚。

李啟銘的事件,是值得我們深思的,家庭對于孩子的影響是深刻且潛移默化的,而父母的過分溺愛,是毀掉一個孩子最直接而有效的方式。

“我爸是李剛!”判刑6年後的李啟銘出獄後痛哭:我沒有家了……

沒有原則和底線的愛,對孩子來說仿佛就是一艘沒有羅盤和掌舵的輪船,找不到方向時隻能橫沖直撞,最終隻會觸礁沉船。

尼采曾經說“自制即控制自我。也就是說,你要抵制盤踞在心中的欲望,不被欲望所左右,成為自己行為的主人。”

“我爸是李剛!”判刑6年後的李啟銘出獄後痛哭:我沒有家了……

父母的資産,不是孩子炫耀的資本,隻有真正教會孩子腳踏實地,他才能走好自己的路,懂得感恩,不斷奮進。

慣子如殺子

2

法國教育家盧梭曾說:“你知道運用什麼方法,一定可以使你的孩子成為不幸的人嗎?這個方法就是對他百依百順。”

溺愛,是很多中國家庭中的常見問題。殊不知,就“溺愛”二字,就足以養廢一個孩子。

“我爸是李剛!”判刑6年後的李啟銘出獄後痛哭:我沒有家了……

愛和溺愛,隻有一字之差,産生的效果卻是截然相反的。

很多家長,常常表示自己年幼時所受到的苦,不能讓孩子也經受一樣的苦,在無限制地給孩子一切時,其實也是自我補償的一種途徑。

“我爸是李剛!”判刑6年後的李啟銘出獄後痛哭:我沒有家了……

吃穿用度、教育資源,一定要用最貴的最好的,即便生活當中再累再苦,也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然而,在這條看不見的線上,圍起來的卻是父母無限的焦慮。

父母溺愛,養不出獨立的孩子。

“我爸是李剛!”判刑6年後的李啟銘出獄後痛哭:我沒有家了……

父母的過度包辦,會讓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失去自我探索的機會,進而也就沒有發現新事物的喜悅。

不僅如此,吃飯要喂、大包大攬,隻會讓他孩子無法長大,進而逐漸失去獨立自主的能力。

“貴州初一學生不會剝雞蛋”事件,曾經一度席卷很多家長的朋友圈,也像一道驚雷,炸開了多少包辦式家庭背後的“真相”。

“我爸是李剛!”判刑6年後的李啟銘出獄後痛哭:我沒有家了……

貴州某中學初一學生,在收到早餐盒中的雞蛋時,45個學生中卻隻有6個會剝雞蛋殼,多麼諷刺而令人心驚!

學生不能自理的現象,并不在少數。

很多父母心疼孩子,怕他們做家務會影響學習,因而覺得能幫助幹一些就盡量多幫,覺得等他們長大自然就好了。

“我爸是李剛!”判刑6年後的李啟銘出獄後痛哭:我沒有家了……

然而勞動能力和素質教育一樣,小時候沒有掌握學會,長大後又如何能獨立生活呢?

溺愛,養不出抗挫力強的孩子。

心理學上,孩子最初的“自我意象”都來源于父母這個客體。是以,對于孩子來說,父母的評價,是孩子最主要的認知來源。

“我爸是李剛!”判刑6年後的李啟銘出獄後痛哭:我沒有家了……

如若孩子平時一直被灌輸“你是最棒的”、“你是無法超越的”這種不斷加深自我意象,那孩子就會産生“我是無敵的”偏執認知。

而一旦這種認知形成,并随着時間的推移不斷加深,那麼孩子的抗挫折能力就會随之降低,漸漸成為一個“輸不起”的人,繼而家長給孩子進行挫折教育時,就為時已晚。

“我爸是李剛!”判刑6年後的李啟銘出獄後痛哭:我沒有家了……

溺愛,聽起來像是對孩子過多的愛,實際上是一種“錯愛”,是一種“自私的愛”。

以自己的想法為中心,一味灌輸,隻會讓孩子在溺愛中,變得自私自利、不懂得感恩、抗挫折能力弱,容易形成孤僻、任性、自私等性格缺陷......

“我爸是李剛!”判刑6年後的李啟銘出獄後痛哭:我沒有家了……

慣子如殺子,别再打着“愛”的名義,把孩子培養成為“巨嬰”,這是父母的嚴重失職。

給孩子最好的禮物,

是培養他獨立的人格

3

蒙台梭利說:我們習慣服侍小孩,這對他們來說不僅是一種奴化,而且也是危險的。

寵而不溺,愛而有度,教會孩子規則自立,是孩子身心健康成長的必經之路,也是孩子進入社會必須的社交能力。

“我爸是李剛!”判刑6年後的李啟銘出獄後痛哭:我沒有家了……

愛要有原則,也要教規則。

寵愛孩子是很多父母的本能,但愛孩子也要有度、有分寸感,孩子才能在規則中生長,成為守紀的好少年。

美國總統奧巴馬的兩個女兒,一個夢想當演員和時裝設計師,一個想當搖滾明星,作為父親的奧巴馬并沒有加以阻攔,反而在她們入住白宮的當日,邀請她們的偶像一起見面。

“我爸是李剛!”判刑6年後的李啟銘出獄後痛哭:我沒有家了……

但奧巴馬也明确規定,不許兩個女兒将電子産品帶進學校,不允許她們在迪斯尼偶像劇《漢娜·蒙塔娜》上露面等。

養育孩子,父母的寵愛态度決定着教育品質,是在一張一弛中,給孩子樹立規則感,讓他們心中有度,行有所止。

美國育兒專家西爾說:愛孩子需要恰如其分,表達愛也有尺度和界限。隻有如此,愛才不會成為變态的掩飾。

“我爸是李剛!”判刑6年後的李啟銘出獄後痛哭:我沒有家了……

隻有在規則中自由生長的孩子,才能在成長路上,有一定的邊界感和獨立性。

父母懂得放手,是孩子走向獨立的第一步。

讓孩子學會獨立自主,父母首先要懂得“偷懶”,讓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例如穿衣服、吃飯、疊被子等處理内務方面,從小事做起,讓孩子形成一定的好習慣,進而不斷提高自身的自律性。

“我爸是李剛!”判刑6年後的李啟銘出獄後痛哭:我沒有家了……

父母放手,孩子才能走向更加廣闊的天地,隻有經曆過風吹雨打,才能成為展翅飛翔的雄鷹。

舍得讓孩子吃苦,孩子才能勇敢地面對未來的路,才能變得更加堅韌、頑強,能有一定的抗挫折能力。

“我爸是李剛!”判刑6年後的李啟銘出獄後痛哭:我沒有家了……

巴爾紮克說:苦難是人生的老師。

教會孩子吃苦,孩子在逆境的環境中,才能更加勇敢面對,才不會畏縮而不敢向前。

英國有句諺語說:嬌養兒不能成大器。

“我爸是李剛!”判刑6年後的李啟銘出獄後痛哭:我沒有家了……

溺愛是剝奪孩子走向自立,學會感恩的殺手,是阻止孩子長大成熟的圍欄。

打破溺愛的枷鎖,讓孩子在愛和規則中,變得獨立自主,具有面對困難的勇氣和力量,無憂無懼,盡情體驗屬于自己的一生。

End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