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新聞和報紙摘要,那個時代養成的收聽廣播的習慣…

作者:林中聽語

廣播的魅力

管錫雲

  兒時,感到收音機很奇妙:拉出天線,轉動旋鈕,裡面就有說話和唱歌的聲音。

新聞和報紙摘要,那個時代養成的收聽廣播的習慣…

  大約1970年前後,父親從北京買回一台台式收音機,擺在家裡的櫥櫃上,安上幾節五号電池,就可以聽了。當時很珍惜,找了一塊綢子布,還有一個帶有圖案的手織物,分兩層蓋在收音機上。想聽收音機了,先掀開兩層遮蓋布,扭開旋鈕,就可以選擇節目。當時主要有中央人民廣播電台和省台,可聽的内容也很單調,早晨六點半收聽央廣的新聞和報紙摘要節目,晚上八點收聽全國各地新聞聯播節目,這兩個節目還要重播。

我記得還經常播放可以記錄新聞的節目,就是有了重要新聞,播音員口播速度很慢,而且一句話播誦幾遍,友善人們記錄整理學習。我那時候十來歲,也跟着大人聽新聞,了解了不少“文革”、批林批孔、反擊右傾、援越抗美、外國政要來訪等政治新聞,還有衛星上天、農業豐收、工業發展等新聞。娛樂節目極為單調,有革命樣闆戲選段,大約每半個小時為一個單元,輪流播出《紅燈記》《沙家浜》《智取威虎山》等平劇現代戲的唱段。每播一段,播音員先告訴聽衆唱段名稱,比如:《打虎上山》,然後就播放《智取威虎山》楊子榮的這一唱段。還經常播放樣闆戲全劇;廣播電台也播放歌曲,主要是紅歌,還有當時公開放映的電影的插曲,如《閃閃的紅星》《道地戰》插曲等。

新聞和報紙摘要,那個時代養成的收聽廣播的習慣…

  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幫”以後,廣播節目發生了很多變化,新聞節目報出播音員姓名,我就是那時知道央廣夏青、方亮、林如、雅坤、虹雲等著名播音員的;節目更加豐富,播出了大量新創作歌曲,如《祝酒歌》《我們的生活充滿陽光》,以及複映的“文革”之前的老電影插曲,如《洪湖赤衛隊》《劉三姐》等的插曲;有了電影錄音剪輯節目,把兩個小時左右的電影劇情片,剪輯到一個小時以内,配上解說播放,友善人們收聽。我那時候對此很癡迷,反複聽了電影《追捕》《尼羅河上的慘案》等的錄音;評書節目也很吸引人,特别是年齡稍大的,坐在小馬紮上,定時聽劉蘭芳、袁闊成的長篇評書《楊家将》《嶽飛傳》《三國演義》等;随着中國體育事業的蓬勃發展,比賽實況轉播也很時興,宋世雄轉播的體育比賽吸引了大批聽衆,他連珠炮式的聲音很有魅力,郎平的綽号“鐵榔頭”從他口中傳到無數人的耳朵;人們喜愛學習,廣播電台的學習節目大受歡迎,我還跟着學了一段時間的英語,買了英語書,兩天一次,既學單詞文法,也跟着朗讀;播音員的聲調,也根據播出内容變軟變柔,增加了親和力,我常收聽中國人民解放軍福建前線廣播電台的節目,這是對台節目,女播音員的聲音很甜,很吸引人,我覺得台灣同胞一定很喜歡。

新聞和報紙摘要,那個時代養成的收聽廣播的習慣…

  城裡人喜愛收音機,在農村上世紀八十年代前收音機還不普及。為了讓農民聽到廣播,國家大力興辦有線廣播,還把普通廣播率作為重要的考核名額。那時的農村,有許多水泥杆或木杆,線路進入社員家,每戶安裝一個廣播匣子挂在牆上,有拉繩開關,定時播放節目,拉開開關就可以聽,主要是縣、公社廣播站的自辦節目,還有轉播中央台、省台的節目。

新聞和報紙摘要,那個時代養成的收聽廣播的習慣…
新聞和報紙摘要,那個時代養成的收聽廣播的習慣…
新聞和報紙摘要,那個時代養成的收聽廣播的習慣…
新聞和報紙摘要,那個時代養成的收聽廣播的習慣…

我在農村上山下鄉時,給縣廣播站投過新聞稿,可惜沒有播出過。有線廣播和電話是一個線路,縣廣播站播出節目的時候,村裡就不能接打電話了。收入比較高的農戶,也有購買收音機的,畢竟可收聽的節目多些,但受通信信号的限制,收聽品質遠不如城市。

  電視機迅速普及,給廣播電台帶來壓力。為了吸引聽衆,廣播電台也在改進。廣播歌曲點播、競猜等應運而生,我沒點播過歌曲,但有時候也躺在沙發上,收聽點播節目,畢竟人們的愛好相同,别人喜愛的歌曲,許多我也愛聽,而且點播歌曲者往往說出理由,挺有意思的。還有一些服務類節目,比如交通資訊等,很适應聽衆的需要。

新聞和報紙摘要,那個時代養成的收聽廣播的習慣…

  幾十年過去了,盡管有電視機等其他手段,過去養成的聽收音機的習慣,我一直保持着。隻要開車外出,我就打開車載收音機,收聽新聞或音樂。每天早晨和晚上六點半,固定收聽央廣的新聞報道和聯播節目。我這個習慣是不會改變的。同樣,廣播這個傳播形式也是不會消失的。

(圖檔來自網絡,版權歸屬原作者,如涉版權請聯系删除)

作者風采

新聞和報紙摘要,那個時代養成的收聽廣播的習慣…

管錫雲先生是原日照日報社黨委書記、社長,市文旅局一級調研員,日照市電影電視藝術家協會名譽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