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這就是你拿命愛出來的孩子”10歲男孩揪扯媽媽頭發,當街撒潑

我們總說,家長不能打孩子,對孩子的成長非常不好。

那反過來,孩子打家長呢?

江蘇鹽城的一個國小門口,曾發生過這麼一幕。

一個國小二年級的孩子,一直死揪着自己媽媽的頭發。不管媽媽怎麼說,這孩子就是死活都不放手,撒潑耍賴,疼得媽媽差點哭出來。

後來還是圍觀的一些家長實在看不過去了,強行把孩子的手拽開,這位媽媽這才得救。

而在推搡過程中,孩子不小心倒在了地上,然後就開始撒潑打滾。這位媽媽看到之後,也不顧頭上的疼痛,趕忙去扶自己的孩子。

有網友說:這當媽的真悲哀,孩子對她動手,那麼揪扯她頭發,結果她還要護着孩子,哎。

聽到這件事真的讓人很氣憤,小小年紀就如此叛逆,現在動手打媽媽,再大點難道還要動刀子不成?

那到底是為什麼呢?據圍觀的家長說,事情其實很簡單,就是因為孩子想要一樣東西,媽媽沒同意,孩子情緒就失控了。

真實情況是不是如此,我們不得而知。但是單從這孩子的做法,我們也看得出來這個孩子有多叛逆,多嚣張跋扈。

而這位媽媽呢,孩子打了她,她卻沒有教訓孩子,在看到孩子倒了之後馬上跑過去扶起來。

你當然可以說,這種關愛孩子的行為是一位母親的本能。

但是聯系到這個孩子的舉動,這個愛到底是關愛,還是溺愛呢?

溺愛真的不是愛,它是害。

李天一的事大家還記得嗎?

2013年2月,北京市海澱分局接到報案,著名歌唱家李雙江之子李天一(李冠豐),被指控參與一樁強奸案,已被刑事拘留。

李天一算是真正含着金鑰匙出生的孩子了。他的父親李雙江在有他的時候,已經年近六十,老年得子,自然是寵愛有加。

李天一從小到大,雖說闖禍不斷,父母卻也沒有嚴加管教過他。

曾經在一次訪談的中,記者就問過李雙江有沒有打過孩子。他回答道:

“不打,舍不得,有時真想打,但不能打。就說,我們吓唬一下。還沒有打,自己的眼淚先掉下來了。”

法國著名教育家盧梭曾經說:

你知道用什麼辦法,可以使你的孩子成為不幸的人嗎?那就是對他百依百順。

其實還應該再加上一句:

你知道用什麼辦法,可以讓一個家庭變得不幸嗎?那就是對家裡的孩子百依百順。

每一次溺愛的行為,其實都是在孩子的頭頂上懸挂起一把刀,如果對孩子始終沒有改變,那麼終有一天會傷害到他。

其實生活中,很多家長都存在溺愛的行為,隻不過自己沒有注意到而已。

最常見的表現有這麼幾個:

(1)在與孩子有關的事上大包大攬

這個大包大攬不隻是說一些重要決定上,它包括了衣、食、住、行各個方面。

之前看過一篇報道,湖南省華容縣有一個孩子叫魏永康,兩歲識千字,四歲學完國中知識,13歲就考入重點大學實體系,17歲考進中科院高能實體研究所進行碩博連讀。

“這就是你拿命愛出來的孩子”10歲男孩揪扯媽媽頭發,當街撒潑

這可算是個不折不扣的“神童”了,但是這個“神童”卻在還未畢業的時候,被學校上司勸退回家了,為什麼呢?

就是因為由于他的母親對他太過于溺愛,緻使他在生活中無法完全自理。

甚至于在上高中的時候,他還沒辦法自己穿衣服,有時候連吃飯都需要媽媽來喂他才行。

是以,考取名校很重要,這關乎着孩子的命運。但家長首先要意識到,孩子是一個人,而不是一個讀書機器。

(2)一味滿足孩子各種各樣的要求

孩子要什麼就給什麼,是很多家長最常見的做法。

他們常說,畢竟孩子還小,要的無非是一個小汽車玩具,一個布偶娃娃,一件好看的衣服,也花不了幾個錢。

可要是不買的話怎麼樣呢?孩子就又哭又鬧,吵得不行,就當花錢買個清淨了,反正錢也沒花到外人身上。

“這就是你拿命愛出來的孩子”10歲男孩揪扯媽媽頭發,當街撒潑

相信很多家長在面對孩子這個問題的時候,都是這麼想的吧。

但是您有沒有想過,現在是一個玩具、一件衣服。但孩子慢慢長大,欲望越來越強烈,想要的東西就會變成一部手機、一輛汽車、一棟房子,甚至一筆巨款。

這些,你還能都給得了嗎?

如果之前孩子的要求你都滿足了,那麼當他提後面這些要求時,你不滿足的話,曾經予取予求的孩子會怎麼做?會不會為了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做出一些過激的舉動呢?

是以作為家長,可以愛孩子,可以滿足孩子的要求,可以允許孩子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欲望,但是一定不能是毫無底線的。

我們應該讓孩子學會,在面對誘惑的時候,能夠有一定的自控力去應對。

(3)太過驕縱,遇事就一句“還是個孩子”

都說我們國家有“四大寬容”:“大過年的”、“多大點事”、“來都來了”、“還是個孩子”。

而這其中最讓人不能忍受的一句,可能就是這句“還是個孩子”。

熊孩子打碎了你的花瓶,家長一句:“别生氣啊,孩子還小,沒注意到”;

熊孩子踢了你一腳,家長一句:“跟他見識幹嘛,他還是個孩子”;

熊孩子罵了你一句,家長一句:“他還是個孩子,哪懂這話是什麼意思啊,都是和電視上學的,你别在意”

……

一句“還是個孩子”好像已經成了一枚免罪金牌,免去孩子犯下的所有過錯。

的确,現在很多的孩子都是獨生子女,在家中的地位往往也是最高的。家裡好吃的、好喝的,都一定是先給到他,讓他先吃,哪怕家裡還有老人在,也是如此。

這些孩子到哪裡都是一家人的絕對中心,受到家長們過度的袒護。

保護孩子是好事,但如果長此以往下去,隻能造成兩個結果:

(1) 孩子越來越飛揚跋扈,目中無人

孩子因為過于叛逆而打罵他人、辱罵長輩的新聞屢見不鮮,很多時候就是因為自己的欲望沒有得到滿足。

因為這些孩子從小到大都被養成蜜罐裡,集萬千寵愛于一身,自然就養成了世界以自己為中心的觀念,其他人的意願和想法對他來說無所謂。

(2)孩子喪失承擔責任的能力和勇氣

因為無論遇到什麼事,家長都會袒護他,幫他解決難題。

等孩子長大之後,一個人出門在外的時候,遇到了問題想到的不是如何解決,而是逃避。因為他們從未具備解決問題的習慣和能力。

之前大熱的電視劇《都挺好》,裡面的人物形象就非常的具有代表性。

“這就是你拿命愛出來的孩子”10歲男孩揪扯媽媽頭發,當街撒潑

尤其是裡面的幾個子女,其實就為我們展示了,父母不同教育方式下,孩子天差地别的人生軌迹。

蘇家兄妹三個,老大享受家中最多的資源,雖然後來學成出國,卻成為了一個膽小怕事、虛僞懦弱的人;

老二被母親寵愛有加,上學、畢業、結婚、買房,甚至工作後的一些日常花銷,都全靠自己的媽媽救濟。最終,他也成為了一個真正的“巨嬰”;

老三最小,卻被母親蔑視、排擠。不過也正因這樣,才被迫地不斷去努力、去成長,最終成為三兄妹中最有出息的成功人士。

三個孩子雖然出生在同一個家庭,卻因為父母不同的對待方式,而最終走出了三條不同的路。

兩個生長在“溫室”之中的孩子,雖然不曾被外界的風雨所侵擾,但卻也喪失了在惡劣環境下快速成長的機會。

我們總會老去,孩子也總有一天要長大,要自己面對生活中的苦辣酸甜、艱難困苦。

我們常說,慣子如殺子。這絕不是危言聳聽。

是以各位爸爸媽媽們,請不要再溺愛孩子了,那不是在愛孩子,而是在“坑”孩子。

請在愛孩子的同時,多給孩子一些信任、一點自由,讓我們的孩子用自己的方式去成長吧。

END

▍作者:劉白。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