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陝西老人有9道聖旨拒不上交,借博物館後卻丢掉了2道,最後怎樣了

聖旨是封建王朝中皇帝下的指令或發表的言論,現今許多專家也能夠通過對聖旨的研究去了解當時的曆史,價值不凡,聖旨的材料也非常考究,難以僞造,并且朝代不同,聖旨也有很多的不同。

陝西老人有9道聖旨拒不上交,借博物館後卻丢掉了2道,最後怎樣了

聖旨基本分為賜命和诰命,賜命一般是下達給封五品官員以下的單彩的聖旨,诰命是下達給封五品以上官員的多彩的聖旨,五品以上的聖旨又分三色、五色和七色等,明清兩朝聖旨所用的材料基本是“江甯織造”專供皇宮頒發聖旨而織就的提花錦緞。

1998年,陝西農民張振華因為家中收藏有聖旨的消息不胫而走,生活上出現了不少困擾,于是大大方方的公布了家中确實收藏有9道聖旨。

陝西老人有9道聖旨拒不上交,借博物館後卻丢掉了2道,最後怎樣了

無論是在古代還是現今,聖旨非常貴重,并不可多得,為什麼張家會收藏有這麼多的聖旨?這就要從張振華的祖先張鵬程說起,張鵬程是明崇祯年間的總兵副将,在軍隊的地位并不低,張氏家族也是陝西的名門望族。

但明朝還是迎來了滅亡的命運,清兵入關後,張鵬程依然在軍隊中擔任原職,開始為清朝做事,順治二年(1645年),升任總兵的張鵬程追随了豫親王愛新覺羅·多铎。愛新覺羅·多铎是清初八大鐵帽子王之一,滿洲鑲白旗旗主,參加過松錦大戰,權勢地位都很高。

陝西老人有9道聖旨拒不上交,借博物館後卻丢掉了2道,最後怎樣了

張鵬程的能力不小,頗受愛新覺羅·多铎的重視,張氏家族也跟着風生水起,據資料顯示,張鵬程子孫七代十三人,曆經順治帝、康熙帝、雍正帝、乾隆帝等六位皇帝,基本都是武将,在軍隊中擔任總兵,僅有一人棄武從文,中進士後當了文官。

因為張家曆代都立下過戰功,對清朝忠心,清代六位皇帝也先後頒發了15道聖旨給張家,并且還禦賜禦筆金匾八面,張家視為榮耀,也就都珍藏了起來,一代一代傳了下去。

陝西老人有9道聖旨拒不上交,借博物館後卻丢掉了2道,最後怎樣了

清末民初張家曆經戰亂,是以有6道聖旨遺失,還留有雍正皇帝诰封三道、乾隆皇帝诰封四道、嘉慶皇帝诰封一道、道光皇帝诰封一道,新中國成立後,張家逐漸過上了安穩的日子。

上世紀90年代,張家有聖旨的消息就傳了出去,左鄰右舍也在背後議論,張家第十二代傳人張振華便公布了家中有聖旨的消息,很快當地博物館的專家就找上了張振華,聖旨是珍稀的文物,能夠張振華能上交給國家,交由國家保管,更為妥當。

但張振華認為9道聖旨是祖先們留下來,是傳家寶,他有義務将它們傳承下去,并不願上交,也有人想要高價購買張振華家中的聖旨,均被張振華拒絕了。

陝西老人有9道聖旨拒不上交,借博物館後卻丢掉了2道,最後怎樣了

不過經過多方的勸說,張振華稍微松了下口,表示可以将聖旨借出去展覽,2002年12月,在博物館的安排下,張振華将9道聖旨借給淮安清晏園公開展覽了2個月,然而歸還時卻隻剩下了7道聖旨,還有兩道聖旨竟被盜了。

張振華非常生氣,他将聖旨借出去已是仁至義盡,并且這些聖旨也不全是張振華一人說了算,張振華也得向張家交代,于是張振華就把淮安清晏園告了,最後經由專家鑒定,責任均攤,淮安清晏園向張振華賠償9萬元。

陝西老人有9道聖旨拒不上交,借博物館後卻丢掉了2道,最後怎樣了

張振華根本不能接受這樣的結局,也不願被如此對待,直至今日,張振華仍在堅持上訴,但結果将是怎樣,也就不好說了。

繼續閱讀